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 ,中考语文改革不断深入 ,作文教学越来越受到语文老师的高度重视。那么 ,中学生作文中常常存在哪些问题 ,如何对症下药。笔者根据多年的作文教学体会 ,谈点肤浅的看法。一是错别字多 ,词汇贫乏  例如 :学生在作文中往往出现“在”与“再” ,“像”与“向”等常见字的误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 ,就要继续加强识字教学 ,象上面所举的两组同音字 ,就要结合当地方言予以点拨 ,经常提醒 ,注意字的音、形、义 ,不断丰富学生的词汇。二是用词不当 ,病句多  这就要求在生词教学中注意讲清词义的用法 ,并结合实际加以比较运用。…  相似文献   

2.
叶老曾经指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改作文,不待老师改。”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做——教师改,每篇作文,教师从错别字、标点符号、语句,批改非常精细,还有眉批、篇批,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写作技能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较为薄弱的方面。很多学生不愿意写、怕写、甚至是拒绝写作,有的学生即使会主动进行写作,也觉得无从下手,绞尽脑汁地写,最终也是词不达意、句不成文,难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便望英语写作而生畏了。至于教师方面也有着不愉快的作文教学经历,每次作文,老师精批细改,往往要耗费许多时间与精力,作文本上满是圈圈点点。可是,对于老师的辛勤劳动,学生并不领情。他们拿到批改后的作文,往往只看一下分数,并不留意那些红色的评语和文章中修改过的病句、错别字等。许多…  相似文献   

4.
如何才能提高写作水平,普遍观点认为:应该多读多写。为此,自古及今,有不少写作名人就注意到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杜甫认为他的“下笔如有神”,是得益于他“诗书破万卷”。宋代苏轼诗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元代程端礼称“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现代文学巨匠茅盾也说过“读了再写,写了再读”。确实,多读书对写作有多方面的好处:首先,读好书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能借鉴各种表达技巧方法,到作文时,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第三,能拓宽眼界,增长知识。这些都是写作所必须具备的,正因为读书对写作有这样许多好处,我们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也强调要求学生多读,使学生以读书之“劳”换取写作之“逸”。写作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很多教师也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指导学生作文时,也强调多写,甚至每周有规定的写作篇数。老师们对读写训练如此重视,然而结果如何呢?绝大多数学生即使到了大学阶段,仍然把作文视为畏途。我在高校长期从事写作教学,发现学生的写作问题不少,虽然很多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能完成规定字数的作文,但大多是平庸之作,而且应付式的居多,作文中的错别字比比皆是,有的文中句子中还留有空格,把不认识的字让老师给补上,更...  相似文献   

5.
“言为心声,缘情而发”,这是令人向往的、美好的作文境界,但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作文往往让学生惧怕,老师为难.咎其原因,有作文的神秘感在作祟,也有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组织方式问题、学生能动作用的发挥问题等.该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际,浅析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迷茫与对策,分别是:“大匠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凭借阅读教学揭开“怎么写”的迷雾;“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借素材的日积月累解决“写什么”的彷徨;凭借自改能力的培养,走出“精批细改”的尴尬处境,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6.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江山”,流畅的语言无疑是好作文表现之一。然而,在中学生作文中却存在着许多语病,例如语句不通顺,有大量的错别字,词语搭配不当,夹带方言等。这些语病严重影响到中学生作文的质量。基于此,文章拟对对这些语病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孔伟萍 《科技信息》2010,(22):146-146
当前在书籍、报刊、杂志等出版物和电视及网络上错别字和病句出现的频率高得惊人,特别是现代汉语的三个虚字"的"、"地"、"得"混淆着用的文章比比皆是,本文就"的"、"地"、"得"的区别和用法作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8.
阅完高考作文,一点也不轻松。记得语文考试刚刚结束,一个考生笑眯眯地对我说; “今年作文是写一封信,好写死了!”她的话代表了不少考生、老师,甚至社会上相当普遍的看法:信比写一般文章好写。但是评卷的结果却出乎意外,三十分(及格)以下的很多,致使今年我省语文分数普遍下降。从高考作文看我们的作文教学,我觉得主要问题是我们不够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次作文题虽然是写一封信,但同样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能力。学生要写好这封信,需要书写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应变能力和发挥能力。  相似文献   

9.
习作评改是作文教学中极其重要却又难以取得很好效果的环节。学生每写一篇作文,如能反复推敲,改去疵病,不仅可以文通字顺,提高作文质量,还可以从“改”法中悟出“写”法,历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过去的作文教学评价,往往与作文指导截然分开,先作后评,生作师评。一个学生写一篇作文,从命题、指导、写作到评改,以教师始,又以教师终,教师精批细改,非常辛苦,而学生却只关心等第或分数,很少细细地去反思教师的批改和自己的作文。  相似文献   

10.
“写想象中的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想象作文”“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内容”“激发学生开展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事物。”这些都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作文提出的新要求。我想语文课标中一再提出想象作文的要求,是由于儿童富于想象,他们有时会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有时会是奇思妙想。要想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发挥儿童这一心理优势是十分重要的。想象作文提出的要求很少,因此尽量减少了对学生的束缚,为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激发兴趣进行想象作文的方法有很多,我在教学上进行了以下的尝试:一、设境想象。所谓设境,就是给学生创设想象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生活体验的同时进行丰富的想象。例如,我在班中组织了一次吹泡泡比赛,学生深入游戏情境,个个兴趣浓厚,他们笑着,吹着,比着,教室成了泡泡的天地,这时我及时启发学生:“现在我们也变成了一个个泡泡,我们多么快乐呀!”学生在这种情境之中,把自己想象成了泡泡,他们的思维在活跃起来,写出的作文自然十分有创意:“吹着,吹着,我的身体慢慢变轻,也同泡泡一同飞上了天空,我飞呀飞呀,飞到灯旁,和它比比谁亮,飞...  相似文献   

11.
中学作文教学是个难题。传统的全批全改作文方式受到冲击后,涌现出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教师部分批改、学生自我批改、学生互相批改等。这些方法当然好,但在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往往是不适应的,故仍然基本采用全批细改或部分轮流全批细改的传统方法。但教师全批细改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即教师辛辛苦苦精批细改后,学生不一定看批改后的作文,或者只是随便翻翻,看个分数,并不去研究为什么要批改,因而收效不大。针对这种状况,我在传统的全批细改方法上采用了“师生互评”作文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谓“师生互评”,就…  相似文献   

12.
五年前,在一次作文批改练习中,发现了一篇学生作文《说“迷”》和这个学生给老师的一封信及一张纸条(附后)。大家读后感慨万分,觉得老师的批语给学生的刺激太重。老师下批语要慎重,作文批语要注意方法。由于这个例子太突出,太典型,恐属个别现象,因而没有披露。几年来的作文批改练习类似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只要批改过学生作文的人深知:在几天内要批完五六十甚至上百篇同一题目的作文,如何下批语是一个既头痛又煞费苦心的事。因此,作文批语值得三思、值得探讨。 为什么要下批语?这涉及到为什么要批改作文。自古以来,学生作文老师批改与教师命题学生作文一样,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这是因为,“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古今中外改文稿的故事很多,我不想重复引述。我的看法是:下笔成文者有之,改而改坏者有之,但都是少数。多数情形,甚至可以说大多数情形,是改好了的。”(吕叔湘《学文杂感》)这是因为,在生活和工作中,谁都有经常作文的需要,这种作文能力不是天生的,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作文难得一次成功,往往需要几次才能算数。这还因为,作文批改是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作文中的“假话现象”除了与应该应试教育中教师的“指挥棒理论”和学生的“分数第一”心理有关外,还和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本文剖析了产生“假话现象”的深层原因:一、在教学中没有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作文观念和作文态度;二、许多教师采用“先导后写”的不正确教学模式。要克服这些弊端,应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讨论三个问题,一是汉语病句生成之原理,二是汉语病句生成之难,三是汉语病句生成之人。一、汉语病句生成之原理从某个意义上说,句子是在言语交际中产生的,而言语交际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上的。句子的产生过程也就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言语编码过程,是说话者特殊心理活动的产物”,“是一个把非语言信息编码转换成语言结构信息的过程”①。就具体的生成过程来说,是先有内部语言,然后再由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这种转换过程,被常宝儒先生简化为下列图表:②如图所示,可感知的话语便是生成的句子。如果暂不考虑语…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当前,作文教学不尽人意,大多数学生对作文有畏难情绪,提起笔来无话可写,所写的作文脱离了学生的生活.该文探讨了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习作的主动性及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攻克学生作文“无米下锅”的难题.  相似文献   

16.
许孟雄教授是我国外语界老前辈,他于一九八二年出版了《英语难题研究一千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在“编者的话”里,许先生明确指出:本书的“编写目的是协助大、中学英语教师与自学英语青年解决英语教学和自学中遇到的带普遍性问题,通过英汉对比,英语类似句子对比,进行解释,了解英语特点。”刘正埮先生在该书“序言”里作了类似说明:编者“从其多年来搜集的学生写作和其他来源的资料中筛选出典型病句近千  相似文献   

17.
学生要参加升学考试,就必须应对“考场作文”。本文从标题、选材、立意、构思、语言等八个方面,探讨“考场作文”的有效训练。  相似文献   

18.
今年,我应邀参加了曲靖市中考作文评卷。经过和老师们拟评分细则,阅卷,抽样,讨论,认为文体感对初中生作文有关键性的影响。 文体感是“对文章体裁的一种敏锐的感觉,一种具体的印象,一种轮廓的认识”。(注)初中生已学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大类。有较强文体感的学生,从拟题到行文都能自始至终遵循某种文体的要求规律,写出象样甚至水平较高的作文。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紧扣“听说读写”四个环节,做好对学生语文基本功的培养及提高。作文占了语文的重要比例,它是听说读写的高度结合。考场作文是学生即时生成的体现,而我们的大部分学生却难以应付,难写出高分作文。  相似文献   

20.
如果对中学生作“对作文是否有兴趣”的调查,回答“无兴趣”或“兴趣不大”者,为数不会太少;如果对中学语文教师作“工作中最苦恼、最沉重的是什么”的调查,回答肯定是“作文批改”。之所以会有上述回答,是因为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应付地位,没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同时,一次次的作文练习,是机械地、周而复始地在同一平面上作惯性运动,难以见到成效;教师整日为批改作文忙得疲惫不堪,而学生却从批改中获益甚少,事倍而功不至半。针对上述情况,我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总结出“多写、少改、重评;自比、自改、自总”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