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与空间的互动催生了电影地理学。在电影地理学的观照下,发现除了“故乡”汾阳和个别都市,山城重庆在贾樟柯的多部电影或广告片中反复出现。经由贾樟柯的创作,现实重庆与电影重庆双向互动,并呈现出别样的地域审美与电影诗学。重庆的空间单位、空间重合体、省略或组合的总体空间分别通过深化、扩展、增强贾樟柯电影的空间叙事,从而使重庆依山傍水立体的空间得以影像呈现。重庆独特的定调音、信号音、标志音构筑了贾樟柯电影的听觉叙事,使得重庆的音景得以艺术再现。重庆对国家工程、社会暴力、务工潮的时代见证激发贾樟柯电影的再叙事,从而完成其现实观照的诗性表达。 相似文献
2.
郭亮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0):120-123
分析了贾樟柯电影所处的后现代文化语境,从影片题材、叙事结构、声音与镜头运用等方面探讨了贾樟柯电影所具有后现代美学的一些特征:先锋性和实验性、不确定的结尾与开放式叙事、消解与解构。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电影研究之二:贾樟柯论——我对贾樟柯电影的一些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樟柯生于1970年,山西汾阳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理论专业。他是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群体的中坚,“故乡三部曲”之《小武》《站台》和《任逍遥》成为新生代电影的重要代表。同时他身体力行,参与并引导了中国新兴的青年DV电影创作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贾樟柯现象”其实就是对中国新生代电影研究关键词的一种梳理,如边缘化、平民视角、现实主义、都市化、新DV运动和美学转型等等。本期的四篇论文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JasonMcGrath教授的论文《我对贾樟柯电影的一些看法》从比较电影研究的视角,强调贾樟柯早期影片创作在新纪实运动的影响下逐渐显露出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这种“如其所是”的现实影像不同于政治现实主义和第五代的寓言式电影,从而表现出国际艺术片普遍具有的世界性美学特征。林少雄教授《贾樟柯影像的文化意蕴》从身份认同观念、视像书写意识、时间感悟体验与空间建构意识等方面,探讨中国新生代导演全新的“影像本体”美学的建构过程。刘志荣博士《漫谈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从切实的感性实感出发,指出贾樟柯电影是从日常生活中升腾起来的“无邪”之诗,这源于导演本人对于生活世界保持的开放态度以及对文化之根的溯求。王卓慈副教授《修复失忆的影像表达》则以贾樟 相似文献
4.
芮欣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18(3):37-40
从电影独立工作者到国家电影局承认的导演,贾樟柯终于走出"地下"获得了合法的文化身份.这当然可以用"中国电影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豪言一语概括,但当把这段从地下到地上身份转换的经历置于文化研究的视阈下加以放大、解读时,可以看到以贾樟柯等为代表的中国新生代电影人处于先锋与大众、西方与本土、艺术与市场之间的尴尬境遇,以及当前中国电影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周华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12,(2):119-122
文章以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的哲学沉思,来观照贾樟柯电影对生存的独特表达。文章认为,贾樟柯的电影展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存困境,尤其展示了他们因缺失"识别如此境况的能力",而带来的"后悲剧性";精神家园的破碎,更是使他们成为永远"在路上"漂泊的零余人。非"诗意地安居"的生存表达,是贾樟柯电影关注底层生活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贾樟柯电影《世界》的分析,从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展开对于影片视听语言和内涵主旨的分析,阐述文本与当代社会的动态关联,揭示作者内蕴的对于社会现实的警觉观察和复杂思考。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电影研究之五:泛亚电影语境中的“第六代”从“未庄”到“汾阳”——论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世钟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1):41-48
几年前,韩国介绍了中国电影界的新星贾樟柯及其作品《小武》.当时笔者并不适应贾樟柯的新锐创作手法,观看时感觉冗长难耐.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喜欢音乐、喜欢唱歌,他们从各种媒介中获得自己喜爱的音乐形式、音乐作品、创作者及演唱者的相关信息。因此,单一的音乐教学内容,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学生对不同音乐的求知欲望。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不仅是适应当今的社会现象,而且能让学生对另一种音乐形式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9.
浅谈20世纪流行音乐迅猛发展的原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蓉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
主要从四个方面讨论了 2 0世纪流行音乐迅速发展的原因 :第一 ,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关系 ;第二 ,现代科技发展对流行音乐的巨大推动作用 ;第三 ,流行音乐与商业炒作的紧密结合 ;第四 ,人们对流行音乐的心理需求 . 相似文献
10.
杜伊敏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4):33-35
流行音乐是一种历史文化的存在和音乐现象,它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在现代语境下,流行音乐有着雅俗共赏的音乐理念,与现代思想遥相呼应,是对时代精神的折射。 相似文献
11.
孙鹏程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1):86-89
贾樟柯电影《世界》中的“贾樟柯世界”表现的是后现代景观与前现代文化的纠葛和杂糅,突破了我们习惯的欣赏模式,其在小人物的灰色悲欢的选择与冲突上,体现了艺术和商业之间的艰难抉择。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流行音乐作为多元文化的一部分,其社会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是不容忽视的。如何合理地运用流行音乐的教育功能,尤其是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如何合理地引入流行音乐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3.
14.
贾樟柯影像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少雄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4-77
贾樟柯生于1970年,山西汾阳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理论专业。他是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群体的中坚,“故乡三部曲”之《小武》《站台》和《任逍遥》成为新生代电影的重要代表。同时他身体力行,参与并引导了中国新兴的青年DV电影创作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贾樟柯现象”其实就是对中国新生代电影研究关键词的一种梳理,如边缘化、平民视角、现实主义、都市化、新DV运动和美学转型等等。本期的四篇论文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JasonMcGrath教授的论文《我对贾樟柯电影的一些看法》从比较电影研究的视角,强调贾樟柯早期影片创作在新纪实运动的影响下逐渐显露出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这种“如其所是”的现实影像不同于政治现实主义和第五代的寓言式电影,从而表现出国际艺术片普遍具有的世界性美学特征。林少雄教授《贾樟柯影像的文化意蕴》从身份认同观念、视像书写意识、时间感悟体验与空间建构意识等方面,探讨中国新生代导演全新的“影像本体”美学的建构过程。刘志荣博士《漫谈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从切实的感性实感出发,指出贾樟柯电影是从日常生活中升腾起来的“无邪”之诗,这源于导演本人对于生活世界保持的开放态度以及对文化之根的溯求。王卓慈副教授《修复失忆的影像表达》则以贾樟 相似文献
15.
严肃传统的音乐在过去一直是我国中学生音乐课堂教育的主流,这种传统的教育相对现代中学生来说比较古板,缺乏生气,不符合他们的个性需求。而流行音乐却受到了广大中学生的喜爱和追捧,因为流行音乐在某个层面上迎合了中学生某种特殊的个性需求,本文从中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根源为出发点,就流行音乐能不能引进课堂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由“超级女声”的现象引发对当前青年学生音乐艺术修养现状的思考,通过对青年学生痴迷流行音乐这一审美趣味现状进行调查,从流行音乐的艺术特质、学校的音乐教育、社会传媒文化环境及家庭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找出存在问题并针对流行音乐和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找出教育的结合点,提出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流行音乐如何走进高职课堂进行了若干分析,从青年学生心态特点分析了倾向流行音乐的客观原因,提出了在当前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下应该融合流行音乐的元素,指出流行音乐进入课堂不仅仅是音乐教育,也体现了现代流行文化与传统课程知识体系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8.
流行音乐是一种多元文化构成的现代艺术,是人类一种重要的音乐文化现象。其创作追求不稳定节奏、不对称曲式、不规则旋律、不规范技法的艺术效应。为人类音乐艺术发展注人新的活力,对世界各民族音乐艺术的现代化进程影响深刻,促进了世界音乐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选择天地,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阶层审美情趣的多元化需求。现在很多朋友都有写作流行音乐的愿望,但是如果你连自己哼出的东西都没法记录下来的话,这种愿望就很难实现。创作是感性与理性的认识,是日积月累的音乐鉴赏,是听力和理论各方面的沉淀,更是其文化底蕴、个性修养的集中体现。下面我就现代流行音乐创作,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抒情是电影音乐最重要的功能,抒情性音乐在影片中除了表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外,还善于刻画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与心境,这使得音乐在电影艺术的情感刻画与表达上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鉴于此,本文对电影音乐的抒情功能与表现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一世纪是个经济腾飞、高科技信息发达的时代。各种新生事物都在迅猛的发展,流行音乐也不例外。其对中小学生的巨大影响,不容忽视。只有正确引导学生认识流行音乐,才有利于流行音乐的健康发展。我们可以从思想内容,旋律的时代特色等方面为原则进行筛选和与传统音乐完美结合等方法适当引入中小学课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