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青岛海域长时间观测的海洋环境噪声数据进行了水平相关特性分析.结果发现,用已有海洋环境噪声模型无法解释实验水平相关变化特性.究其原因,已有海洋环境噪声模型假设噪声源海面均匀分布,没考虑附近离散船噪声的影响,而实验海域位于航道附近,过往的船只较多.在已有海面噪声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航道附近的海洋环境噪声模型,使得空间任意两点间的噪声场互谱密度既考虑海面均匀分布噪声源,也考虑附近离散分布船噪声的影响.新的海洋环境噪声模型可很好地解释实验水平相关特性.  相似文献   

2.
不同小波去噪法处理热重信号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恒温DTG曲线的小波去噪研究,发现采用不同的小波以及小波分解层次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去噪效果.利用信噪比、均方根误差和李氏指数等指标作为评判标准,比较了不同去噪信号的特征,并确定了最佳的小波去噪参数.同时对过滤得到的噪声信号进行分析,发现这些噪声信号符合白噪声的标准,通过比较小波去噪与相邻点平均法和傅里叶过滤法,证明小波法在处理DTG信号时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韦福权 《科技资讯》2014,(15):100-101
本文采用CFD软件数值模拟和制作实物模型测试验证并行开发,设计了性能优良的后向离心塑料风扇叶。在此基础上,依据标准的k-epsilon方程对空调终端内空气流动进行了仿真,预测了空调风道内各部件气流状态对噪声的影响,并对后向离心风叶叶片空间曲面对噪声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风道部件合理的配合、符合空气流动力学的空间扭曲叶片对噪声贡献很大。模型的数值预测结果与模型制作件试验在定性上吻合较好,说明CFD数值分析方法在户式中央空调通风系统的性能和噪声的改善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管道气流噪声是室内通风系统中的常见问题.由于后期改造十分困难,在设计阶段对由管道内障碍物等因素产生的气流噪声进行精确的预测计算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已有一些管道气流噪声预测的基本方法,但是很多预测手段都基于传统声学测量得到的数据.笔者近来不依赖于传统的测量数据,研究了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对管道内气流噪声进行预测的可行性,文中讨论了采用该方法遇到的问题以及近期在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计算气流噪声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
采用雷诺平均数值模拟方法对空调室外机内部的三维黏性非定常流动进行了计算,获取了用于噪声分析的气动声源。在此基础上,依据Lowson方程对脉动压力产生的气动声场进行了仿真,预测了空调室外机各部位气动声源对声场的贡献,并对锯齿轴流风叶的降噪效果进行了分析。为了识别偶极子声源,对固体壁面处的静压脉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静压脉动的相位一致是采用偶极子声源强度进行声源识别的前提条件。室外机噪声数值预测结果与试验在定性上吻合较好,说明噪声数值分析方法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负荷随机小扰动对电力系统动态稳定性的影响,对于负荷扰动被模拟为有色噪声过程的单机无穷大系统,给出了计算系统离开平衡点稳定区域的期望离出时间(动态稳定性指标)公式,讨论了系统参数对动态稳定性指标的影响,比较了负荷白噪声和有色噪声扰动对动态稳定性指标的影响.研究成果的应用有助于在进行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和运行时更准确地考察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非均匀噪声分布心电信号的奇异值小波消噪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一般消噪法对噪声非均匀分布心电信号消噪存在的不足,提出基于奇异值分解和小波阈值消噪相结合的消噪方法.该方法利用矩阵的奇异值分解将噪声非均匀分布的心电信号正交分解为噪声分布相对均匀的分量,在正交子空间中对每个分量进行小波阈值消噪,重构消噪后分量,得到消噪后的心电信号.研究结果表明:本方法有效地克服了因噪声分布不均匀而造成的小波阈值选择矛盾的缺点,有效地消除了大噪声区域的噪声,又完好保存小噪声区域的心电特征信息,且消噪后的信号与无噪信号之间的欧氏距离最小.  相似文献   

8.
采用附加导叶的轴流式风机气动噪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轴流式风机噪声源及其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叶轮机械叶片内部绕流控制的气动理论与边界层理论,提出了设置在工作轮叶尖和沿叶高上,中,下后缘处的附加导叶装置,以控制叶尖间隙噪声与沿叶高出口尾迹涡流噪声,采用油膜法进行了内部流场显示,对比试验研究表明,采用这种附加导叶的轴流式风机,其气动噪声有明显的降低,同时,改善了沿叶面的流速分布,提高了风机效率。  相似文献   

9.
提高胸透X光图象质量的处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和比较全局性直方图均衡化和适应直方图均衡化增强胸透X光图象的基础上,采用快速适应直方图均衡化来进行图象处理,效果较为理想。引外,利用帧平均法和傅里叶阻滤波法对图象处理中产生的图象噪声进行了消噪声声处理,提高了原胸透X光图象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高压头小流量单级轴流风扇的设计和优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国产300MW汽轮发电机冷却用单级轴流风扇的改型设计,分别对有后导叶和无导叶两种不同方案轴流风扇进行了理论研究及实验分析.对其在高压头、小流量的条件下使用作了性能上的比较,同时利用优化方法找出该风扇动叶的扭曲规律,并对叶轮直径、轮毂比等关键设计参数的选取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提出一种电机内嵌叶片泵的液压电机泵结构,液压叶片泵的泵芯插装在电机转子的内部空间,电机转子内部还设置一个孔板离心泵以增强叶片泵的吸油能力,利用电机内部的油流对电机进行冷却,具有结构紧凑、噪声低、效率较高、无外泄漏等优点.由于液压油具有黏性且电机气隙较小,工作时气隙油膜受到剪切作用会产生负载效应,采用环形缝隙黏性流动模型和电磁场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电机气隙及油液黏度对电机泵效率的影响进行解析.研究结果表明,气隙适当增大时,可以提高电机泵的效率,有利于电机和液压泵的集成.  相似文献   

12.
旋叶式汽车空调压缩机的噪声源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分别运行法、频谱法和声强法分析了JSS-96系列旋叶式汽车空调压缩机噪声的产生机理,指出该型号压缩机的噪声源主要是由电机噪声和排气口的气体压力脉动引起的周期性脉动噪声以及进气噪声,其中电机噪声和进排气脉动噪声对整个压缩机的噪声贡献最大,为进一步控制压缩机的噪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动力转向叶片泵的噪声对汽车舒适性产生不利影响,其中配流冲击是转向叶片泵的重要噪声源.控制预升压过程中油液的压力梯度的最大值是降低配流冲击的有效措施.在考虑到转向叶片泵工况变化的情况下,从分析叶片工作腔压力变化出发,建立预升压微分方程,计算预升压压力梯度,给出预升压压力梯度曲线,分析泵的工况变化对配流冲击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转向叶片泵转速下降和工作压力增大时,预升压压力梯度急剧增大,泵的噪声性能恶化.  相似文献   

14.
汽车声学模型风洞消声拐角数值计算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流体力学数值计算(CFD)以及实验手段对汽车气动-声学模型风洞消声拐角导流片形状、片数、头尾结构对气动和消声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综合考虑压力损失、流场流动的均匀度和气动噪声对消声量的影响,可以寻找最佳导流片数;半椭圆形头部和尖形尾部导流片有较低的压力损失和气动噪声,避免采用半圆形尾部形状;对模型风洞而...  相似文献   

15.
为了降低叶片泵的振动冲击和噪声,以双作用叶片泵的泵体和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的方法和ANSYS软件,对泵体和轴进行模态分析,分析了泵体和轴的固有频率,及其对噪声的影响。最后,对泵体和轴进行优化处理,并分析了改进的合理性。通过优化处理,可以明显降低振动引起的噪声。  相似文献   

16.
输出流量均匀性和噪声等级是衡量泵性能的重要参数.从分析叶片工作腔压力变化出发,对泵的工作腔预升压过程进行了建模,计算出了预升压工作腔的压力、压力梯度及泵的瞬时流量随油液的体积弹性模量变化的曲线.结果表明,随着油液体积弹性模量的下降,泵的流量脉动及流体噪声均增大.在实际使用中可以通过充分去除油液中的气泡、减小配流气穴,提高油液体积弹性模量,减小流体噪声.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高压叶片泵中存在的配流冲击对油泵性能的影响。指出配流冲击是高压叶片泵的主要振源和噪声源,它直接影响到油泵的效率、可靠性和寿命。消除配流冲击的方法是在叶片泵配流器件——侧板上设置压力过渡区。侧板上的压力过渡计算是以相邻两个叶片组成的密封腔作为工作腔,定子环过渡曲线作为工作曲线。侧板与定子环工作的相对位置决定于压力过渡区的结构要素。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的是一新型立轴风力机直叶片,研究了影响其气动性能的一些参数,采用商业软件FLUENT模拟翼型在不同来流攻角下的气动性能,得出了翼型的升力系数、阻力系数和升阻比随来流攻角的变化关系,为该叶片的气动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快速估算轴流压气机离散噪声的远场声压级,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带有出口导流叶片的单级压气机进行非定常内流场数值研究,根据流场结果分析了压气机离散单音产生的位置和机理;在压气机瞬态CFD数据的基础上,运用计算航空声学(CAA)方法结合有限元/无限元技术对两个工况下的压气机噪声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近场/远场压气机离散噪声的辐射特性,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验值进行对比验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混合数值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基本相符合,可以用于压气机离散噪音的快速评估。  相似文献   

20.
李岩  袁志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7):1484-1488
目的:设计一种远端联动叶片自锁髓内钉,特征在于与传统髓内钉外形尺寸一致,在钉管远端设计两对联动叶片和在钉管内设计联动叶片的推动装置。制作出股骨型样钉并对其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和评价。 方法:将16对新鲜中青年成人男性股骨骨段标本平均分为2组,长度4cm,直径(内径)11-14mm,分别用远端联动叶片自锁髓内钉和国产传统不锈钢交锁髓内钉锁定部位固定骨段,分别对其进行三点弯曲、轴向压缩载荷、水平扭转等生物力学测试,用 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远端联动叶片自锁髓内钉的抗短缩刚度、抗旋转刚度略小于交锁髓内钉,但无显著性差异。抗弯曲刚度与交锁髓内钉相当。 结论 : 远端联动叶片自锁髓内钉具有较强抗弯、抗旋转性能,优良的抗弯性能,达到股骨生物学固定的要求,有较好的开发及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