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体育旅游的开发与大众体育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内外体育旅游的发展状况、项目设置及前景的分析比较,针对我国体育消费中的现实问题,提出大力开发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和充实体育消费市场,增进大众的健身和消费意识,促进大众体育消费,繁荣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2.
幸福是人生活的终极目标,旅游是幸福生活的重要方式.旅游发展的初衷就是要服务于人的旅游和幸福生活的需要.但在消费社会里以消费为目的大众旅游逐渐背离了旅游发展的初衷——让旅游者成为消费者、旅游活动成为消费活动,从而遮蔽了旅游之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旅游发展幸福悖论的实质是"旅游发展"和"人的幸福"这二者之间目的和手段的关系错...  相似文献   

3.
旅游业被看成是第三产业的龙头,而山岳型专项旅游与户外旅游则被认为是大众消费的新热点。构建山岳型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以旅游业和户外休闲产业的发展为导向,促进南岳衡山专项旅游的开发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河南科学》2017,(3):494-500
从旅游纪念品在旅游商品消费中的重要地位出发,通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旅游纪念品消费的研究,以山东省泰安市旅游纪念品消费为例,对国内旅游者(散客)的旅游纪念品消费状况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的整理、筛选和统计,对旅游者的旅游纪念品消费特征进行归纳分析,并运用主成分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方法对旅游者消费满意度进行了研究,最后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提高旅游纪念品消费满意度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5.
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了山东省农业旅游发展动能、动能转换等问题,得出以下结论:(1)山东省农业旅游形成点轴式发展格局,区域发展不平衡性日益显著;(2)旅游消费需求仍是拉动区域农业旅游发展的核心动能,旅游投资需求仍在发挥作用,但表现出地区差异性;(3)人才供给动能发挥不足,资本供给发挥作用的程度较小并不断弱化,农业产业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出与地区发展水平逆向发展的趋势特征,农业旅游产业集聚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源泉;非公有制经济以及政府支持力的推动作用不显著,城镇化发展的拉动作用表现出较高的区域差异性,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有效带动农业旅游发展;(4)各地市应根据发展实际培育创新动能,适时转变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工业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涛 《科技信息》2007,(24):6-7
山东省是全国工业大省、旅游大省,本文在分析工业旅游的国内外现状以及山东省发展工业旅游的优势的基础上,针对山东省发展工业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山东工业旅游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生态旅游作为传统普通大众旅游产品的补充和升级产品类型,日益受到业界及旅游消费者的青睐。高品质的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应充分了解特定消费人群的消费需求,在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上别开生面,使生态旅游产品绽放出其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廖静娴 《科技信息》2009,(26):I0172-I0173
目前中国旅游业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过剩问题,就是高端旅游产品包括高星级酒店产品过剩,大众化产品供应相对不足,广袤的大众市场被放弃了。面对我国高星级酒店的迅速发展,一些问题也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了。  相似文献   

9.
生态旅游作为传统普通大众旅游产品的补充和升级产品类型,日益受到业界及旅游消费者的青睐.高品质的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应充分了解特定消费人群的消费需求,在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上别开生面,使生态旅游产品绽放出其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在梳理国内外生态旅游和大众旅游理论的基础上,将旅游业发展归纳为大众旅游、严格生态旅游、过渡生态旅游和一般生态旅游四种模式.文章立足西藏具体区情,构建了基于旅游承载力的西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选择模型,并将长期调研所获得的详实数据运用于选择模型的测算之中.计算结果表明:西藏旅游业应当采取生态旅游发展的模式,即以生态旅游为主导、大众旅游为补充的旅游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加强我国居民旅游消费教育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兵 《韶关学院学报》2006,27(10):111-114
随着我国居民旅游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切实有效地保护居民旅游消费的权益,优化旅游消费行为,减少旅游消费的负面影响,培育旅游企业的竞争优势,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应当采取强化政府的支持引导、完善旅游消费教育网络体系、明确居民旅游消费教育核心、制定和实施居民旅游消费教育长期规划等措施来加强我国居民的旅游消费教育。  相似文献   

12.
胡元木  钟安石  王翠 《科技信息》2009,(31):J0099-J0099
近年来山东省的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山东省旅游业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创新思维、旅游资源的维护滞后、景点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全运会的举办为山东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加快发展山东省旅游业的对策主要是挖掘和保护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资源及其环境、开展区域间旅游合作或整合全省旅游资源、打造特色乡村民俗旅游品牌等。  相似文献   

13.
旅游产业集群有利于发挥区域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是一种提升目的地竞争力的新的战略模式.论文分析了山东省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条件,从旅游产业集聚度、旅游产业联系、旅游业发展规模三个方面对山东省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和评价.认为山东省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良好,区域内存在着旅游产业高度集聚的现象,旅游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但产业集聚的效应还不十分强大,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升级.  相似文献   

14.
<正>国务院鼓励扩大幸福产业服务消费11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特别是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服务消费的政策措施。《意见》强调,"要消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弥补服务消费领域的短板《意见》阐述了政策出台的主要背景:当前我国国内消费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CFPS 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 回归模型研究家庭旅游消费态势、特征及其影 响因素。结果表明:(1)基础档和中档家庭旅游消费是中国现阶段家庭旅游消费的主流选择,并呈 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2)基础档和中档旅游消费在二线地区家庭和农村家庭旅游消费选择上更 为明显,消费层级与家庭所处区位的密切关系是中国家庭旅游消费的显著特征;(3)家庭净资产、 居民消费性支出、家庭总支出、人均家庭纯收入、房屋所有权性质是影响中国家庭旅游消费的显著 因素,中国家庭旅游消费影响因素的多元化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山东省高尔夫运动发展势头强劲.运用SWOT分析法,对山东省高尔夫运动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因素进行了阐述,认为高尔夫运动的发展具有经济、球场、旅游资源、人口和交通方面的优势,但存在发展不平衡、专业人才匮乏、消费价格高等方面的劣势,面临来自竞争者、产业结构、替代运动等方面的威胁.提出建议如下:政府、俱乐部自身、高校以及媒体共同努力,相互协调、合作,在制定政策、管理、人才培养和舆论宣传等方面加以合理地引导,以期达到促进山东省高尔夫运动健康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韩苗苗 《科技信息》2011,(8):I0100-I0100
山东省作为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发展区域,海洋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势必会带动整个山东省旅游业乃至全国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山东省海洋旅游资源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期达到对海洋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并重的利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对山东省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形势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山东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森林资源,以及森林康养旅游对促进身心健康和提供独特旅游体验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消费者需求变化、政府支持和创新技术对推动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最后,展望未来,提出通过加强产业融合、提升品牌影响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来推动山东省森林康养旅游产业,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就大众体育消费对促进江西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大众体育消费可促进江西体育产业的发展,改善江西省体育消费需求结构,提高消费需求层次;能刺激相关消费的增长,引导江西省体育用品业的健康发展,有效促进江西省城镇居民的就业。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多样化和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是山东旅游发展的重要特点.以山东省137个县(市、区)为最基本的研究单元,运用生态敏感性评价法,以自然和社会作为分析因子,构建了山东省旅游生态敏感性指标体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RS技术)基于遥感影像、矢量及栅格等地理空间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并使用ArcGIS进行综合生态敏感性分析,得到生态敏感性等级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山东省生态敏感性处于中等水平,高度敏感、较高敏感和中度敏感区域呈圈层状分布.结合目前山东省土地利用地域分布的实际情况,按照旅游业发展环境的生态特征,将山东省按县级行政区单元划分为4个旅游生态空间类型,分析了各个空间类型的特点和其旅游发展方向,进而提出了山东省旅游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