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地震下土-桩-结构相互作用的这一热点问题的理论研究作了系统总结.总结了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的发展过程,讨论了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并针对某些理论研究思路及现状加以评述,可供此领域的研究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群桩-土软支撑模型,建立了土-结构相互作用有限元简化分析模型.针对不同地震激励,不同桩-土条件下对模型进行了动力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在某些地震动和土-基础条件下,上部结构非线性作用动力反应结果可能大于固基假定情形,且下部桩-土软支撑会对上部结构柔弱层位置产生影响,分析结果与现有的试验成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以简化非线性弹-阻单元的形式等代桩-土实体单元接触面,能有效和快速地进行复杂的SSI动力时程分析及抗震评估.  相似文献   

3.
土-桩-结构系统运动方程的求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的子结构法中,土-结构系统运动方程的刚度矩阵和阻尼矩阵与频率相关。工程中通常采用系统的基本频率来计算地基的动力阻抗以简化运动方程的求解。对于土-桩-结构系统,本文提出一种时域中的精确解法来考察这种近似解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双线性等向硬化模型考虑结构的非线性,并用Drucker-Prager理想弹塑性模型模拟土的非线性,同时在桩-土接触面上设置接触单元模拟桩-土间的非线性,建立了一个桩-土-上部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对不同的建筑场地条件下桩-土-上部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地震响应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结构的内力以及变形分布情况,得到了一些有应用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液化场地桩-土相互作用大变形无网格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无网格法应用于地震液化过程中的桩-土相互作用分析.以Biot固结理论的u-p列式作为饱和砂土的控制方程,土的本构关系采用能够描述饱和土体振动液化特征的有效循环弹塑性模型.利用移动最小二乘近似推求形函数,再采用伽辽金法对控制方程离散,获得无网格伽辽金法的基本计算方程.最后,通过优势验证,说明了该方法能有效地避免液化有限元分析时由于大变形所引起的体积自锁而使计算中断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简谐剪切地震波激励下三维土桩结构线性耦合体系简化分析模型,桩和结构均被简化为一简单梁模型;对耦合体系桩承台对基岩运动的放大效应进行了求解,此放大效应反映了耦合体系的动力相互作用.通过算例讨论了结构高度、刚度和质量、土层厚度和刚度以及桩刚度对耦合体系放大效应和固有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耦合体系的固有频率随结构高度、质量或土厚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结构刚度或土刚度的增大而增大.结构高度、刚度和质量以及土层厚度、刚度对耦合体系放大效应的影响无简单规律可循,而桩刚度对其影响不大.在与自由场地表面对基岩运动放大效应的比较中可知,在某些桩基结构的动力分析和设计中耦合体系动力相互作用不应忽略.这为进行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详细数值分析和试验研究建立了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7.
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自振特性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土与上部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问题,采用ANSYS软件进行了桩—木—结相互作用线性体系的模态分析,建立了钢筋混凝土剪切型结构的计算模型,研究了桩—土—结相互作用体系的自振特性。结论表明:用ANSYS软件可以方便地分析土与结构动力的相互作用,与刚性假定下的结构体系相比,PSSI体系的自振特性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8.
以某大跨度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为例,基于ANSYS软件建立了该桥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了考虑桩一土一结构相互作用对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静风风致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基础刚度得到保证后,采用拱脚固结模式进行抗风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分层土中单桩的水平动刚度计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据能量守恒原则,利用桩的水平静载变形曲线求取分层土等效为均匀土层的参数;采用Winkler地基梁模型计算了分层土中桩的水平动刚度,并针对Winkler地基梁模型计算动力问题的缺陷提出修正建议。本文中提出的方法也可用于分层土中单桩弯曲、垂直动刚度的计算。  相似文献   

10.
采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了斜直交替群桩-土-桥梁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特性分析模型,通过数值计算,分别得到了桩身弯矩、桥墩与桥梁结构的位移以及桩体受力特性的变化规律,并将所得结果与全直桩群桩-土-桥梁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斜直交替群桩中的斜桩相对其直桩和全直桩群桩的桩身最大弯矩减小约15%。振动结束后,斜直交替群桩的桥墩与桥梁结构具有残留水平位移,全直桩群桩的桥墩与桥梁结构不存在残留水平位移,斜直交替群桩中的斜桩最大水平力沿桩身呈线性变化,两种模型直桩的最大水平力沿桩身变化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动力荷载引起的新工程问题,推动着土动力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回顾在土体动力学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从土体动力特性及测试技术、土体的液化、土体动力本构模型和土-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几个方面,对学者们所展开的研究做了简要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层状地基中群桩竖向振动及动内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Gazetas和Makris通过拟合有限元计算结果所得到的弹簧系数和阻尼系数,基于动力Winkler地基模型和传递矩阵法,提出了一种分析层状地基中单桩和群桩竖向振动特性的简化方法.在考虑了“被动桩”和周围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求解层状土层中的桩一桩动力相互作用因子.在这基础上,计算群桩竖向动力阻抗以及群桩中单桩桩身动内力,通过相关算例分析验证了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考虑薄层连接单元的桩-土-结构动力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考虑土和结构物的动力相互作用时,两者之间的接触状态必然对基础和结构反应产生影响.通过假定桩土接触面薄层单元本构关系特征,人为地在两种不同材料交界面上引入一种位移间断面,并采用有限元方法将其位移及刚度反应到桩土子结构中.文中给出了桩-土-上部结构动力有限元平衡方程.计算分析表明,考虑薄层单元接触效应与假定桩土位移一致协调条件下所得的动力反应结果是有一定差异的  相似文献   

14.
SASW法在液化地基加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SASW法的基本原理与测试方法,并将该方法用来评判液化地基的液化势,通过试验对比,采用SASW法对强夯法和挤密桩法加固液化地基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并建立SASW法剪切波速与标准贯入击数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将桩周土和桩芯土模拟为连续分布的弹簧和阻尼器,通过求解土层的竖向振动得到了Winkler地基模型的刚度系数和阻尼系数.在考虑土体分层特性的基础上运用传递矩阵法建立了管桩桩顶与桩底位移和轴力的关系,通过考虑桩端边界条件得到了层状土中单个管桩桩顶的竖向复刚度.借助数值算例研究了管桩壁厚、桩土模量比、桩芯土与桩芯土剪切模量比、土层厚度和剪切模量等参数对层状土中管桩竖向振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基于桩-土相互作用的连续介质模型,利用桩的水平振动土阻抗结果,将桩等效为Timoshenko梁,研究线性黏弹性土层中Timoshenko模型端承桩水平振动的动力特性,给出频率域内桩头动力刚度的半解析解,得到动力刚度随频率的变化曲线.在此基础上研究物性和几何参数对刚度的影响,并与Euler-Bernoulli模型桩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端承桩水平振动的动态刚度受桩长细比、土软硬程度、水平激振频率等的影响,这些结果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液化地基自由场振动台试验的土性参数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已进行的液化地基自由场振动台试验,利用参数识别技术对试验记录的土体加速度和孔隙水压力进行分析,研究了场地液化机理及土的动力特性.由自由场振动台试验的土体加速度记录求出土体的动剪切应力—应变曲线,并研究了土体的动剪切模量及阻尼特性随动剪切应变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利用参数识别技术识别的土的刚度与土动力性质试验获得的数据基本一致,而阻尼要高于土动力性质试验的结果;孔隙水压力增长对土的剪切波速有影响,会引起土的刚度降低.  相似文献   

18.
饱和分层地基上列车运行引起的地面振动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基于薄层法原理,将圆柱坐标系下饱和土的Biot轴对称波动方程在竖向进行离散,沿切向坐标及轴向分别进行Fourier级数分解和Hankel变换,得到饱和层状介质中频域~波数域中的位移基本解表达式,再利用Hankel逆变换和Fourier综合,求得频域柱坐标系下的位移表达式。结合运行列车~轨道~地基的振动模型,对饱和分层地基上列车运行引起的地面振动进行分析。详细讨论了渗透系数、孔隙率、流体粘滞系数和剪切波速等饱和土层参数对振动传播与衰减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地基的第一层土体参数对列车运行引起的地面振动的影响比第二层土体参数的影响显著,饱和土体的渗透系数、孔隙流体动力粘滞系数、孔隙率和剪切波速是影响地面振动的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19.
可液化土层的位置对土层-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位置的液化土层对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采用PL-Fin土体液化本构模型,使用FLAC3D进行了研究,总结了液化土层发生液化大变形时刻液化区分布、孔隙水压力与超静孔隙水压力比变化规律及差异、地下结构的位移及差异沉降规律,并与非液化场地下的地下结构地震反应进行了对比.主要结论有:当结构底部存在液化土层时,引起的结构位移最大,使结构下沉;结构两侧的土体液化会引起结构上浮,并使侧墙水平向向层间位移和顶底板竖向层间位移增加;结构整体位于液化土层中时,土体位移、结构位移和结构层间位移差都不是最大值,仅研究结构整体位于液化土层的规律存在不足;结构周围、两侧、底部、底部45°位置、左右两侧和底部45°位置以及底部和底部45°位置存在液化土层(B+C)位置共计6种工况下结构顶板y向层间位移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车站不同位置存在液化土层,土层液化的反应和对结构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液化大变形发生在孔隙水压力和超孔压比突增后的1~3s后,因此可由孔隙水压力和超孔压比的突变判断是否发生液化大变形.  相似文献   

20.
土质边坡抗滑桩机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根据土体中抗滑桩的受力特性,利用Winkler模型和欧拉--伯努利理论,推导出了对抗滑桩的挠度表达式,并整理成“三次曲线”函数式.根据理论分析结合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境内的205国道高峪铺公铁立交桥边坡加固工程,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对稳定状态下抗滑桩整个桩体的轴向力和横向位移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讨论,对桩体不同位置单元的抗滑力矩和承受的剪应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