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明代散曲大家冯惟敏兄弟姐妹、宦游贵州时间、入狱原因、被任命鲁王府官职等研究者尚存在歧义的生平四事予以考辩,以期深化冯惟敏及其散曲研究。  相似文献   

2.
刘作民 《潍坊学院学报》2003,3(5):116-117,200
冯惟敏是明代著名的散曲家,他在老龙湾生活了31年。正是老龙湾的秀山佳水,孕育了冯惟敏正直的人格,写出了不朽的名篇。他对老龙湾继续加以建设和完善。歌咏老龙湾的散曲和诗篇至今仍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3.
不少学者以为散曲出两宋都城,时在宋金.我以为散曲肇源于燕京,时在金元.因为:首先,从散曲对音乐的依赖程度可以推断,其产生一定与燕京(今北京)及周边地区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次,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散曲也带有鲜明的以大都(今北京)语言为基本标准和典型代表的北方方言特征.第三,散曲的特点,决定其必然产生发展于商贸繁荣市井发达之地,燕京作为辽、金、元三代都城,发展这种“市井俗曲”的文化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第四,以散曲与杂剧的密切关联度亦可佐证其肇源地就在燕京的推断.同时,北散曲的繁荣发展,久远保留和广泛的传播,都依赖元大都国家首都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咏史怀古类散曲是卢挚最具个性特征、也最有价值的散曲作品.与元代其他作家不同,在卢挚留存下来的咏史怀古散曲中.很少描绘官场的肮脏,揭露官场的险恶;更多地表现了他对朝代兴废盛衰的冷静反思,和功名利禄、富贵荣华的虚无与无常的感悟.同时,他的情志也通过咏史怀古散曲含蓄体现.流露出浓重的向往隐逸、乐山乐水的情趣.以曲写心,以心鉴史,是卢挚咏史怀古散曲表情言志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冯惟敏的杂剧《僧尼共犯》,通过僧尼的爱情故事,肯定人的情欲与物欲,反对封建礼法与佛教清规,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艺术上妙设科诨,重视宾白,提倡本色,并对杂剧体制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6.
冯惟敏(151—1578),字汝行,号海浮,青州临胸(今山东省临胸县)人。冯惟敏的家族为临朐望族。其父冯裕,正德初年进士,历任县令、知府、户部郎、按察司副使等职。解官归田后与友人结“海岱诗社”于青州,所唱和的诗文汇为《海岱会集》流传至今。惟敏兄弟五人:惟健、惟重、惟敏、惟讷、惟直,除惟直早夭无功名,其余二进士二举人,并有三人为官,均有诗文集流传,时人称其兄弟为“临朐四冯”。其家族是“父子质行齐鲁,诸儒莫及”①的文学世家。冯惟敏的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27岁以前他的主要活动是随父宦游和居家读书。冯惟敏生于直…  相似文献   

7.
诗、词、曲之类韵文,主要是用来抒情,以短小的只曲叙事者较少见.而陈铎散曲,则大量运用小曲叙事,且所叙多为市井百态.这不仅强化了散曲的叙事功能,而且拓展了散曲涉及生活的广度,对以<金瓶梅词话>为代表的世情小说的产生,也起到感染、促发的作用.从整个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陈铎散曲的文学史意义需要重估.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冯惟敏的生平经历对其杂剧《不伏老》作了初步探索.冯的一生屡试进士不中,这对其文学创作产生深刻影响.《不伏老》暴露科举制度的残酷,艺术上以细腻的心理刻划,幽默的科诨与精工典雅的曲词见长.  相似文献   

9.
元杂剧由于不被正统文人看重,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不多.学界花费很大精力发现的文献资料,不能解决元杂剧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当今学界一方面深感元杂剧研究文献资料的匮乏,却又忽略元散曲中所保存的大量珍贵的元杂剧文献资料.元散曲中所保存的元杂剧文献资料,是我们研究元杂剧最真实、直接、可靠的文献资料.本文即以元散曲中六个记录元杂剧演出与传播的套曲为据,重点探讨元散曲对促进元杂剧创作与演出、普及与传播所起的积极作用,从而希望能够引起学界重视对元散曲中的元杂剧文献资料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元代散曲创作成就最高的少数民族作家贯云石散曲中景、情写气图貌的特色.有的通过景物描绘把主体情感外化、物化;有的是比较客观地模山范水,展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有的是仅供主体感情评价的自在之景,作者抒何情,直言道出,不必寄寓于景;有的直接以情、意造境.景与情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情貌无遗”,使贯氏散曲具有较强的艺术魁力,同时也使其散曲形成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