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碳纤维增强水泥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水热热压技术制备了碳纤维增强水泥复合材料,测定了材料的弯曲、压缩、劈裂拉伸、断裂韧性等力学性能,讨论了材料制备的工艺条件、显微结构等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水热热压和纤维增强是改善混凝土一类脆性材料强韧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在环-块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进行碳/铜复合材料与45^#钢对摩擦磨损率定量预测的试验研究,运用均匀设计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试验点,运用数理统计与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处理磨损试验数据,以幂函数构成磨损预测数学模型的变量集合,通过反复统计检验,依次从集合中选入那些对磨损预测模型“贡献”大的变量,剔除“贡献”小的变量,建立了复合材料摩擦副的磨损率预测方程为ε=0.43+1.43v^2+1.81p^3v+1.66p^2v^2。经重复试验表明,预测方程计算值与试验数据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和常规粉末冶金工艺制备了TiB2 /Cu复合材料 ,研究了制备工艺、TiB2 加入量等因素对Cu基复合材料的电学性能、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使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的 3 %TiB2 /Cu复合材料的硬度、强度分别为HV =15 40N/mm2 ,σb=42 9.6MPa ,软化温度达到 980℃ ;使用常规粉末冶金工艺制备的3 %TiB2 /Cu复合材料的硬度、强度分别为HV =90 5N/mm2 ,σb=2 45 .4MPa ,软化温度为 387℃ ;而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的 3%TiB2 /Cu复合材料的电导率低于用常规粉末冶金法制备的电导率 ,前者为 5 8% (IACS) ,后者为 96 % (I ACS) .可见 ,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的 3%TiB2 /Cu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软化温度与用常规粉末冶金法制备的相比大大提高 . 相似文献
4.
烧结工艺对TiB2增强铜基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机械合金化Cu(Ti,B)过饱和固溶体在真空加压烧结炉中进行加压烧结,制备了TiB2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对TiB2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烧结工艺和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TiB2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最佳烧结工艺是烧结温度为890℃,烧结压强为50MPa,保温和加压时间为2.5h,TiB2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硬度随TiB2含量的增加有所提高,导电率随TiB2含量的增加有所下降,软化温度基本保持在900℃左右。 相似文献
5.
碳纤维增强水泥复合材料是一种集结构和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材料,与普通水泥比较,它高强、导电,对温度和应力敏感,具有电磁屏蔽等特征,介绍了碳纤维增强水泥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性能、应用及其最新研究进展,着重展望了其在功能材料方面的研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2(3):294-297
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和常规粉末冶金工艺制备了TiB2/Cu复合材料,研究了制备工艺、TiB2加入量等因素对Cu基复合材料的电学性能、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的3%TiB2/Cu复合材料的硬度、强度分别为HV=1540N/mm2,σb=429.6MPa,软化温度达到980℃;使用常规粉末冶金工艺制备的3%TiB2/Cu复合材料的硬度、强度分别为HV=905N/mm2,σb=245.4MPa,软化温度为387℃;而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的3%TiB2/Cu复合材料的电导率低于用常规粉末冶金法制备的电导率,前者为58%(IACS),后者为96%(IACS).可见,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的3%TiB2/Cu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软化温度与用常规粉末冶金法制备的相比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7.
高强高导铜基复合材料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高强高导铜基复合材料是一类很有应用潜力的功能材料。本文综述铜基原位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对其制备工艺及性能进行了介绍。最后阐述了该类材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采用轴向拉伸试验研究了碳纤维织物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TRC)的静力力学性能,试验工况考虑了配网率、短切钢纤维以及碳纤维织物上的预拉力3个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没有掺加短切钢纤维的薄板,随着配网率的增加,碳纤维织物利用率降低,试验过程中纤维层与水泥基层逐渐分离,最终薄板发生剥离破坏;对碳纤维织物施加预拉力能使薄板的开裂应力提高,从而提高TRC构件的正常使用寿命;在薄板中掺入短切钢纤维有助于提高其界面性能,进而使薄板抗拉强度、极限应变均得以提高;与施加预拉力相比,掺入短切钢纤维对薄板力学性能的改善更加显著;对碳纤维织物施加预拉力的同时在薄板中掺入1%的短切钢纤维可显著提高碳纤维的利用率,薄板破坏时碳纤维被完全拉断. 相似文献
9.
以碳纤维(CF)为增强体,以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氢化聚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SEBS)为复合基体,制备了一系列不同CF质量分数的PBT/SEBS/CF复合材料.研究了CF质量分数对复合材料体系力学、热学以及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F可以均匀地分散在PBT/SEBS复合基体中,而没有团聚现象发生;随着CF质量分数的提高,复合体系的熔体黏度、储能模量、拉伸强度与模量、弯曲强度与模量、热稳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冲击强度则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0.
界面在金属基复合材料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中纤维及其表面涂层与基体的相互作用(特别在高温时),一方面能提供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粘接,而有效地传递载荷;另一方面,过度的反应将改变碳/铝复合材料的破坏模式而严重影响性能.界面反应产物的多少及形状与纤维的种类、基体的成分、工艺方法及热处理温度等有关.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制造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关键技术之一——碳纤维表面电镀铜的工艺和设备,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碳纤维表面电镀铜层均匀、完整、电镀工艺稳定、设备不损伤碳纤维,可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铜-碳纤维复合材料无论用做结构或功能元件,其热传导系数都是重要的物理性能指标之一。这类复合材料的热传导性能主要取决于其组成中的碳纤维含量与排布方式。由于碳纤维本身物理性能的显著方向性,因此研究其排列方式对热传导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对几种不同碳纤维排列方式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的实测值与理论值进行了比较,证实复合材料在垂直于纤维方向上的导热系数不能简单地用混合法则进行估算。 相似文献
13.
采用预浸料模压工艺制备了纳米凹凸棒土/短碳纤维/BMI树脂复合材料。实验并分析了纳米凹凸棒土对复合材料的增强与增韧作用,当其质量百分比为5%~6%时,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30%和57%。 相似文献
14.
文章研究了碳纤维-石墨-银基复合材料的制造并应用于雷达电刷传输电讯号。结果表明,应用镀银碳纤维部分代替原银-石黑系电刷中的石墨,能有效提高电刷使用寿命。降低电刷与汇流环之间的动态接触电阻。经过对589GA雷达实机进行实验,各项性能均优于原银-石墨系电刷。 相似文献
15.
用粉末冶金制备SiCW/ZTA(Y)复合材料.致密化是工艺的关键.本文研究了SiCW/ZIA(Y)陶瓷基复合材料热压致富化的基本过程,发现晶须补强陶瓷基复复合材料的致密化可分为快速致富化、致富化减速、趋于终极密度等三个阶段.分析发现,热压工艺对陶瓷复合材料的终极密度有重要的影晌.虽然SiC晶须对陶瓷材料有良好的补强作用,但晶须的存在明显地阴碍复合材料的致密化.优化热压工艺就可以获得致富化程度高、基体晶粒不粗化的陶瓷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6.
本课题对铸造锌合金—石墨复合材料的制造工艺、力学性能和摩擦特性、金属—石墨界面状态等进行了研究。在高铝锌基合金ZA—27中,加入5%(wt)以下的石墨时,仍保持比较高的力学性能。而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则得到成倍的降低。展示了很好的使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18.
掺入聚乙烯醇纤维(简称“PVA纤维”)的钢筋混凝土梁具有优良的抵抗变形能力和抗裂性能,在工程结构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研究PVA纤维的掺入对PVA纤维钢筋复合梁(简称“PRC梁”)抗弯性能的影响,进行了4根PVA纤维体积掺量不同的PRC梁的静态三点弯曲加载试验。结果表明:PVA纤维的掺入并没有改变PRC梁的破坏形态,且破坏过程相似;但是掺入PVA纤维极大增强了PRC梁的抗裂性,延缓了裂缝的出现。相比于普通RC梁,0.75%(体积分数)掺量下的PRC梁开裂荷载提高了2.1倍;同时,掺入PVA纤维能够小幅增加PRC梁的抗弯承载力,在加载过程中,PVA纤维混凝土与钢筋能够更好地协同工作,从而增强了PRC梁的持荷变形能力;荷载位移曲线的积分面积表明(利用Origin曲线积分发现)PRC梁在加载过程中吸收的能量更多,因此,掺入PVA纤维能够有效增强PRC梁的延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碳纤维(CFRP)新型复合材料广泛的应用于房屋、桥梁、工业厂房、海洋平台等新建工程及加固维修工程中,国内外对CFRP筋混凝土的研究越来越多,大多数是对简支梁的研究,对CFRP筋连续梁的研究还比较少,但实际工程中大部分梁为连续梁。设计5根碳纤维预应力棱柱体(CFRP-PCPs)复合筋混凝土连续梁进行承载力试验研究,考虑弯矩重分布对连续梁跨中承载力的影响,提出了碳纤维预应力棱柱体复合筋混凝土连续梁极限承载力的理论建议公式。结果显示,理论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为CFRP-PCPs复合筋混凝土连续梁在工程上的应用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对用几种方法制取的高纯度PAN原丝进行了分析对比,选取了以无碱金属引发体系的HNO_3溶液聚合工艺制得原液并纺制了碱金属及碱土金属总含量小于100ppm的高纯级PAN原丝。将其与其余三种一般纯度的PAN纤维以同样氧化、碳化工艺制得了碳纤维,并以密度、质量比电阻、X—光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热分析及原子吸收光谱等方法研究了高纯碳丝及原丝的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