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5 毫秒
1.
渭河上游鱼类区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根据近年来所采标本,对渭河上游(甘肃境内)鱼类作了系统整理,录得鱼类23种,隶属于4目、6科、20属在区系成分上,属西北高原区的7种,占总数的30.4%;江河平原区的11种,占47.8%;北方区的2种,占8.7%:华南区的3种,占13.1%,文章在讨论了渭河上游鱼类区系分析后,并对该地区鱼类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独龙江中下游流域的鱼类区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龙江流域位于云南省的西北部,北与青藏高原相连,西与缅甸毗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于2004年10月~11月对该水域鱼类资源进行了具体调查,共计采集到鱼类标本883号,分别属于鲤形目、鲇形目;裂腹鱼亚科、野鲮亚科、鮡科;共2目、3科(亚科)、6属、7种.对独龙江鱼类区系与其相邻水系的鱼类区系进行比较分析,认为独龙江水系的鱼类区系与怒江水系的鱼类区系有着更近的渊缘关系.  相似文献   

3.
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对广西都安澄江国家湿地公园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湿地公园内共有鱼类65种,隶属于5目17科50属,包括鲤形目(Cypriniformes)4科44种、鲇形目(Siluriformes)3科7种、鲈形目(Perciformes)8科12种、合鳃鱼目(Synbranchiformes)和鳉形目(Cyprinodontiformes)各1科1种.研究区域内鱼类物种的DG指数为1.66,DF指数为3.04,DG-F指数为0.45.都安澄江国家湿地公园鱼类属于南东亚亚区的华南小区,主要由中国平原区系复合体、南方平原区系复合体和晚第三纪早期区系复合体组成.文章同时对湿地公园的鱼类生物多样性保护压力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4.
甘肃麦积山风景区鱼类区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2001年12月和2002年4月两次对甘肃天水麦积山风景区的渭河支流和嘉陵江支流进行了鱼类区系调查,经鉴定有鱼类18种,隶属于2目3科15属,其中放养鱼类5种,野生鱼类13种,高体鳑鮍和勃氏高原鳅为甘肃首次记录。野生鱼类中,渭河水系有5种,嘉陵江水系有9种,相似性指数14.3%,说明两水系隔离比较充分。鱼类种类较少,但区系构成却非常复杂,分别属于5个区系复合体。从鱼的种类和数量来看,北方平原复合体鱼类在该地区占据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5.
对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 ,采集标本 5 0 0余号 ,经整理分属 2目 3科 7属 7种 .调查得出 :由于该地区地处秦岭南北 ,岭南为长江水系 ,岭北为黄河水系 ,南北共同分布的鱼类仅有一种 ,为拉氏鱼岁 ,占总数的14 .2 8% .长江水系 4种 ,占总数的 5 7% .黄河水系 2种 ,占总数的 2 8.6% .另外发现自然保护区的鱼类种类较少 ,秦岭以南的汉江水系鱼类区系属长江中上游鱼类区系 .秦岭以北的渭河水系鱼类区系主要为黄河中上游鱼类区系 ,其中有高原鱼类区系成分 .在调查中 ,首次发现了秦岭细鳞鲑在石砭河的分布 ,这也是其至今在秦岭分布的最东端 ,在动物地理演化分布上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对于秦岭细鳞鲑提出了以建立自然保护区为主的一系列保护对策 .  相似文献   

6.
2006年3月-2012年3月在漓江干流及其支流采集鱼类标本,经检索共采集到101种鱼类标本,剔除外来种和洄游鱼类,采用按所含种的绝对数目进行排序的传统方法和区系存在度方法对目、科、属级水平进行排序,分析漓江鱼类区系的组成特点.结果显示:鲤形目科较多,区系存在度也较高,表现出亚洲鱼类分布的共同特点;一些属数较少的科,区系存在度较高,而属数最多的鲤科区系存在度较低;种数最多的吻(颤)虎鱼属区系存在度很低,说明漓江鱼类属内分化不高,环境多样性不高.可见,以区系存在度分析结果更能反映漓江流域鱼类组成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云南澜沧江中游地区鱼类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澜沧江中游有49种鱼类,隶属5目,9科,33属。其中以鲤形目的种类最多,有34种,占总种数的69.39%;鲶形目的种类次之,有12种,占总种数的24.49%;鲤形目和鲶形目鱼类是澜沧江中游的主要类群。云县以上(鱼兆)科的种类多;在云县以下鲃亚科的种类占优势。澜沧江中游有49种鱼类,在怒江,金沙江,元江,南盘江,伊洛瓦底江等诸水系,均有较多成分的分布。故澜沧江中游的鱼类区系与毗邻水系的鱼类区系有相当程度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8.
广东北江鱼类区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1981—1983年的调查结果报告了北江鱼类143种(包括亚种),分隶于11目,26科,93属,其中2个为新种,10个为广东省淡水鱼类新记录.本文详细地研究了北江鱼类的分布、起源、区系组成和北江鱼类区系与其它江河鱼类区系的比较及与毗邻地区鱼类区系的关系,同时对北江鱼类区系在鱼类地理区划上的地位作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9.
于2010年9月和11月,对济源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鱼类22种,隶属于5目7科22属.其中,鲤形目17种(以鲤科鱼类为主,14种),鲇形目2种,鳗鲡目、合鳃目和鲈形目各1种.区系分析表明:保护区鱼类含中国平原区系复合体8种,占36.4%;晚第三纪早期区系复合体7种,占31.8%;北方平原区系复合体、北方山地区系复合体和南方平原区系复合体各2种,分别占9.1%;海水复合体鱼类1种,占4.5%.生态类型分析可见,保护区鱼类中静水定居性鱼类9种、溪流定居性鱼类11种、海淡水洄游性鱼类和江湖洄游性鱼类各1种.肉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各8种,植食性鱼类和碎屑食性鱼类各3种.  相似文献   

10.
海南森林溪流淡水鱼类区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海南岛森林溪流中采集到43种淡水鱼,分隶于5目15科38属。分布区系属东洋区、华南亚区的海南岛分区,分属五个区系复合体。其中热带平原鱼类区系复合体有25种,占51.6%,中印山区鱼类区系复合体10种,占23.2%,这与该区域形成适于鱼类栖存生态环境的地史原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现代河流沉积一直是地貌学家、沉积学家和水力学家的研究重点,目前对渭河时间尺度上河流形态变化现象的相关研究并不缺乏,但对于曲流河不同河段的河型对比及河型转化控制因素的相关研究较少,曲流河低弯度到高弯度的转化尚不清楚。因此,本文通过对渭河流域地区现代河流的Google卫星影像、实地勘察、样品采集以及相关遥感水文资料进行分析,明确了两种河型的现代沉积特征及河型转换因素,最终绘制了渭河下游河型转化模式,实现了渭河下游现代河流沉积体的岩性、沉积相类型、河型转化主控因素及沉积模式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渭河下游河型转化的主控因素为河床坡度、河流流量和含砂量。对进一步研究古河道变迁、沉积模式及其蕴藏的油气、地下水、矿产等资源分布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宝鸡市近年来的水环境污染状况,以渭河及渭河的三条主要支流清姜河、石坝河、金陵河等四条河流为研究对象,根据十五个监测断面的数据,采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对四条河流水质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得出: 2007年各河流判定为轻度污染,2008年嘉陵江、清姜河、石坝河、金陵河判定为轻度污染,渭河判定为中度污染.且2008年较2007年相比渭河、清姜河、石坝河、金陵河水污染程度都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13.
滦河水系共发现有28种鱼,以鲤科种类占优势。细鳞鲑为本河系的稀有鲑科种,仅发现于北纬41°34′以北的小滦河。  相似文献   

14.
渭河流域致洪暴雨的天气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渭河流域致洪暴雨进行分析,以便得出其时空分布特征、天气环流特征,以及暴雨型和天气型之间的对应关系,为致洪暴雨预报和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1954年至2004年渭河流域70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流域洪水灾害资料和高空天气图资料,应用统计学和天气学方法,得出近50年来渭河流域致洪暴雨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天气环流特征,总结出了暴雨型和天气型等不同类型,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近50年来渭河流域年均出现1次致洪暴雨过程,最多年份出现5次;致洪暴雨发生频率最高在7月上、下旬和8月上、中旬;致洪暴雨分为上游暴雨型、连阴雨中暴雨型、本区域暴雨型和叠加暴雨型4种类型,产生暴雨的大气环流形势分为低槽型、西南气流型、低涡切变型和副高控制型4种。结论渭河流域洪灾的形成与本地暴雨有密切关系,多数致洪暴雨都有低空急流相伴,低槽型和西南气流型是产生致洪暴雨的主要环流形势。  相似文献   

15.
安徽动物地理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江淮分水岭作为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古北界和东洋界在我国东部安微省的分界线。在研究安微陆栖脊椎动物区系的基础上,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大别山区、沿江平原区及皖南山区共五个动物地理分布区、对各区中的兽类、鸟类、爬行类及两栖类,按区系组成、优势类群、珍稀和经济动物以及资源分布和利用现状,分别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黄河典型支流入干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15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在黄河流域湟水、汾河、渭河和洛河等入干支流采集的底栖动物样品, 开展支流入干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比较研究。监测结果表明, 春秋两季在各支流入干区采集到的底栖动物种属数量排序为洛河(28种)>湟水(26种)>汾河(23种)>渭河(17种); 支流入干区春秋两季优势功能摄食类群皆为牧食收集者(除洛河在秋季以刮食者为主外)。底栖动物群落的除趋势对应分析表明, 底质对底栖动物群落分布起重要作用, 水草等水生植物的存在利于底栖动物生存。进一步地, 底栖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表明, pH和电导率是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的关键因子。从物种组成、密度、生物量、功能摄食类群和群落与生境因子关系等方面研究了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较为系统地揭示了黄河主要支流入干区的底栖动物分布特征, 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系统性研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7.
第四纪冰川对我国昆虫区系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冰川促使古北界种类向南扩散,分布于我国云南、海南和台湾等最南部地区形成了我国分布最南古北种。第四纪冰川对我国南部高山昆虫属、种及特有种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古北界和东洋界在东部的分界线应该在淮河附近。我国一部分特有种可能是来源于欧洲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种类被冰川向南驱赶所遗留下来的。很多的古北-东洋广布种的形成是由于冰川的驱赶作用促使一些来源于古北界种类进一步延伸至东南亚和南亚。  相似文献   

18.
北川县通口河上游的鱼类区系和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5年7—10月对北川县境内涪江水系通口河上游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共捕获标本1108尾,鉴定有21种,隶属于2目6科17属.鱼类种类较少,但区系构成复杂,特有种多,分属于6个区系复合体,从鱼类种类和数量来看,中亚高原复合体在该地区占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9.
渭河盆地天然气成因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渭河盆地地热井气样分析成果,结合地质分析,发现渭河盆地地热井中广泛发现与上古生界煤系地层有关的热解-裂解煤型甲烷气及有机成因CO2气,区域地质和地震成果也佐证了渭河盆地基底存在上古生界地层.因此,前人认为渭河新生代盆地以渭河断裂为界,北部为下古生界,南部为元古界基底,不存在上古生界煤系地层基底的认识是不全面的,渭河...  相似文献   

20.
渭河流域近50年来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渭河流域1958—2008年的主要气象数据,采用Mann-Kendall和R/S方法,对渭河流域降水和气温2个要素的时间序列进行趋势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Mann-Kendall法对其突变点进行检验.结果显示:1)渭河流域年均气温在时间上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其中春季、秋季、冬季的上升趋势非常显著;在空间上则表现为中游地区气温最高;从整个流域Hurst指数分析看,未来渭河流域年平均气温仍将持续升高,但变异程度不显著.2)渭河流域的年降水量在时间上呈现出一定的减少趋势,其中春季和秋季降水显著减少,冬季降水量增加;在空间上表现为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增加;从Hurst指数看,渭河流域的降雨序列处于弱变异状态,未来的降水变异不显著.3)对渭河流域近50a的气温和降水进行突变分析,大部分站点气温突变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显著变暖,与突变前相比较有明显差异;降水量突变点较多,每个年代都有不同程度上的突变,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