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子有言:“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这两句话确实很值得玩味。汉以来学者将《诗》与《春秋》当“经”看待。明清之后有“六经皆史”之说。《春秋》是史书,无庸置辩,但《诗》是不是史,仍有不同的看法。近人多用训诂学的方法,或从史料学的角度说明诗与史的关系。本文试图从传统史学的功能来看待这一问题,并考察中国古代史籍的形式及其演变,从而阐明孟子的话在中国史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孔子作《春秋》”(“一人说”)的“史学假说”,按“世号分期法”和“等距分期法”调查了各个“时代”的“正品率”“次品率”,经“齐一性检验”,发现诸“时代”具有同样的文献特征,由此得出了《春秋》系出白一人之手的结论,维护了孔子对《春秋》的署名权。  相似文献   

3.
刘知几和章学诚,是我国古代杰出的两大史学评论家。刘氏生当盛唐龙朔开元之际,章氏处于清代所谓“盛世”的乾嘉时期,两人均以史学评论著称,并各有专著——《史通》和《文史通义》流传下来。他们在这方面所作的贡献,丰富了祖国史学理论的园地。虽然两人皆论史学,但各有所长,正如章学诚所说:“刘言史法,吾言史意;刘议馆局纂修,我议一家著述”。(《文史通义》外篇三,《家书》二)章学诚正是在总结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刘知几的史学理论,做到了详其所略,重其所轻,把封建时代的史学理论大大向前推前了一步。  相似文献   

4.
刘知几及其《史通》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知几,唐代著名史学家史学评论家。他 20岁考中进士; 42岁时,始任史官,撰修国史。 《史通》是刘知几终生所萃的史学名著,也是我国最早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刘知几史学思想贯穿于《史通》之中,其核心,是著名的“才、学、识”三长理论。《史通》中,刘知几史学思想突出的方面,一是史法上“秉笔直书”的精神;二是史现上对传统思想的大胆批判。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斯言不虚也。中国史学的发展,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下,《春秋》《左传》相继问世,史学的发展达到一个高峰。之后历四、五百年,到汉武帝时,海内一统,汉帝国繁荣昌盛,一代大师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推出了史家绝唱的《史记》,使中国史学一下子走到了令人眩目的高峰。这就给以后的史家提出了难题;此后的中国史学会怎样发展?能否  相似文献   

6.
《春秋》的诞生在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性意义——奠定了以后2000多年中国史学发展的基础。“春秋笔法”对中国史学、伦理政治直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广泛、深远而持久的影响,用简约的文字表达作者的微言大义,用谨慎的用字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好恶褒贬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一大传统。但过分追求义理,使其在某些方面违背了史家记事真实的基本准则并被权势所利用,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春秋"概念内涵的演变是一个逐渐缩小的过程。孔子既没有创作也没有修订《春秋》,只是将其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春秋》作为一部史书,创立了编年体的史书体例;《春秋》又是一部政治化的著作,叙事讲究"笔法"、"书法""、义例",对中国传统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藏族史学名著《柱间史》的初次发现与抄本传承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史学名著《柱间史》是西藏分裂割据时期最早发掘的一部重要史著,被认为是松赞干布的遗训秘籍。该文献对藏族史学发展史上佛教史观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文章评析了这部珍贵史籍的初次发现与原著第一手抄本手稿的传承睛况,对该书年代进行了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9.
汉乐府民歌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居于重要的地位。徐澄宇先生指出:“春秋以前是《诗经》的时代’”,而两汉则是“‘《乐府》的时代,。(《乐府古诗·导言》)从《诗经》到汉乐府民歌中间虽然隔了个“楚辞”,但汉乐府民歌始终是沿着《诗经》的现实主义道路发展的。汉乐府民歌不仅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优良的艺术传统,而且在许多方面还超过了《诗经》。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10.
孔子整理《春秋》所继承的是古代史学中的“记言”传统。重在阐释古史的微言大义一面,由他的弟子所传承的《公羊》,《谷梁》二传,继承了孔子重在阐释的风格。在丘明的身份是“鲁太史”,“鲁君子”,所继承的古代史学中的“记事”传统,由他所传承的《左传》仍是从“记事”一面为《春秋》补充史料,但是在《左传》中,却又包含有较之《公羊》,《谷梁》更多的孔子史论,这些史论基本上体出了《论语》所说“子以四教,却又包含有较之《公羊》,《谷梁》更多的孔子史论,这些史论基本上体现了《论语》所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的建立,标志着现代口述史学的诞生。口述史学经过50年的发展,在西方各国逐渐壮大,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从当代口述史学发展的形势和成果来看,呈现出国外“快进”、“强势”,中国“慢进”、“弱势”的特点。当代国内外口述史学的差距在哪里,又将如何发展?文章对此作了分析,并提出了当代中国口述史学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刘涛 《枣庄师专学报》2010,27(1):129-133
宋代《春秋》学者众多,相关著作丰富,春秋学成为经学中的“显学”。作为一种“经世之学”,春秋学随着政治抗衡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而出现意识的转变。“尊王”与“攘夷”是春秋学的主流意识,北宋偏重“尊王”,南宋侧重“攘夷”。民族矛盾与战争贯穿整个赵宋王朝,“攘夷”也为两宋《春秋》学者所重视。南宋由于处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攘夷”成为最强的时代之音。而重在加强中央集权、恢复伦理纲常的北宋“攘夷”的态度也相当明朗。生活于北宋前期的孙复和中期的刘敞,他们的春秋学的著述经世色彩强烈,其“攘夷观”不仅丰富了北宋春秋学的华夷观念,也针对时政提供了一些有建设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吴越春秋》是东汉赵晔所撰写的一部记述春秋末期吴越两国的史事,特别是关于吴越争霸情况的著作。尽管史家对其有“不类汉文”①、“其字句间或似小说家”②的评说,但由于其史料丰富,具有补充正史不足的价值,且“词颇丰蔚”③,因而仍历来颇受重视,《四部丛刊》、《四部备要》、《汉魏丛书》等均收有本书,成为历代学者研究吴越历史和吴越文化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古代史学的鸿篇巨制中,只要一提起纪传体,人们就会很自然地联想起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一提起史学评论来,就会想到刘知几的《史通》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同样,只要一提起政书来,人们也必然联想起杜佑的《通典》来。《通典》是我国留存的第一部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的专史,又称《政  相似文献   

15.
清代今文经学的兴起,与《春秋》“义”“事”之争有莫大关系.在乾嘉实“事”求“是”的学术氛围下,庄存与提出“《春秋》非记事之史”,认为《春秋》之所书,皆“约文以示义”,是“不书”重于“书”;孔广森提出“《春秋》重义不重事”,认为孔子之《春秋》,虽然是因鲁史而作,然每每赋予了新义.虽然庄、孔两人严格上讲,都未必可视同于嘉、道之后的今文学者,然这样一种重“义”不重“事”的问题意识,事实上已为清代今文学之滥觞.  相似文献   

16.
《左传》在外交辞令的记录整理方面成就尤为突出,充分展示了这部历史散文著作的艺术魅力。《左传》外交辞令得以产生和发展是有其特定原因的。本文从春秋“行人”与外交辞令、春秋外交人才的文化素养、春秋外交人才的外交实践三个方面对《左传》外交辞令的产生及发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史学自《春秋》起,即含有民族偏见:“尊王攘夷”“异内外”“夷夏大防”的所谓“春秋大义”,歧视除中原华夏族(汉)之外的“四夷”。对西南地区,中原人士认为“西南外夷,种别域殊,”(《汉书·叙传》)“不毛之地,无用之民。”(《西南夷传》)视中国版图内之西南夷地区为外域。谬种流传,已根深蒂固。明代安宁杨一清云“云南荒服,前代不入版图,太祖高皇帝命西平侯沐英征服之。”(《条处云南  相似文献   

18.
章认为藏史学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产生了一大批佛学兼史学的名大师。留下了卷帙浩繁的珍贵史籍。他们的述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期藏族社会的历史,也不乏反映藏、汉民族团结,西藏地方与中央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藏史学的研究具有浓郁的时代特征。研究方法独具一格,各领风骚。藏史学的学习和研究正是加强藏学基础性研究的一个必要方面。也是弘扬藏民族优秀历史化的一项重要课题,讨论藏史学在藏学中的定位、特点和走向,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9.
《管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一部著名的子书。它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政治、经济、哲学、军事等各个领域。笔者不揣浅陋,试对《管子》中的为政思想作一宏观探讨。一、农业与商业春秋诸子中、都强调了农业在立国中的地位。从《管子》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其浓厚的重农思想。在开篇《牧民》中,留下了一段千古绝唱:“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凛。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凛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统治者必须注重发展农业,开垦荒地,从事农业生产。只有多生产粮食,才能富国安邦。同时,粮食生产与霸王事业是密切相…  相似文献   

20.
试谈裴子野对史学史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南北朝时著名史学家裴子野在史学史方面的贡献进行了初步的论述研究。南梁时期,沈约的《宋书》,裴子野的《宋略》,以两部不同体裁的史籍,在史学领域中并驾齐驱,保证了编年体与纪传体并称二体的地位。虽然《宋略》现已散佚,但叙事、史论方面,代表了当时史学发展的新水平,为后世树立了楷模。裴子野的著史思想引起史学界注重,对史学评断的深入,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