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类学以其“以人为本”的学科性质对人类回溯自身的认识历程有特殊意义。在其诞生一百多年间,都是西方的人类学家们对原始简单社会的异文化进行研究。中国学者费孝通力挽狂澜,着力于自己民族的人类学研究,由此拨转了国界人类学的大方向,开拓了人类学中国乡村学派,此后这一研究脉络不断丰富。《乡村人类学》一书的出版即是作为中国乡村学派出现和崛起的记录和见证。  相似文献   

2.
一、人类学简介 文化人类学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的种种行为的学科。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变迁的过程以及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差异,都是文化人类学所研究的内容,试图解释人类文化的性质和演变规律则是文化人类学最终的探索目标。  相似文献   

3.
生态人类学是一门运用人类学理论和方法来考察人类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学科。在生态人类学的研究中,历史研究法有着重要的作用。历史研究法不仅有助于找到生态蜕变的成因和防治方法,而且为文化制衡的实现提供了启示。因此,在生态人类学中运用历史研究法时要对其应用范围加以合理认定,考察各民族的文本历史资料以及流传下来的其他生态智慧和技能,并且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共同推动人类生态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王梨 《广东科技》2011,20(16):50-51
艺术人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术研究视野,一种认识人类文化和人类艺术的方法论。站在人类学的角度,运用人类学的方法和理论来研究艺术。当美学在审美领域的研究遇到如何继续发展对人类的和民族的艺术研究的困境时,艺术研究学界开始向更善于诠释人类历史的人类学借力,寻求更宽广的和更具深度的研究空间和探索方式。艺术人类学便肩负起了开拓艺术...  相似文献   

5.
教育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形成于20世纪中叶。教育人类学有不同的流派。以美、英为代表的“文化一教育人类学”强调经验研究,注重田野工作和民族志撰写。在我国,教育人类学与民族教育学有密切的关系,但两者在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上有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来源于作为其学科母体的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区别。与综合运用各学科的方法对少数民族教育进行研究的民族教育学不同,教育人类学并不局限于少数民族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更注重田野工作等传统人类学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讨论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的学科特点 ,特别是在研究方法和方法论上的特征 ,强调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必须从田野工作出发 ,搜集丰富的个案 ,积累文化事件的大量细节 ,以求对特定场景中的艺术作品的意义有所认识 ,对艺术文本进行不同方面的阐释。此外 ,还根据人类学研究方法的一般思路 ,结合艺术和审美研究的特点 ,提出进行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阐释的切入角度。应该努力阐释来自田野的文化现象 ,用细节来说明当地人在艺术活动或者审美观建构中是如何思考、如何感觉或体现 ,以及如何行动的。在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研究中 ,掌握阐释工具和手段与把握       阐释理论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7.
论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表达了对于“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的人类学理论新格局的向往;简述60年代以来世界人类学的新发展与学者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反思;进而对中国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起源与大半个世纪来的发展作了比较全面的历史观察;并分析了某些相关学科与视点。最后着重提出了争鸣、证明和正名,指出这三者是学科的生命,是中国人类学走向世界的起点。  相似文献   

8.
第16届世界大会的主题为“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Humanity,DevelopmentandCultureDiversity)。这个主题的设定旨在涵盖人类学传统的诸分支学科:文化人类学、生物人类学、考古学及语言人类学,并就什么是发展,如何发展等诸多问题提出人类学的见解,使人类学在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世界从来都是多样的,这些多样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学一直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在这个冲突不断的世界中,人类学应当为推动形成一个多元文化、和谐相处的“和而不同”的社会做出独特的贡献。2008年人类学民族学世界大会的主题@黄杰…  相似文献   

9.
人类学是一门多学科、跨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它以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研究为对象,以探讨人类历史文化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为目的,运用跨文化(Intercultural)之历史深度描述方法界定历史人类学,具有重要的实践理论意义。跨文化(Intercultural)是指文化的“内在性”、“涵化性”和“互动性”,即通过跨族群文化互动构建历史人类学理论,它与历史认识论、方法论和本体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根据历史民族志和历史人类学的学科特点,跨文化理论方法已经成为研究历史人类学的主要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0.
审美人类学是美学中的人类学旨趣同中外人类学历史上审美习俗研究资料与理论积累相互交汇的逻辑结果 ,注重理论思辨的美学研究与强调田野调查的人类学研究的相互补充和相互阐发 ,激发出一些意蕴深厚的新的学科生长点。社会现实当中的文化建设、旅游开发和文化语境包含着许多可供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广阔学术空间。审美人类学的深化发展对于美学和人类学的学科建设 ,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人类学是以人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人类远古历史的研究,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发现人类文化的本质,消除人类的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推动世界各民族的和睦共处与共同发展,并对现代文明作出反思,指导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2.
艺术人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术研究视野,一种认识人类文化和人类艺术的视角。人类学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为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打开了新的缺口,开启了许多新的方法论和新的研究视角,以及与不同学科的新的互动方式,由此而产生出一种对人类世界的新的认知方式。而艺术人类学的本土化,对理解中国的本土艺术,建构中国的本土经验,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3.
网络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 ,它以网络空间的人与文化为研究对象。本文对该学科的研究领域、目前发展状况及一些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审美价值的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审美人类学的研究中 ,人类的审美行为与艺术创造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与它所处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人类的审美行为与艺术创造 ,就是纠缠于这些联系之中 ,它们在一起结成一个混沌的文化整体 ,我们只有将其放在这样的整体中我们才会真正清楚地认识它们。在对人类的审美和艺术的研究中 ,我们最要关心的不仅仅是审美和艺术本身 ,而是它们和人类社会与文化及大自然之间所发生的种种联系  相似文献   

15.
人类学与公共卫生: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学对于健康与疾病问题的关注,始于西方人类学家对部落社会的疾病认识、医疗体系与巫术等方面的研究,正是由于人类学对于人类公共卫生的关注而使人类学成为了社会科学中的显学。在全球化的今天,参与人类公共卫生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使人类学者走出象牙塔,学以致用,促成社会问题的解决,而且能够为人类学者提供一定的资金与广阔的田野空间,推动学科的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艺术人类学的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人类学是一个新的学科生长点,尤其它涉及文化功能的解释,或者叫文化深层解释。艺术人类学学科建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艺术人类学学科建构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定位和艺术民族志、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艺术分类,这四个问题涉及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建构及其理论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受时空、民族因素制约的具体。一种社会现象、社会行为的被阐释受到文化语境的限制,人类学的发展和人类学研究都存在语境问题。本文试用从文化语境的诠释、人类学新的研究走向、主体民族的研究等方面检讨人类学在中国的提倡和发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视觉人类学除去它所包含的艺术和科技的成分之外,反映了人类学一个最根本的人文价值取向,即关注视觉背后的人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同时,除了通过影视手段记录、表达民族志或人类文化内容及观念的拍摄和研究,它还应该研究视觉工具与人类视觉力的开发,研究视觉认知与视觉思维、视觉符号、视觉表达、视觉传播及视觉文化的传承模式等,另外,关于视觉文化的社会分层、社会控制、时代意象等,都应该是当代视觉人类学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生态学到生态人类学,这是文化人类学就民族文化对涉及生态问题进行探讨时又一分支学科在分野后成熟的重要标志。无论是文化生态学还是生态人类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仍存在着许多难以逾越的局限性,为此,文章仅就该学科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难题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20.
人类学生态环境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一直伴随人类学产生和发展过程的一个无法忽视的课题,无论是地理学的角度还是生态学的视野,人类学者始终致力于人类及其文化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解释,并且创建了文化生态学、生态人类学、民族生态学、人类生态系统等诸多理论流派。应用这些理论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过程,这就是人类学生态环境史研究的角度和特色。人类学生态环境史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以某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为对象的研究方法;以植物和农作物为对象的研究方法;以传统农业变迁和土地利用变迁为对象的研究方法;以特殊的自然条件或以特殊的地方疾病为对象的研究方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