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1969年到1985年17年期间测定了呼和浩特郊区所种植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成分。查明在晚疫病流行年份毒力强的生理小种常常出现或出现比较早。在晚疫病发展受到抑制的年份,通常生理小种1,4和1.4占优势。马铃薯块茎晚疫病菌生理小种毒力和晚疫病流行有一定关系。我们查明在马铃薯混合种植时的晚疫病流行早的年份,不同毒力的生理小种在早熟易感品种块茎中越冬。我们的结论是对于晚疫病菌复合生理小种出现来说与新的抗源存在没有必然关系。  相似文献   

2.
Phytophthora infestans生理小种的变异一直是马铃薯抗晚疫病育种的难题,这是由于真菌本身的可塑性而能够迅速适应新的寄主,开始产生新的生理小种,可以感染有R_1,R_2,R_3……R_(11)等抗性基因的植株。所以Shik和Xopfe(1962)、林传光先生(1963)、国际马  相似文献   

3.
一、植物保卫素假说的实现植物保卫素的概念是1940年由德国科学家Muller和Borger提出来的。他们用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接种马铃薯块茎,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并据此提出了植物保卫素假说。第一个试验,他们将非亲和生理小种接种在薯块切片上,一天后接种亲和性小种,结果亲和小种的生长受到抑制;第二个试验,  相似文献   

4.
通常马铃薯块茎薯片在熟休眠关头吵感染晚疫病亲合性生理小种,或轻微感染晚疫病亲合性这与热休眠块茎中咖啡酸,植物保卫素和钩吻萤光素含量多有关系。  相似文献   

5.
2008-2010年对黑龙江省30个县(市)采集分离到的139个稻瘟病菌有效单孢菌株进行了鉴定.采用中国7个统一鉴别品种共鉴定到6群14个生理小种,ZE群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ZE3与ZD3出现的频率最高,为优势小种;采用中国近等基因系共鉴定到26个生理小种,CN31与CN26出现的频率最高,为优势小种.通过对两种鉴别寄主划分的种群比较发现,近等基因系的鉴别能力要优于中国7个统一鉴别品种,同时两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一、Ph.infestans 生理小种的侵袭力和毒力名词的含义病原体的侵袭力(aggressiveness)和毒力或毒性(virulence)在不少的文献中对此提法有异议和不同的解释。这两个名词是Vanderplank提出来的,主要用于他发现的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的解释。本文着重讨论Ph.infestans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是我区的主要粮菜兼用作物,在宁南山区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大,2006年面积达213.4万亩,马铃薯晚疫病害时有发生,铃薯危害严重,一般年份造成马铃损害失8-13%,严重年份达45.8%左右。宁南山区属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年总降水量较少且较集中,适合马铃薯生长,同时也适合于马铃薯晚疫病害的发生流行,不仅严重影响了种植户的经济收入,甚至对他们的粮食安全供应都会造成严重影响,为使马铃薯产业能够长足发展,摸清病害流行原因,主要从使用抗病品种和药剂防治以及改进栽培措施方面着手,进行试验调查、收集、分离和保存宁南山区马铃薯病害的生理小种,为药剂防治和品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魏国宁  张尚宁  王效瑜  李玉莲 《科技信息》2012,(35):432+440-I0432,I0440
马铃薯是我区的主要粮菜兼用作物,在宁夏南部山区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大,2012年面积达213.4万亩,马铃薯晚疫病害时有发生,铃薯危害严重,一般年份造成马铃损害失8-13%,严重年份达45.8%左右。宁南山区属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年总降水量较少且较集中,适合马铃薯生长,同时也适合于马铃薯晚疫病害的发生流行,不仅严重影响了种植户的经济收入,甚至对他们的粮食安全供应都会造成严重影响,为使马铃薯产业能够长足发展,摸清病害流行原因,主要从使用抗病品种和药剂防治以及改进栽培措施方面着手,进行试验调查、收集、分离和保存宁南山区马铃薯病害的生理小种,为药剂防治和品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近年来泸州稻瘟病生理小种的变化及50个生产应用的杂交稻组合的抗病性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泸州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以ZA及ZB群为主,从2004年起ZA群呈逐年上升趋势;ZA群的毒力频率高于ZB群;稻瘟病常发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比非常发区更复杂,致病力更强;供试50个杂交稻中,有17个组合的抗病频率在50%以上,占34.0%,其中,抗病频率在70%以上的组合仅有4个;中、高抗颈瘟的组合19个,占38.0%,其中,高抗颈瘟的组合有川香8号、内香优1号、内香优3号、冈优94—14、Q优5号.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今后泸州稻瘟病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0.
明确我国不同区域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霜霉病菌(Peronospora effuse)生理小种的类别,是筛选和鉴定抗病菠菜种质资源和选育抗病新品种的基础.对采集于上海的2份菠菜霜霉病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根据内部转录间隔区(ITS)通用引物对其ITS序列进行克隆和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地区的菠菜霜霉病菌为9号生理小种,属于Peronospora effusa.本研究明确了上海地区生理小种类别,为菠菜抗霜霉病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评述了Phytophthora infestans生理小种毒性的研究进展、呼和浩持P.infestans生理小种组成、P.infestans生理小种出现时间、侵袭力和毒力与植株感染关系.并报道了P.infestans单游动孢子获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是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体,可导致马铃薯大面积减产。致病疫霉的有性生殖可以产生卵孢子,由于其抗逆性较强,利于致病疫霉渡过不利的生存环境,给马铃薯晚疫病的有效防治带来巨大的困难。致病疫霉的有性生殖属于异宗配合,即A1、A2交配型同时培养时才会产生卵孢子。因此,快速而有效地检测致病疫霉菌株的交配型将为致病疫霉有性生殖分子机理的研究及致病疫霉的防治奠定基础。通过直接配对法、纸盘法和分子标记法三种方法,对5株来源不同的致病疫霉菌株进行了交配型检测。三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均表明,菌株HQK8-3、2PO-D、USA1的交配型与ATCC标准菌株64093的交配型一致,为A1交配型,而菌株2PO82001、P7723的交配型与ATCC标准菌株32835的交配型一致,为A2交配型。说明三种方法均可有效鉴定致病疫霉交配型,但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实验条件,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菌株交配型测定。  相似文献   

13.
致病疫霉拮抗真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致病疫霉主要引起马铃薯和番茄的晚疫病,是严重制约马铃薯和番茄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生产中可利用的措施主要有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农业栽培措施和化学农药,但因病菌生理分化明显、遗传变异迅速,现有措施难以完全有效控制该病,发掘致病疫霉拮抗微生物并研发安全高效的微生物农药是当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综述了近年来对于致病疫霉拮抗真菌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在该领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的研究重点,以期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生物防治发挥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Ristaino JB  Groves CT  Parra GR 《Nature》2001,411(6838):695-697
Late blight, caused by the oomycete plant pathogen Phytophthora infestans, is a devastating disease of potato and was responsible for epidemics that led to the Irish potato famine in 1845 (refs 1,2,3,4,5). Before the 1980s, worldwide populations of P. infestans were dominated by a single clonal lineage, the US-1 genotype or Ib mitochondrial DNA (mtDNA) haplotype, and sexual reproduction was not documented outside Mexico, the centre of diversity of the pathogen. Here we describe the amplification and sequencing of 100-base-pair fragments of DNA from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 2 from 28 historic herbarium samples including Irish and British samples collected between 1845 and 1847, confirming the identity of the pathogen. We amplified a variable region of mtDNA that is present in modern Ib haplotypes of P. infestans, but absent in the other known modern haplotypes (Ia, IIa and IIb). Lesions in samples tested were not caused by the Ib haplotype of P. infestans, and so theories that assume that the Ib haplotype is the ancestral strain need to be re-evaluated. Our data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using historic specimens when making inferences about historic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15.
呼和浩特晚疫病严重年份,田间抗病性最强的马铃薯品种为同薯8号、克新1号和克新4号,其次为宁薯6号.抗病机理制是茎叶和块室组织抗Phytophthorainfestans传播.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和辣椒枯萎病的药剂,采用茵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和辣椒枯萎病菌的抑菌作用。6种杀菌剂中,25%咪鲜胺EC对2种病原菌的毒力最强,EC50值分别为0.032mg/L和0.089mg/L;氟环唑和己唑醇次之;12.5%腈茵唑EC和粉唑醇抑制效果较好;50%甲基硫菌灵WP的毒力最差。25%咪鲜胺EC,氟环唑和己唑醇均可有效抑制2种病原茵的生长,可进一步用于田间试验。  相似文献   

17.
利用比较基因组学定位马铃薯抗晚疫病主效基因R10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疫病是马铃薯第一大病害。马铃薯抗晚疫病基因R10抗谱广、应用价值大,常用于马铃薯抗病杂交育种。R10位点位于马铃薯11号染色体的短臂末端,与已克隆的抗晚疫病基因R3a同属于抗晚疫病主效位点的单倍型。对包含195个基因型的R10基因的分离群体进行了晚疫病菌株接种和遗传分析,确定R10为抗晚疫病菌株89148-9的主效单基因。应用比较基因组学和BSA分析,开发了6个与R10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将R10定位在1001T和C2_At5g59960两个遗传距离为2.6cM分子标记之间。R10位于已克隆的抗晚疫病基因R3a的近端粒区。本研究所获得的遗传图谱为通过图位克隆和比较基因组学克隆R10基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获得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稳定的生防制剂,对能够有效抑制致病疫霉的拮抗菌梨黑斑病菌LH-03和白菜黑斑病菌BH-09混合发酵的可行性及发酵条件进行了确定和优化,同时对混合发酵产物的抗菌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2种真菌之间无桔抗作用,可进行混合发酵,并且发现混合发酵后可有效提高2种真菌发酵液的抑菌活性;混合发酵的最佳...  相似文献   

19.
3株致病疫霉拮抗放线菌复合发酵及其抑制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拮抗放线菌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稳定性,采用涂布法和显微观察法对从土壤中筛选到的活体状态能显著抑制致病疫霉菌丝生长的3株放线菌进行了复合发酵方式及发酵条件的初步优化及抑菌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3株放线菌之间无明显拮抗作用;以培养种子液3 d、先接入NB8培养2 d后再接入NB11和NB12为最佳发酵方式,抑菌率最高可达97.7%,明显优于NB8(87.4%),NB11(20.0%)和NB12(28.2%)单独发酵液的抑制作用;当初始pH为自然值、28℃时,3株菌复合发酵后抑菌活性最高.复合发酵液对病原菌菌丝生长产生明显抑制作用,致使菌丝变形或孢子囊发生异常破裂.  相似文献   

20.
甘肃马铃薯贮藏期真菌性病害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甘肃省马铃薯贮藏期真菌性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共鉴定到8种病原真菌,引起6种贮藏期真菌病害,分别为:致病疫霉(Phytophthom infestans)引起马铃薯晚疫病,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引起马铃薯早疫病,茄丝核菌(Rizoctonia solani)引起马铃薯黑痣病,具柄细基束梗孢(Cephalotrichum stemonitis)引起马铃薯褐腐病,Verticillium tricopsis引起马铃薯萎蔫病,Fusarium solani和F.sambucinum引起马铃薯于腐病.马铃薯为V.tricopsis的新寄主,具柄细基束梗孢(C.stemonitis)引起马铃薯褐腐病、F.sambucinum引起马铃薯干腐病在我国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