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5 毫秒
1.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宣告了人类空间时代的到来.从1958年开始,美、苏超级大国为了争夺空间霸权和开展冷战对抗的需要,在月球探测与载人登月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赛.1958年,美国先后发射了“先驱者”号系列的4个月球探测器,苏联发射了“月球”号系列的3个探测器,但全部失败了.  相似文献   

2.
《科学大观园》2004,(12):59
小资料志愿军空军米格-15比斯喷气战斗机米格-15是米高扬-古列维奇飞机设计局设计的高亚音速单座战斗机,大约在1946年开始设计,1948年在前苏联空军服役,主要改型是装BK-1涡喷发动机的米格-15比斯和双座教练机乌米格-15,米格-15于1954年停产,各型米格-15共生产了16000多架。美制F-86A“佩刀”喷气战斗机“粪桶”名称的由来朝鲜战争中,在苏联的援助下,志愿军在中朝边境鸭绿江到清川江上空划出了一个令美空军飞行员闻风丧胆的“米格走廊”。面对谜一样的“米格走廊”,华盛顿迫切要了解情况。为此他们向中国东北和苏联空降武装间谍,结果却都是…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观园》2007,(7):66-67
1957年8月26日,塔斯社宣布苏联洲际弹道导弹试验成功。同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苏联的动作急坏了美国政府。为了与苏联进行太空争霸,艾森豪威尔制订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载人航天计划——“水星计划”。该计划的目的就是抢在苏联前把美国人送上太空,因为在艾森豪威尔看来,送人上太空比在地面上部署区区几枚导弹更能制造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4.
旺旺 《科学大观园》2013,(19):41-41
《星期日邮报》5月5日惊爆秘闻:1960年12月22日——就在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升空成为“太空第一人”的4个月前,两只名叫“彗星”和“舒特卡”的流浪狗乘坐苏联一艘“东方”号太空飞船被送上了太空。然而,由于突发故障,火箭坠毁到地球表面,两只“太空狗”却奇迹生还。日前,俄罗斯媒体《西伯利亚时报》对这一鲜为人知的故事进行了首次曝光。  相似文献   

5.
苏联物理学家格森在国际学术界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对牛顿力学的研究开创了科学史外史研究的新路向,对科学学和科学社会学的兴起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了格森、“格森事件”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6.
2004年2月13日,在美国出生的大熊猫“华美”回到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安家落户,开始了新的生活。已经4岁半的“华美”是中国第一只在国外出生并回国的雌性大熊猫。它于1999年8月21日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动物园,是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在美国出生并存活的第一只大熊猫幼仔,也是中国旅居美国的大熊猫夫妇“石石”和“白云”生育的第一个孩子。根据中美两国大熊猫繁殖合作协议,“石石”和“白云”生育的大熊猫宝宝归中国所有。刚刚回家的“华美”即将进入繁殖阶段,卧龙为此提前为其物色了4个年龄在10~15岁的大熊猫“情哥哥”。它们…  相似文献   

7.
林安 《科学大观园》2007,(12):67-68
英国海军首次向公众展示了第一艘“机敏”级核动力攻击潜艇。这是近20年来英国新打造的第一艘核动力攻击潜艇,也是迄今世界上“隐蔽性最好”的潜艇,军方喻称,它将使英国海军跨入“英超顶级俱乐部”。在位于坎布里亚郡巴罗因弗内斯的英国航空航天系统公司造船  相似文献   

8.
1991年的苏联剧变.距今已经20年了。 从时间上看。苏联剧变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执政的最后时期.与当时体制改革政策方面的失误不无关系。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积重难返,走进了死胡同。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观园》2021,(13):76-77
彭士禄说自己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1985年,彭士禄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完成的"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究设计"项目获得"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彭士禄是革命先烈彭湃之子.留学苏联回国后,有近60年都在与核动力打交道.他身上有着很多"第一":我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我国第一个核动力装置的主要设计者,第一座核电站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他说自己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  相似文献   

10.
苏联人虽然率先将卫星(“斯普特尼克”号卫星)送入太空,但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却是美国人。在与苏联人展开的太空竞赛中,美国率先将人类送上月球,除美国外,包括苏联在内的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实际上,苏联也制定了登月计划,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归咎于一种令人感到疯狂的火箭——N1火箭。  相似文献   

11.
陈瑜 《科学大观园》2021,(13):36-39
没有任何资料,没有其他国家的帮助,对西方国家来说,中国以惊人的速度,研制出包括原子弹在内的"两弹一星",是一个科学奇迹,更是一个不解之谜. "中国(穷得)三个人穿一条裤子,二十年也搞不出原子弹;中国种的是'蘑菇云',收获的是'鹅卵石'."但就在苏联毁约停援5年后,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大漠深处爆炸.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获知这一结果,或许会为当初的断言懊恼不已. 两年零八个月后,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相似文献   

12.
由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历史、语言学和哲学研究所与热物理研究所编辑的一书由“科学”出版社西伯利亚分社于1982年在新西伯利亚出版,全书共332页,由三大部分(第一篇: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的物理学;第二篇:物理学新思潮发展的方法论问题;第三篇:现代物理学方法论的一般问题)共24篇论文组成。书后并附有苏联和西方国家从1954年至1980年期间的物理学哲学问题和方法论问题的文献目录。这些论文的部分题目是:“研究人材的选拔和培训的方法论问题”,“科学研究的行动  相似文献   

13.
小林 《科学大观园》2011,(16):58-59
托洛茨基:红军创始人、苏联早期领导人以及大受批赳呶“托洛茨基主义”的创造者。铁托:南斯拉夫独立运动领袖、第一任国家总统,与斯大林矛盾频棼的共产党领导人。如果说两人有什么交集,那么他们都与苏联以及斯大林有着莫大的关联。而这静历史关联在一名间谍身上得到了具体体现。这位名叫格里古列维奇的苏联间谍,曾参与刺杀托滔茨基并亦曾参与...  相似文献   

14.
冬虫夏草,7月1日青藏铁路开通以来,媒体对这颗名贵“小草”给予了高度关注,因过度采摘而导致的相关保护不足成为众矢之的。作为名贵中药材的“世界第一草”市价暴涨是季节性原因?是资源性枯竭使然?还是有其更复杂的背后故事?  相似文献   

15.
冬虫夏草,7月1日青藏铁路开通以来,媒体对这颗名贵“小草”给予了高度关注,因过度采摘而导致的相关保护不足成为众矢之的。作为名贵中药材的“世界第一草”市价暴涨是季节性原因?是资源性枯竭使然?还是有其更复杂的背后故事?  相似文献   

16.
数学界盼望了几年的一部书“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及意义”已由苏联科学院出版了。中华全国科学普及协会的科学普及出版社已经组织翻译力量,不久读者将会看到中文译本,现在先将这部书的全貌及其若干特点作一简要介绍。 1.全书分三卷共二十章,第一卷共四章是关于数学的一般观点及基础知识方面的。其中第一章是“数学概观”。第二、三、四章分别叙述了近代数学的预备知识“分析”“解折几何”“代数方程论”这三章是为了后两卷  相似文献   

17.
《科学大观园》2002,(10):42-43
随着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测试人员紧张的期待和调试,与英特尔奔腾2旗鼓相当的龙芯1——中国人自主开发的高性能通用芯片正式“新鲜出炉”,跨入规模化生产阶段,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半年前,计算所曾向新闻界演示了龙芯的第一款“验证芯片”,  相似文献   

18.
在苏联科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为国际科学界诟病的三位“科学英雄”,依据其影响和维持活力的时间排列,依次是李森科、勒柏辛斯卡娅和波希扬((?)),本文就介绍这第三位。闪光的“巨著” 1949年苏联出版了一本号称标志着微生物学“革命”的小册子《论病毒和细菌的本质》。作者波希扬是当时苏联农业部实验兽医研究所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研究室主任、苏联生物科学博士。这本著作一下子宣布了为数众多的“革命性”的理论创造和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9.
科学哲学在苏联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十几年来,科学哲学逐渐成为苏联自然科学哲学研究的中心,这是苏联学术思想领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动向,但注意到这一点的人却不多。苏联哲学领域出现这一新的导向是有深刻原因的,如果把它和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做一对比,则依稀可见当代世界哲学思潮发展的某种一般趋向。显然,这是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从50年代起,三十年来苏联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转折点是1965年前后。60年代以前,苏联自然科学哲学研究的重点是探索自然界的一般发展规律(即“建立科学的世界图景”)和分析各门具体科学的哲学问题。1958年11月21—25日召开的全苏第一届自然科学哲学会议上,当时的科学院院长涅斯米扬诺夫在开幕词中规定会议的任务是:“提高自然科学的理论水准,促进加速解决那些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会上的主题报告全  相似文献   

20.
迄今已有7个探测器在火星成功着陆,除了1971年第一个“活着”踏上火星的苏联火星3号探测器,其他都来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世界其他国家又有哪些火星之梦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