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乃逸,则知小人之依《无逸》:“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王念孙以为“乃逸”二字是衍文。其说曰:“先知稼穑之艰难,则知小人之依。文义上下相承,中间不得有乃逸二字。且周公戒王以无逸,何得又言乃逸乎?乃逸二字盖涉下文‘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  相似文献   

2.
殷周时代是我国散义的萌发阶段,由史官记录下来的《尚书》,已经发展成为定型的成篇散文。其中《盘庚》、《无逸》、《秦誓》等较真实可信的篇章,为后代散文的勃兴奠定了基石。《尚书·无逸》是周初的文字,是周公旦对刚亲政的周成王所作的训辞。《无逸》虽出现于我国散文的早期,但说理透辟,前后照应,极有层次.说明我国早期的散文已初具规模。文中,周公的语气婉转深沉,活画出一个关注时政、谋思深远的老臣形象。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无逸》在思想上和艺术上体现了殷周散文发展的高度。一《无逸》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与当时的社…  相似文献   

3.
《逸周书》内容庞杂,各篇著作时代不一,其中有可信为西周时代的篇章,也有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黄怀信认为除其中可信为西周时代的各篇外,都成于春秋以前。但是,详细考察《逸周书》各篇体现的思想观念,其中有关于王霸之辨的思想,有成熟的中道论和人性论,这些思想观念不当成于春秋时代,而其中体现贵族宗法政治的诸篇章则似可断定成于春秋时代。  相似文献   

4.
《春秋·僖公16年》“十有六年,春,玉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鷁退飞过宋都。”《公羊传》注:“曷为先言陨而后言石?陨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又云:“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鹢?六鹢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  相似文献   

5.
一、误一书为二书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之《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分别收有《春渚纪闻》、《闻见后录》两点校本.《春渚纪闻》(张明华点校)页73卷五“古书托名”条:“世传王氏《元经》、《薛氏传入关于明《易经久《李卫公对问人皆际追着拐.通尝以享示奉常公也.”《闻见后录》(刘德权、李剑雄点校)页36卷五.“世传王氏《元经》、薛氏《传》、关于明踢入《李卫公对问》,皆际逸拟作。逸尝以私稿视苏明允也.”今按:王氏之书,经也,薛氏之传.经之疏解也,不当离析为二书.《郡斋读书志》、《它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经籍考》、《宋…  相似文献   

6.
《逸周书·克殷》"叔振奏拜假,又陈常车"一句理解上历来分歧莫辨。本文根据西周金文中"假"及其音借字的用法,指出《克殷》之"假"实为连词,其功能相当于"且"、"又";"假"应属下读,而"又"字本是古人旁加的对"假"的注解,传抄中又将之误入正文。  相似文献   

7.
孔颖达的《五经正义》,是目前所见文献中率先使用术语“对文”、“散文”的著作,作者运用这组术语来分析经传中的同义词在使用上的同与异、通与别,开启了对同义词进行综合训诂的先河。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则将其改造为“对文言之”、“散文言之”,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则另创术语“浑言”和“析言”,邵、段分别运用它们来分析故训中和字书中的同义词在释义上的同与异、通与别。本文认为,《段注》的“浑言”、“析言”,是一组在“对文”“散文”、“对文言之”“散文言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训诂术语,同时也是一组比较科学的综合分析同义词的训诂术语  相似文献   

8.
《逸周书》政治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依顺民众的欲恶而民众服从其统治,“设其利而民自至”的思想;德刑并用,赏罚兼施的思想;文与武两种政治手段配合运用的思想;“福在受谏”、“慎政在微”的听取反对意见,防止矛盾发展的思想;全面性、主动性、由表及里的识人思想。其中,有些思想与作者的无神论倾向、与作者的哲学辩证法思想因素有关联。其政治辩证法思想,吸取和综合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学派思想,并且具有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学派倾向性。  相似文献   

9.
将古书中“唯(恣、纵)……所”句里“所”字,解为疑问代词“何”,则怡然理顺,解为特别的指示代词则杆格难通。兹讨论如下,求教于同仁。一、一般古书注释把“唯(恣、纵)……所”句的“所”字俱作特别的指示代词。如刘世南、唐满先译注《古文观止》,在苏轼《放鹤亭记》“纵其所如”注:“不合语法,和‘纵一苇之所如’同病。”这是误指古人瑕疵之一例。还有《古代汉语讲授纲要》〈上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触龙说赵太后》“恣君之所使之”。蒋绍  相似文献   

10.
宗周与成周     
明胡应麟《四部正讹》云:“《穆天子传》六卷,其文曲则淳古,宛然三代范型,盖周穆史官所记。”胡说甚是。《穆传》固非伪书,其记周穆“西征”所经地名、路线及所述人物故事,亦非伪琵。“西征”之“征”,乃“征行”之“征”,有“巡狩”或“巡游”之意。《传》中所载事迹确是研究西周穆王时此一重大事件和有关历史地理之重要  相似文献   

11.
王英志《袁枚书法作品中的集外诗词九首考释》(《文学遗产》加08年第6期)一文,至少有三首诗著作权误判。《扇面绝句三首》前一首见《瓯香馆集》卷八,题作《题画赠李先生》;后两首见《瓯香馆集》卷二,题为《观潮》,俱为清初“毗陵六逸之冠”恽格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诗》有六义,风、雅、颂为《诗》之分类,赋、比、兴为《诗》之表现手法。这也是历代《诗经》研究者所形成的共识了,但具体解说到“比兴”的含义,尤其是“兴”的含义,则千百年来聚说纷纭。  相似文献   

13.
在对《逸周书》动词进行穷尽性统计的基础上,将其821个动词做了分类。从语法分类可以看出它们的时代特点,即相对于甲骨文类型已经非常齐全;相对于中古汉语动词总量较小,每类动词也相应较少。助动词、特殊动词的小类中,古汉语中有的先秦汉语也都具备。中古汉语动词总量上千,每小类动词也更丰富,如助动词中可能类的"得"、"耐"、"而",意愿类的"肯"、"愿",必要类的"应"、"当"等,但在《逸周书》中都没有出现。  相似文献   

14.
小易 《科技智囊》2007,(7):75-75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遇,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这一句继续承接“《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的章节主旨,并最终推出“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的大结论。综合来看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前半章强调对“果”之“因”的把握;而后半章则重点在于对“因”之“果”的阐化。  相似文献   

15.
0.1 “无”是古代汉语中使用得极为频繁的一个否定的动词,它的基本意义,是表示对事物存在性的否定,与动同“有”相对。《大广益会玉篇》;“无,不有也。?“不有”即“没有”。《广韵》虞韵:“无,有无也。”将“无”与反义词“有”並列来显现“无”的意义。古书中将“无”与“有”作为一对反义动词而相对使用的情况更是常见。如:《老子道德经》上篇二章:“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论语·卫灵公》:“子曰:‘真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直至清列淇《助字辨路》仍把“无”释作“有之反也。”(见卷一“无”字条)  相似文献   

16.
王锳同志的《诗词曲语辞例释》,是继张相先生《诗词曲语辞汇释》之后,新出的一本解释诗词曲语的专书,颇多创见。但也有个别训释可以再斟酌,现提出两条向大家请教。拿(81页)王书释为“犹云对付,动词”,并举了六条例证。其根据除在六例中似可解通外,主要是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二“奈”可释为“对付、处分”,而王锳同志认为“拿”与“奈”或即一声之  相似文献   

17.
中间站车辆溜逸在行车事故中占有很大比重,特别是滚动轴承车辆不断增加,车辆溜逸事故也随之上升。产生车辆溜逸的因素主要有人员素质、设备条件、管理方式、自然环境等。通过执行“四个结合”、“五个关键”和“三不动车”等措施,严格卡控作业关键,使调车作业中车辆溜逸事故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8.
《九歌》大约是屈原被放逐在沅、湘流域时期的作品。 王逸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午之乐,其辞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楚辞章句》)  相似文献   

19.
《九章》是屈原一组诗篇的总题,朱熹说是“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一时之言”(《楚辞集注·〈九章〉序》。下引文不注者同),证之各篇所写的地点和内容,此言得之。这就纠正了王逸“屈原放于江南之野”,“复作《九章》”(《楚辞章句·〈九章〉序》。下引文不注者同)之说。惜朱熹虽正确知其“非必一时之言”,却未予进一步探求其言之先后,仍本王逸《楚辞章句》所列的《九章》篇次,作:  相似文献   

20.
《岭南逸史》是清代中叶成书的一部客家文学著作,但所述史事常有所据,作者自诩“是编悉依《霍山老人杂录》《圣山外记》《广东新语》及《赤雅外志》、永安、罗定省府诸志考定”。据现代学者与笔者考证,所言不虚。书中形象反映了粤东客家地区的社会风俗,尤其是崇文习俗,而集中体现在:一般客家山村弦诵为乐,惠州西湖诗社兴盛;社会上存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思想;书中女性知书识礼,不但千金娴诗书,婢女亦风雅;精心打造与韩愈相关的古迹以凸显地方崇儒尚文风气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