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干叶县一名危机管理顾问国崎信江设计了一栋收到“紧急地震预报”后就能自动开锁,打开门窗并切断电源的房屋,屋内许多设计细节能存最大程度上减少地震对人们的伤害。进入这套以白色为基调的房屋,玄关后的壁橱里有5台迷你电子终端装置,这就是整个房屋的中枢系统。当系统接收到有关部门发送的5级以上地震情报时,会自动打开玄关门窗及百叶窗,切断电器火源,减少地震引发的火灾。为防止家中老人和孩子在慌乱或黑暗中意外受伤,  相似文献   

2.
卢曙火 《科学之友》2006,(12):88-89
火星登陆舱升空和返回舱对接,除了由宇航员直接操作外,为防万一,还设有由地面指挥中心发出指令操作的备用程序。但这套程序操作十分复杂,程序操作的责任人就是丁柱华,从安全保密角度考察,操作程序就未再明确第二责任人。但现在丁柱华处于昏迷状态,他怎能操作这套程序呢?  相似文献   

3.
揭秘古地震     
<正>与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地震不同,古地震是人类历史记载以前所发生的地震。古地震距今时间越长,与现今地震的关系越小,其中,第四纪以来的古地震,即200多万年以来的地震,因与现今地震关系密切,是古地震研究的重点。古地震的研究研究古地震有什么用处呢?按照地质学“以古论今、论未来”的理念,要想对某一地区进行有效的地震预测或进行地震区划,就必须清楚这一地区地震的空间分布范围和时间上的活动趋势,如地震强度的变化规律、大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等。  相似文献   

4.
<正>借助太阳光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燃料,其过程是把水分解成氢气和一氧化碳,然后与液态烃混合生成交通运输所需的燃料。这是科学家斯图阿特·利希特及其同事在华盛顿大学实验室建造的一台太阳能反应堆的目标所在。可以说,利希特的这套装置是全世界迄今最有效的转化装置。利希特称这套装置为"太阳能燃气",该装置利用一种称作浓缩光伏太阳能发电  相似文献   

5.
地震地下水动态监测与地震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尽管几千年前人们就开始注意到地震前和地震时井、泉水的宏观异常现象,但在一些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在另一些地震前可能并不会出现;在一些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在另一些地区出现了,却并没有地震发生,这说明地下水异常与地震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地震地下水动态监测的目的在于获取地下水物理、化学等要素随时间变化的过程,为地下水异常和地震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地震地下水动态监测中诸如台网如何优化布设等科学技术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某些特定的地下水异常是否是地震前兆,地震地下水前兆与地震在时间、地点上对应关系的不确定性仍然是地震地下水研究和地震预测实践中最大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毛宁波 《自然杂志》1999,21(6):325-327,328
人工地震技术是目前寻找石油和天然气的重要工具。地震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地震技术已远远超出了勘探领域,已向油气开发领域发展。本文回顾了地震技术发展的历史,并介绍了三维地震、四维地震、多波地震等地震技术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在龙门山中、北段发生汶川Ms8.0级特大地震5年之后,2013年4月20日在龙门山南段发生了芦山Ms7.0级地震。基于芦山地震基本特征及其所处的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特征、地貌水系特征、重力异常分布特征,分析芦山地震发生的区域地质背景,并探讨2013年芦山地震与2008年汶川地震之间的关系。初步获得以下认识:①芦山地震并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它们是两次独立的地震,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汶川地震可能促进了芦山地震的发生;②下地壳流向上仰冲可能是芦山地震和汶川地震共同的成因机制,这一成因机制可以很好地解释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之间的空区;③龙门山南段在山前发育多条断裂和褶皱带,使得这一地区由北西向南东的应力在山前多个断裂和褶皱带得到一定的释放,因此不具备发生类似汶川地震这样特大地震的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地震大体可分为两类: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指地球自然运动引发的地震,包括构造运动、火山、塌陷、崩塌等引起的地震,灾难性的地震基本上都是构造运动引起的。人工地震指人为激发的地震,包括为探测地球内部而特别设计激发的地震和工业生产军事活动引发的地震。  相似文献   

9.
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都发生在龙门山构造带,间隔时间不到五年,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芦山地震是否为汶川地震的余震,汶川地震是否诱导了芦山地震,未来龙门山构造带还有哪里会发生类似的地震等,这些问题都亟待研究解答。五年之内,四川龙门山区域发生两次强地震。地震带来的不只是巨大的创伤,更有对民众心理的冲击、对科学家公信力的质疑,以及对政府应急能力的考验。汶川地震以来的五年,对抗震救灾有许多总结,对地震本身有许多研究,但对灾害何以如此严重,对如此大的地震为什么没能预见到等问题,却很少有深刻的反思。"多难兴邦","难"本身不能兴邦,但"难"可以为我们提供反思与进步的机遇,能从中吸取足够的经验和教训。地震是一个自然现象,但地震带来的不只是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10.
大脑保健操     
有些因用脑过度出现头昏脑胀、精神不振、失眠等现象的人,做了这套操后,感到头脑轻松,精神爽快,如果坚持做,这套操还能治慢性头痛、神经衰弱等症,也能有效地延缓中老年人的心脑动脉硬化的发生。特介绍如下。做操前,意念要集中,进行时要找准穴位、呼吸要均匀,按手法的顺序去做,手法要用力,要缓慢柔和而有节奏。按揉穴位或部位时,最好能使之有酸胀感,这样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11.
库震漫论     
陈建中 《自然杂志》1995,17(5):295-299
水库诱发地震是由水库等水体作用诱发的浅层地震,震源大抵数公里甚至仅数百米深度。水库诱发地震其本质,属人为地震。一说属人为—自然复合型地震。自从本世记30年代希腊马拉松水库地震引起国际水工界的重视之后,水库诱发地震始成为现代科学的一门新兴的课题。已知全世界100多座水库诱发了地震。统计表明,小型水库的发震率小于万分之一,中型小于千分之一,大型约百分之一,特大型大于十分之一。我国本世纪末要建设十大水电基地,自宜吸取历史教训,重视水库诱发地震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统计数据阐述水库诱发地震的因素、地震特征和地震的成因机制,浅析水库诱发地震产生的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3.
东秦岭蛇绿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勇 《科学通报》1987,32(21):1654-1654
沿东秦岭商县断裂南缘和商(南)-丹(凤)断裂北缘,断续出露一套由超镁铁质,镁铁质岩石和沉积岩组成的蛇绿岩套(图1)。这套岩石因其重要的构造意义而受到广泛的重视。在岩相学和主元素地球化学基础上,不同作者对这套岩石提出了不同的成因模式。就现实情况而论,洋脊玄武岩(MORB)和岛弧玄武岩(IAB)在主元素分布上具有较大范围的重叠,  相似文献   

14.
2015年尼泊尔8.1级地震发生在喜马拉雅地震带上,为低角度逆冲型单侧破裂.余震区呈WNW-ESE展布,长轴约170 km,短轴约60 km.余震空间分布不均匀,主震和强余震分布在余震区两端,中部余震稀疏,这与8.1级地震矩释放主体区一致.7.5级地震发生在8.1级地震余震区的东部边缘,8.1级地震对其具有显著的触发作用.8.1级和7.5级地震发生在尼泊尔1505年和1934年两次大震之间的8级地震破裂空段上,1870年以来至本次地震前该破裂空段内没有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存在6级地震背景空区.这次地震前13年,形成长约590 km的5级地震空区,震前19个月空区被打破.8.1级地震序列发生在5级地震空区的中部,其东、西两侧仍有较大范围没有发生地震,库伦应力计算表明8.1级地震对其东西两侧断层具有明显的触发作用.考虑到历史地震的离逝时间与复发周期,认为1934年地震破裂区再次发生大震的危险性较小,而1505年地震破裂区发生大震的危险性增大.2005年巴基斯坦M_w7.6和2015年尼泊尔8.1级地震的发生,表明喜马拉雅地震带已经进入了一个7级以上地震相对活跃的时段.  相似文献   

15.
正汶川地震发生已经十年了.汶川地震造成了巨大损失,但是汶川地震未能预测,是中国地震工作者心头永远的痛,对地震预测研究的反思是一个重要课题.中国地震局系统反思报告认为,"汶川地震未能预测,一是地震成因尚不清楚;二是地震前兆机理尚不清楚;三是经验预报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四是地震前兆时空演化特征尚不十分清楚;五是尚未形成全球地震预测研究机制[1]".反思注意到"地震预测基础性研究落后",认为:"当今的地震预报仍处于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地震地质现场调查,结合地震活动性、地壳形变、地震影响场、深部构造等几方面的资料,对坝区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较全面的系统的综合分析研究,提出了二滩电站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阎志德 《科学通报》1982,27(13):801-801
地震震级是描述一个地震重要的参数之一,其精度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对于本次地震及其有关方面的研究,尤其对于一次巨大地震来说,震级的精确测定,更为重要。 1976年7月28日发生在我国唐山的7.8级巨大地震,是本世纪以来世界著名地震之一,为各国所瞩目,对于这次地震的震级,至今一直被人们所谈及。本文从中国地震台网记录的动力学读数对7.8级主震和7.1级最大余震的震级测定给予论述。  相似文献   

18.
用数值模拟格林函数方法合成近源地面运动地震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数值模拟计算所得小地震波形代替经验格林函数法中的观测小地震波形, 合成1995神户地震震源附近强地面运动理论地震图. 数值模拟计算的小地震波形, 称为计算格林函数地震波形或计算小地震波形. 数值模拟小地震波形计算是在两维适当高精度速度结构条件下用拟傅里叶变换微分求解波动方程进行的. 拟傅里叶数值模拟中使用了快速, 高精度, 高稳定性的错格实数傅里叶变换微分算子. 在合成神户大地震的综合理论地震图的计算中, 首先根据震源谱的拐角频率与地震断层长度的关系确定出的数值模拟所得格林函数地震波形的地震矩和相当震级. 再将这些计算的小地震波形用经验格林函数的方法合成神户地区地震断层附近部分台站的理论地震图. 合成近源地面运动地震图时使用了多重震源破裂过程模式. 结果表明综合理论地震图与作为目标地震的1995年神户M7.2地震的观测波形吻合得很好. 它意味着该方法对于在缺少地震观测的地区进行地震学研究和强地面运动预测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大陆是人类主要活动的地区,大陆地区所发生的地震虽然只占全球地震总数的15%,但是大陆地震的震源大多数较浅,震中又位于人口稠密和经济集中的地区,并且7级以上的灾害性大地震时有发生,给人类造成的损失却占全球地震所造成的损失的85%.由于地震现象是全球性的,把不同地震活动区之间的地震进行相互对比,将有利于对地震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并促进地震预报事业的发展,以减轻地震对人类所造成的灾害.  相似文献   

20.
董鹏  夏开文 《科学通报》2022,(13):1378-1389
地震是最具毁灭性的自然灾害之一,给很多国家带来了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我国是大陆地震最为频繁、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了解地震的发生机理乃至预测地震是地球科学界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近几十年来,基于实验室研究获得了大量类似于天然地震的实验室地震事件,并通过对这些事件的精细观测揭示了震源物理过程的基本规律,加深了人们对于震源物理过程的认识.本文首先阐述实验室地震研究的发展简史,然后系统梳理实验室地震研究在地震前兆、破裂传播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实验室地震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并展望实验室地震研究未来的方向与关键科学问题,以期深化对震源过程的理解,进而促进地震预测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