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8 毫秒
1.
徐凤丹  邓文龙 《科技信息》2009,(3):390-390,327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探讨ACS早期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方法:90例ACS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组(30例)、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测定治疗前后血清hs—CRP及血脂、肝功等指标。结果:①3组病例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④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组和20mg/d治疗组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③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组血清hs—CRP治疗后下降更明显,与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CS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可迅速、明显地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具有抑制炎症和稳定斑块作用,且剂量偏大可能获得更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短期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对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s-9)水平的影响。方法67例ACS患者随机分为:①对照组(22例);②阿托伐他汀20婵治疗组(22例);③阿托伐他汀40mg治疗组(23例),分别测定治疗前后hsCRP及MMPs-9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加嘲治疗组和20mg治疗组治疗后hsCRP及MMPs-9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3d后,阿托伐他汀40mg治疗组患者hsCRP和MMPs-9水平分别下降39.3%,31.4%;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组则分别下降25.8%,19.4%。40mg治疗组较20mg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ACS具有明显的抗炎,稳定斑块的作用,且剂量偏大可能具有更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变化,为研究ACVD的病理生理机制、病程及疗效观察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对50例正常人和70例ACVD患者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D-二聚体,用特定蛋白仪测定hs-CRP的含量.结果:急性期ACVD患者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恢复期明显下降,急性期与恢复期、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ACVD患者hs-CRP含量明显升高,恢复期明显下降,急性期与恢复期、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CH)和脑梗死(CI)急性期比较,两组D-二聚体和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hs-CRP联合测定,可作为ACVD患者病程判定和疗效观察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2017年收治的10例H7N9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病例组(死亡组3例,治愈组7例)治疗前后和对照组(20例)分别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D-二聚体,进行比较分析;(2)比较分析死亡组与痊愈组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乳酸等感染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治疗前的病例组心肌损伤指标升高(P <0. 05),D-二聚体变化不大(P> 0. 5);治愈组治疗后各项指标除α-HBDH、LDH外较治疗前降低(P <0. 05),而死亡组各项指标大幅度升高(P <0. 05),尤其D-二聚体升高明显(P <0. 05); 3例死亡病例各项感染均升高,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淋巴细胞及血小板计数降低;痊愈病例随病情好转各指标降至正常。结论上述实验室指标是反映H7N9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对其动态观察对病情发展、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提示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丹参多酚酸盐对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后患者血清脂联素与抵抗素的影响.方法:将70例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观察支架置入前、支架置入后24h及7d血清血清脂联素与抵抗素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脂联素与抵抗素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于术后24h、术后7d均呈明显升高趋势(P<0.05);治疗组清脂联素水平于术后24h、术后7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于术后24h、术后7d均呈明显减低趋势(P<0.05);治疗组血清抵抗素水平于术后24h、术后7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可能通过降低抵抗素、升高脂联素发挥其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对冠脉内支架置入后患者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测定42例患者入院时的hs-CRP含量,并与4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及40例的健康对照组hs-CRP的含量进行比较.结果 ACS组与SAP组比较P〈0.05,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别;ACS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SAP组与对照比较P〉0.05.结论 ACS患者血清中的hs-CRP明显升高,与ACS密切相关,hs-CRP升高的水平可以作为病情严重程度判断指标之一,可为ACS的临床诊治及预防提供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D-二聚体(D-Dimer)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联合超声(Ultrasound)检测在胎盘早剥(Placental abruption)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8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胎盘早剥组72例,高危组59例,健康组49例.所有患者均行产前超声检查,并测定血清D-二聚体、sICAM-1的表达水平,绘制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sICAM-1联合超声诊断胎盘早剥的诊断效能.结果:胎盘早剥组胎盘增厚、胎盘边缘血肿、胎盘基底部不规则液性暗区和混合性强回声例数显著高于高危组和健康组(P0.05);胎盘早剥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sICAM-1的水平显著高于高危组和健康组(P0.05);D-二聚体、sICAM-1和超声平行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86.1%,显著高于3者单独检测及平行联合检测的灵敏度(70.8%、62.5%、66.7%、73.6%)(P0.05),同时约登指数(0.639)和准确度(81.1%)最高;ROC曲线显示:D-二聚体、sICAM-1和超声平行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D-二聚体、sICAM-1和超声单独检测,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二聚体、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联合超声检测可以提高对胎盘早剥患者的诊断效能,对临床诊断胎盘早剥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急性左心衰竭,慢性全心衰竭患者作了治疗前及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定量测定,同时与排除感染、恶性肿瘤等心功能正常的心血管病患者作对照。结果发现,急性左心衰竭组中81.2%患者治疗前血清CRP浓度显著升高,治疗好转后浓度迅速下降。两者间有非常显著差异,慢性充血性心衰治疗前血清CRP浓度轻微升高,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对照组CRP含量正常,无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制剂骨科敷药对尺桡骨干骨折患者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46例闭合性尺桡骨干骨折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观察骨科敷药对尺桡骨干骨折后患者骨代谢的改善情况.结果骨科敷药治疗组能够有效缓解骨折患者的肿胀、疼痛症状,在治疗周期内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血清骨钙素和碱性磷酸酶水平,降低D-二聚体水平(P0.05),但对血清钙水平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科敷药可以通过调节骨折患者的骨代谢而发挥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同时通过降低血清D-二聚体水平而发挥抗凝血的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并分析42例行介入治疗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作为观察组,38例行常规保守治疗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C,TG,LDL,HDL及D-二聚体的表达情况,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病程及Fontaine分期中均未见显著差异,提示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在静息疼痛、足面溃烂、四肢发冷及间歇跛行中存在显著差异,在其他症状中未见显著异常,在血清TC,TG,LDL,HDL及D-二聚体中存在显著差异.术后疗效对比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愈率、无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介入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症状,降低血清TC,TG,LDL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HDL水平,提高总体有效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郭潇 《甘肃科技》2006,22(10):199-200
目的观察门诊高脂蛋白血症患者的药物治疗血脂达标率及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对115例内科门诊诊断为高脂血症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洛伐他汀(43例),B组辛伐他汀(37例),C组血脂康(35例),药物调脂>2个月,于门诊复查血脂,观察调脂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3组治疗前后血脂均见明显改善(P<0.05),但洛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治疗效果优于血脂康组(P<0.05)。结论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同为安全性高、耐受性好且适合大多数高脂血症的患者调脂药物,其效果明显优于血脂康。  相似文献   

12.
分析他汀类药物治疗血脂正常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的效果。选取甘肃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2014年9月~2016年1月诊治的血脂正常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8例,随机将其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他汀类药物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结果、心肌缺血总负荷值(total ischemic burden,TIB)及心肌缺血相关事件发生情况。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ST段下移值低于对照组,至ST段下移1 mm时间及运动总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TIB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心肌缺血相关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针对血脂正常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显著缓解其心肌缺血,有效降低心肌缺血相关事件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影响及临床价值。方法:将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片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加用辛伐他汀片,治疗8周,于治疗前、后记录CAT得分、肺功能及血浆CRP、IL-8、IL-6、SOD的含量。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CAT得分、CRP、IL-8、IL-6、SOD及血脂均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比对照组也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治疗组、对照组及两组间相比,FEVl、FEV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辛伐他汀治疗能改善COPD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及降低CRP及炎症介质水平,但不能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标准剂量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口服瑞舒伐他汀片10 mg/d)40例,B组(口服辛伐他汀片40 mg/d)40例,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心绞痛缓解有效率及调节血脂效果差异。结果:(1)A组患者心绞痛缓解总有效率(92.5%)高于B组(86.7%)(P<0.05)。(2)两组患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且A组患者TC和LDL-C值分别较B组降低(均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辛伐他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ACS患者496例,根据冠脉造影显示的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340例,多支病变组156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并发症及治疗情况;记录入院患者首次测得的实验室指标:血糖(Glu)、糖化血红蛋白(GH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低密度脂蛋白(HDL、LDL)、血肌酐(Scr)、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b)、肌钙蛋白(Tn)Ⅰ、脑尿钠肽(BNP)、D-二聚体.结果多支病变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左前降支病变、左回旋支病变、右冠状动脉病变、冠脉TIMI血流0级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住院天数、最大支架长度、总支架长度明显长于单支病变组,溶栓治疗率明显低于单支病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病变组患者TC、TG、LDL、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Mb、Tn水平明显低于单支病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机Glu、GHb、HDL、Scr、CK-MB、BNP水平在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左前降支病变、右冠状动脉病变、冠脉TIMI血流0级、高血脂及D-二聚体水平是早发ACS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在临床诊治中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孟鲁司特联合糖皮质激素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及中性粒细胞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支气管哮喘患者82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布地奈德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孟鲁司特口服.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检测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呼吸峰值流速(PEF),计算FEV1/FVC值.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气道高反应血清因子[半胱氨酸白三烯(CysLTs)、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FLAP)、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和炎症反应血清因子[髓过氧化物酶(MPO)、α-烯醇化酶(ENO1)]水平,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日间、夜间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FEV1、FVC、PEF、FEV1/FVC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清CysLTs、FLAP、MPO、TGF-β1、ECP、ENO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孟鲁司特联合糖皮质激素可显著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日间、夜间症状,提高肺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和气道高反应,且用药安全性较高,利于病情转归.  相似文献   

17.
通过检测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水平,探讨此酶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临床危险度的关系,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对MMPs的影响.结果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清活性MMPs水平明显升高,酶原及升高的活性MMPs水平与ACS危险度无线形相关.阿托伐他汀治疗抑制MMPs的活性,可能是其稳定粥样斑块的机制之一.MMPs是有前途的监测斑块进展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脂、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58例合并有高脂血症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组患者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连用12个月。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个月时,检测患者的血脂,炎性因子。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血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0.01);治疗后12个月时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显著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血TC、LDL水平,提高HDL,降低炎症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不同程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关系.方法将100例有记忆力下降主诉且合并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分为血管性轻度认知损害(Va MCI)组、血管性痴呆(VD)组,并将60例同期入院、否认记忆力下降但合并有脑血管疾病或危险因素者设为对照组,比较各组Hp感染率、血脂水平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统计分析其表达差异.结果 VD组及Va MCI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D组及Va MCI组患者Hp阳性率和血清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VD组与Va MCI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与VCI密切相关,Hp感染及其导致的炎症反应与不同程度的血管性认知障碍相关,机体系统性炎症反应及血脂紊乱可能是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山丹杞调血脂水煎剂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血脂异常的疗效.方法 104例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口服单一瑞舒伐他汀和山丹杞调血脂水煎剂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在治疗结束次日及2个月后分别测定患者血清TG,TC,LDL和HDL水平,对比分析两组用药方法对血脂异常的治疗效果.结果 给药结束后,观察组血脂异常患者TG,TC和LDL水平均显著降低,HDL水平明显升高,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给药结束后2个月,观察组血脂异常患者TG,TC和LDL水平均显著降低,HDL水平明显升高,观察组患者血脂异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山丹杞调血脂水煎剂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血脂异常疗效优于单一瑞舒伐他汀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