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3年鲁迅作品研究中的几个亮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鲁迅作品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创意不断的局面.王彬彬、祁晓明、文贵良、李宗刚、张全之、周维东、刘俐俐、王泽龙、龙永干、程桂婷等皆对鲁迅小说发表了极为精彩的看法.张洁宇、任毅的《野草》研究,张显凤、李林荣的《朝花夕拾》研究,皆可称得上别具一格.杂文研究中,王富仁、温儒敏的阐释极为精彩.刘东方、吕周聚的鲁迅诗歌研究,北塔、陈芸的鲁迅翻译研究,汪卫东、靳新来、陈漱渝、刘增人、符杰祥、刘运峰、朱寿桐、李荣华的鲁迅作品整体研究,皆有其新颖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2.
2011年是鲁迅诞辰130周年、逝世75周年。该年度鲁迅研究作品呈现出异彩纷呈、创意不断的局面。汪晖、谭桂林、吴康、李云雷、赵牧、陈婵、袁红涛、蒋济永、王学谦、曹禧修、刘长华、许祖华皆对鲁迅小说发表了极为精彩的看法。张鑫、李国华、吴翔宇、李玉明、吕周聚的《野草》研究均可称得上别具一格。潘世圣、李宗刚、贵志浩的《朝花夕拾》研究,田刚、薛羽、郝庆军的鲁迅杂文研究,刘克敌的鲁迅日记研究,孙郁《鲁迅话语的纬度》,钱理群、陈国恩、冯光廉的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研究皆能予人以新的感受和认识。 相似文献
3.
2006年《呐喊》、《彷徨》研究有关《狂人日记》、《伤逝》的论述最为醒目;总论《故事新编》的文章多从文体角度入手,以汤哲声、陈林侠、房伟的文章为代表;李今、刘进才、孙玉石针对胡尹强《鲁迅:为爱情作证》一书发表了针锋相对的看法;有关《藤野先生》的论争构成《朝花夕拾》研究中的热点;朱正的鲁迅杂文重读,戈双剑、杨晶关于鲁迅日记的语言考察,孙郁《鲁迅的译介意识》,邢植朝、袁盛勇、崔云伟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对于鲁迅作品的整体解读,皆有其新颖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4.
2009年《呐喊》、《彷徨》研究中,张旭东、俞兆平的《阿Q正传》研究,逄增玉的《故乡》研究,宋剑华、李哲的《伤逝》研究,方维保的《祝福》研究,皆堪称力作;《野草》研究出现了一个比较明显的回落,任广田、吕珏、张鑫的文章均可称得上别具一格;鲁迅杂文研究收获颇丰,吴康、张旭东的阐释极为精彩;于爱成的《故事新编》研究,李怡、辜也平的《朝花夕拾》研究,邓国伟、李震、熊焰的早期文言论文研究,魏韶华的《鲁迅与广义民俗学》皆有其新颖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5.
2008年《呐喊》、《彷徨》研究中,部元宝、吕周聚、李今的《狂人日记》研究,宋剑华的《药》研究,郭小东的《祝福》研究,皆能新人耳目,启人深思;《野草》研究出现了一个不可多得的高潮,吴康、李玉明、汪卫东的阐释极为精彩;邓国伟的《故事新编》研究,毕绪龙、郝庆军的鲁迅杂文研究,均可称得上别具一格;符杰祥的早期文言论文研究,甘智钢的《两地书》研究,陈平原的《长安的失落与重建》,皆有其新颖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6.
2010年鲁迅作品研究依然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在平淡从容中出现了诸多热点和亮点。藤井省三、李今、冯光廉、姬志海皆对鲁迅小说发表了极为精彩的看法。《野草》研究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汪卫东、杨剑龙、王彬彬、吴翔宇的文章皆堪称杰作。鲁迅杂文研究收获颇丰,陈方竞、黄健、陈迪强、王学谦的阐释皆有其新颖独到之处。整体研究异彩纷呈,较具代表性的有冯光廉、靳新来、袁国兴、赵延年等人的论著。 相似文献
7.
2007年《呐喊》、《彷徨》研究中,刘九生、逄增玉的《阿Q正传》研究,靳新来的《狂人日记》研究,原鹏的《孔乙己》研究,魏韶华的《祝福》研究皆能新人耳目,启人深思;《故事新编》研究中,王富仁、江弱水对于《铸剑》的理解可谓别具一格;《野草》研究共分三大部分,刘继业的文章堪称《野草》研究史上的优秀之作,从哲学、诗学解读《野草》的文章所在多有,汪卫东有关《复仇》(其二)、王乾坤有关《影的告别》的解读也颇有特色;李冬木的《阿金》研究其小题大做的论述方法可能更值得注意;毕绪龙有关鲁迅序跋文体的研究可谓独具眼光;有关鲁迅、茅盾贺红军信的论争可能还会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初,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明显减少了鲁迅作品篇目,《阿Q正传》等作品在教材中消失,引发教育界、文学界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热议。同时,师生中普遍存在鲁迅作品难教、难学的困境。陪伴几代人成长的鲁迅作品,在校园中面临是去是留的尴尬的境地。笔者2011年2月在湖北咸宁、黄冈以及浙江绍兴等20所中学组织开展鲁迅作品教学问卷调查,综合调查数据、意见和各种相关的研究资料、文献,从教材编选和教学应对两方面分析产生这种困境的原因及解决的途径,以引起更多的一线教师关注并参与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材编选及教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宋凤英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27(2):91-94
鲁迅的文学创作有明确的目的,文学活动只是他为改良社会所采用的一种手段.因此,鲁迅的多数创作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除了强烈的反封建这个总主题以外,鲁迅作品的另一个内容是改造国民性,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则是中西合璧的,相比较而言,西洋技巧在其作品中用得更多也更娴熟.这些问题正是理解和把握鲁迅作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中的“闲笔”,都有其很重要的作用。《药》文中的“闲笔”,短短两句话,既突出了主题,拧紧了结构,又表现了个性,何等精炼!《藤野先生》中的几处闲笔,看似可有可无,实则烘云托月,增强了人物形象的感人效果。因此,我们在阅谈鲁迅先生的小说时,特别注意从中体会他设计人物语言的匠心,必定会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1.
12.
13.
鲁迅在向中国的旧制度旧思想作彻底批判的同时,终其一生关注着妇女问题。鲁迅极力反对古代圣人的节烈观,并在众多作品中,痛斥节烈观的泯灭人性,呼吁让每个女性都生活在自然的天空中。 相似文献
14.
鲁迅留学日本时期,即明治三十五年至四十二年,在日本文艺界,正是自然主义文学占据主流地位、覆盖整个文坛的时期。鲁迅也恰恰是在这一时期弃医从文,放弃自己所学的医学专业,转向他当时认为比医学更能改变人的内心世界的文学。因此我们有必要剖析自然主义对鲁迅产生的影响,本文着重在鲁迅作品中寻找自然主义的痕迹。 相似文献
16.
17.
鲁迅作品中标点符号的常规使用与变异使用,都是为了充分发挥标点符号的功能意义,以取得最佳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8.
侯兰花 《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Z1)
文学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或地域文化风格主要来自描写对象和作家,从描写对象来说,包括特殊地域的环境、人物、方言、风俗、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从作家来说,主要体现在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地域文化知识积累,以及他对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敏锐感受力等,具体地说就是作家的故乡情结或乡土情结。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鲁迅作品特别多,其作品中的地域文化信息极其丰富,鲁迅作品的地域文化特色主要从环境、风俗、方言、宗教信仰等几方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2012年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研究内容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的毛泽东哲学思想;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具体内容;《矛盾论》是否是毛泽东的原创。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乡愁”就是中国文学的一大主题。鲁迅把对故乡这份爱恨交加的感情隐讳在他的作品中.从而造就了鲁迅作品的一种说不完、道不尽的文化思想底蕴和乡愁情感氛围。这是一种普通的儿女思乡之愁,更是一种深重的文化乡愁。乡愁是记忆与现实的反差:乡愁是对故园与生俱来的无比忧患;乡愁慰藉呐喊与抗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