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通过分析科学理财的根本及科学理财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提高人的素质是实现科学理财的关键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张剑 《科学》2005,57(4):42-45
学术交流是科学家创建科学社团的原动力,定期召开学术讨论会与创办期刊是科学社团体制化的学术交流模式。中国科学社作为一个综合性科学社团,在中国近代科学交流的基础——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统一、学术讨论会与刊物学术交流等方面为中国科学交流系统的形成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马曼丽 《科学之友》2008,(11):112-113
文章通过分析科学理财的根本及科学理财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提高人的素质是实现科学理财的关键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正科学哲学家在探讨科学发展和科学进步问题时提出了"范式"、"科学研究纲领"、"研究传统"等概念。他们就此所作的说明,为理解和把握科学思维方式提供了基本的概念框架。科学思维方式从自然科学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上,概括了这些概念的共同特征,扩展了其哲学和文化意义。1962年,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T.Kuhn)出版《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提出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范式"概念,推动科学哲学开始注重研究科学发展的实际历史和社会心理因素。此前,科学哲学只注重抽象的形式分析,很少研究科学理论的发生和科学知识的增长。科学认识主体、科学活动的主观方面、科学研究的过程等等,都被排除在研究主题之外。此后,科学哲学改变了  相似文献   

5.
魏屹东 《自然杂志》1999,21(3):170-173
本文对19世纪法国伟大的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的科学思想及科学方法进行了探讨,揭示出其科学思想从结晶学到发酵学,再到病原菌学和免疫学是一个逻辑地推进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科学方法是实现其思想的有力工具.而他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结合,构成了他整个科学成就的内核和基础.  相似文献   

6.
张剑 《科学》2005,57(2):42-45
1914年从美国倚色佳小镇走来,到1960年黯然退场于上海.中国科学社经历了北京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近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作为近代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综合性科学社团,中国科学社团聚了数千名当时的学术精英,在科学传播、科学研究、科学交流、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形成等科学体制化诸方面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科学当然不是一蹴而就出现在历史上的。究竟科学什么时候成为科学,说实在的无法也不必作排他性认定。本书说科学自牛顿起成为科学,意在强调科学的几项基本特征至此充分展现。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有三:作为对象的自然界,理性的权威地位,以及对科学探索本质的认识。而对此的讨论.对牛顿的评价,当以来自“一个在科学上同牛顿相匹敌的人”为上选。①爱因斯坦对牛顿赞誉有加,惺惺相惜,自然值得特别留意,其论述也常在这三个方面。让我们作一稍微细致的考察。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科学教育,在教育界和科技界长期以来有许多模糊的认识,常常和科学知识及技能的传授与获取混为一谈。所谓科学教育是使人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方法等素质的综合。科学教育,特别是自然科学的教育,是提高人们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核心。通过科学教育的熏陶和培养,可使人获得非生物本能的智慧,获得非与生俱来的灵魂。没有科学的"教育",只是培养信仰,而不是教育。没有受过科学教育的人,只能称为受过训练,而非受过教育。近百年来,无数仁人智士意识到,强国富民再造中国离不开科学技术,他们为摆脱愚昧与无知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不遗余力地献身于科学启蒙运动,以图完成国人的强国梦。然而应该说,这个目标还未达到。今日的中国需要新的科学启蒙,需要现代科学教育。只有  相似文献   

9.
大科学与小科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和东方都在刮“大科学”之风,大量的研究经费都投入到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或“某某组学”等计划上。在中国,“大科学”符合了国家一向的习惯,即“由上而下”的方式来进行科研规划和运行。一些决策者们也认为“大科学”代表着未来科学发展的趋势。许多科学家都忙着篡写“大项目”的申请书,要求政府给予高达几亿到几十亿的经费。  相似文献   

10.
火灾科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火灾科学的立论,火灾科学的理论框架技术结构及其研究现状,并对火灾科学的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反对伪科学,维护科学尊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专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刊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普及部和双科联盟专门委员会召开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专题研讨会于10月16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12.
张存浩 《科学》2004,56(4):6-7
科学道德是全球科技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是倡导先进的科学文化、履行科学对社会的责任、保证科学健康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科学思想、信息、研究技术乃至研究结果的交流和传播,对科学成长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科学界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任何人都可以从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因而任何人在科学交流上是平等的。这种见解固然不是完全不对,但却失之简单。科学社会学家则通过对科学交流系统的研究,揭示出存在于科学共同体之中的复杂的社会结构,描述了科学共同体之中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社会互动,阐明  相似文献   

14.
去年,我们去合肥美丽的科学岛参观,真切地看到了中国大科学研究的卓越成就。合肥的科学岛是一个知识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环境优美的科学公园。小岛上有好几个高新技术和尖端科学的  相似文献   

15.
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在于它的真理性。而认识客观世界的社会价值更在于改造世界,在于为人类带来福利。科学之所以发展成如此宏大的事业,之所以受到社会的如此关注和重视,正是由于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自然规律的系统知识,还在于它为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科学的价值是通过科学活动的内部结构实现的。当代科学已经形成了特定的内部结构──基础研究、战略研究和应用与发展,其发展趋势是相互联系更加紧密、转移更为迅速。基础研究的目的旨在增加新科学知识和开辟新的科学领域,而往往并不直接考虑特定的应用目的;战略研究是近年来出现的概念,系指重大战略意义的研究与发展工作,包括重大定向基础研究、重大战略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和重要公益性研究。基础和战略研究主要依靠国家支持和组织。应用与发展旨在研究发展科学知识的应用,以及用所获得的知识指导产生新的设计,建立新的工艺,生产新的材料、产品或提供新的服务,并从本质上去改善和创新已经在应用的那些材料、产品的设计和工艺。应用与开发的主体是企业。从而科学作为整体体现了其双重的社会价值—一真理价值和应用价值,表现了不同的行为主体和运行机制。 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和科学糟神的形成是与科学的本质相联系...  相似文献   

16.
科学在人类文明中确立了它的坚固的地位.科学的胜利带来社会对科学的支持和控制.本文试图用“自主性”的概念来叙述和解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并认为科学系统与社会系统的互动表现为观念的自主性与实践的自主性.科学发展的最优条件就是科学的观念的自主性与实践的自主性的满足.  相似文献   

17.
对全球40多个国家所做的一项研究分析证明了一个长久以来的假设。一个人越了解科学,就越倾向于支持科学探究。  相似文献   

18.
关于非线性科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非线性科学自古以来就有。人们开始能解决线性问题,随着数学的发展和高速计算机的出现,人们在解决非线性问题方面取得了进展。当代所有的科学前沿问题都是非线性问题,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非线性科学有两大难题:非线性反应关系及反应与作用的时差。非线性科学既是应用科学又是理论科学,科学工作者不能光做“刀匠”,还要做解决问题的“屠夫”。  相似文献   

19.
裘知 《世界科学》2000,(8):47-48
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则是这种正确认识的系统总结。人们在按科学方法去认识客观事物规律时有时会犯错误,当人们发现科学中的某个认识是错误时,便把这个错误认识叫做伪科学。如17世纪的“自然禁真空”(初中课本上译成“自然界厌恶真空”)理论、托勒密的地心说、斯大林时代的李森科学说,还有前几年的室温核聚变等。不属科学范畴的错误认识不能归入伪科学范畴,如广告中以借科学名义的误导宣传、文学中的错误报道、幻想、幻觉、骗术等,总之,未经科学方法探索、论证,未下定论的都不能归之于科学,而是非科学的。…  相似文献   

20.
病态科学     
Lang.  I 赵乐静 《世界科学》1991,13(6):49-55
“病态科学”一文发表在1989年美国物理学会的刊物《今日物理》第10期上.本刊特将此文翻译摘登,以飨国内的读者.该文自发表后,已引起不少反响,不少人认为朗缪提出了科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而且还联系了当前科学研究中的实际,但也有人担心这会影响科学上不同学派之间的正常争论.我们认为,必须将科学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错误和病态科学区分开来.不能将一切错误都归结为病态科学.但另一方面,从大量科学史中的例子,包括我国科学发展中出现的事例来看,病态科学提出的确是一类真实的并且产生影响的社会现象.正视它,研究它,并从中吸取必要的教训,正是为了繁荣我国的科学事业.而引起国内读者对这一问题的注意,正是编者发表此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