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发用于轿车的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电控单元(TCU)的总线系统,应用网络分析工具CANoe搭建系统CAN网络节点的仿真平台。对网络的拓扑结构、应用层数据定义及总线波特率进行了仿真与优化,并根据仿真结果分析总线运行情况。提出轿车电动干式双离合器的综合控制策略,整车试验结果表明通过CAN总线使TCU与ECU之间进行实时通信,对发动机、双离合器和变速箱三者进行综合控制,能够有效提高DCT轿车的换档品质,实现动力换档。  相似文献   

2.
郑诚 《科技信息》2011,(4):91-92
VW开发的DSG(Direct-Shift-Gearbox)具有创新性的双离合器式结构。得益于这种结构,该变速箱具有换挡迅速、无动力中断、换挡舒适性高的优点,并且动力性和经济性达到或超过手动变速箱。文章介绍了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内部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换档工作过程和动力传递路线及双离合器的控制原理。  相似文献   

3.
离合器作为传动系统中连接发动机和变速箱的零部件,必须具备可靠地传递发动机的最大扭矩,以保证汽车平稳起步、保证换档时工作平顺以及操纵轻便等功能;这不仅需要离合器具有一定的设计和制造水平,而且涉及离合器与发动机、变速箱等零部件以及整车的匹配问题;目前国内离合器生产厂商只进行离合器零部件测试评价,而不具备离合器整车测试评价的能力;文章根据汽车离合器的各种使用要求,并对公司的SRV、MPV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统计,提出了离合器整车的测试评价方法,以便对离合器与整车匹配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和改进。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一种新型的齿轮、齿轮箱试验机,它可对几种车型的变速箱齿轮及变速箱,进行多目标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周安 《科技资讯》2014,12(23):96-96
汽车减振器是悬架中的重要的部件,关系到整车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而部分减振器在工作时产生异响,对整车的NVH性能造成不利的影响.本文对某车型减振器异响问题进行综合失效分析,利用减振器异响测量仪器进行减振器异常检测判断,分析结果表明该车型减振器异响为活塞杆异常振动激发车身振动,并传递到车内的结构共振异响.通过对减振器阻尼力进行设计优化,更改上支座合件硬度,改进后的减振器异响消除.  相似文献   

6.
离合器安装在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的飞轮壳内,它的离合器总成固定在飞轮的后平面上,变速器的输入轴就是离合器的输出轴。驾驶员可以通过离合器控制变速箱和发动机的分离与结合状况。为了保证汽车起步平稳,并能有效的降低传动系统的振动和噪音,我们必须对离合器进行优化和设计。现在我们就来谈谈汽车离合器的设计及优化。  相似文献   

7.
基于模型的自动变速箱数据采集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采用离合器-离合器换挡方式的液力变速箱的换挡过程.以dSPACE为硬件平台,建立基于模型的自动变速箱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对全电液自动变速箱控制信号和各状态参量的同步采集,描述了换挡过程中各参数对换挡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换挡过程中初始放油占空比与其变化率影响扭矩相过程中传递的扭矩,而初始充油占空比决定了惯性相时间的长短.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新能源汽车变速箱的特点,结合实际开发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在合理假设基础上,建立CR-CR行星轮结构的新能源汽车变速箱所对应的湿式多片离合器的设计模型。应用中青公司的实际案例,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实际结果与路试数据接近,达到设计要求。该模型对新能源汽车变速箱及其对应离合器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也可扩展应用到同类型离合器的设计和校核中。  相似文献   

9.
汽车起步过程的离合器控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是对使用手动齿轮变速箱和干式摩擦离合器的传统动力传动系统进行改造,实现操作自动化而形成的一种机电一体化装置.汽车起步过程的离合器控制按照快-慢-快3个阶段进行.离合器滑磨阶段的控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汽车起步过程中离合器接合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以降低起步冲击度和减少离合器滑磨功为原则,提出了一种离合器控制策略.在装用AMT的桑塔纳轿车上进行的坡道起步道路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离合器控制策略得到了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以单位滑摩功和平均温升最小为目标的行星变速箱换挡离合器的优化设计,建立了换挡离合器的运动微分方程,并对离合器进行了二维温度场分析,给出了计算实例和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1.
设计了一种新的基于动力伺服的电磁耦合强混合动力公交车方案,可使发动机一直运行在最佳经济运行线上而不受轮边负荷约束,从而达到节油目的.此系统采用双电机取代了传统的机械离合器和手动变速箱,可同时起到电磁离合器和无级变速箱的作用.在分析系统结构、工作原理和确定整车控制策略的基础上,以目标车辆满足整车动力性指标和典型循环工况为前提,对发动机、双电机、蓄电池参数的设计依据和匹配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整车后向仿真模型验证了此方案,结果表明:0-60 km/h加速时间比传统目标车辆减少了16.5%;基于上海Xumin循环工况的燃油经济性提高了39.6%.  相似文献   

12.
文章依据模糊数学的有关理论 ,针对汽车常见的异响故障 ,建立了相关的模糊数学模型 ,给出了异响诊断的模糊关系矩阵 ,提出了诊断系统的基本方案及技术路线 ,并以 EQ10 90汽车变速箱为例进行了分析 ,测试结果表明此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国树文  薛明芳 《科技信息》2012,(27):148+159-148,159
本文首先分析了离合器的地位,作用和工作原理,分析了离合器分离不彻底、打滑、发抖、异响、结合和沉重等问题的现象和分析,并指出了解决办法,使离合器故障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对汽车的使用和维护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双驱动和双速驱动系统中传动箱用滚柱式超越离合器在使用中出现的故障进行失效分析,分别从超越离合器的承载能力、外星轮以及弹簧的结构上进行优化设计,并对优化后的超越离合器进行了相关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结构优化有效提高了超越离合器的承载能力和使用性能,可为今后类似产品的设计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某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车内异响问题,进行主观评价及客观测量,并通过对客观测试的噪声及振动频谱数据进行分析,查明驾驶舱内存在异响问题的原因,提出改变液压悬置解耦膜厚度的改进方案,并对改进后的液压悬置进行了测试验证,确定优化改进的方案,最终成功解决了某车型存在的车内异响问题。  相似文献   

16.
汽车离合器起步接合过程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汽车起步时离合器接合过程的分析,在建立离合器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对其中的一些关键变量进行了详细阐述,且对影响离合器接合品质及部件寿命的滑磨功、冲击度、温升等进行了分析评价。结合Matlab/Simulink仿真工具,对某具体车型离合器起步接合全过程进行仿真,得到了较好的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17.
针对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起步平稳性差、滑摩功大的问题,根据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自身结构特点,提出两个挡同时参与起步过程的控制策略,并给出程序流程图.采用基于模糊PID控制的离合器压力控制方法,实现了离合器压力的精确控制.通过3种不同节气门开度的起步试验和短时间连续起步停车试验,以验证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离合器压力控制算法适应性强,起步控制策略能够适应各种不同工况的起步要求.  相似文献   

18.
双离合器自动变速换挡品质分析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干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系统中离合器扭矩控制是换挡品质控制的关键,在分析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换挡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了换挡过程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双离合器传递扭矩和切换时序对换挡品质的影响;提出了通过执行机构对换挡过程中干式双离合器压紧力进行控制以实现换挡品质控制的方法。针对一款干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车辆,建立了换挡过程系统Simulink仿真模型,对换挡控制特性进行了仿真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换挡控制策略较好实现了对换挡品质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以某双行星排混合动力变速箱为研究对象,利用动力学软件ADMAS建立动力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进行动力学分析并获得变速箱轴承座处动态约束力。首先,运用Ansys软件对箱体进行模态仿真分析,设计模态试验来验证仿真模型的正确性,运用模态叠加法对箱体进行振动响应分析。然后,运用KISSsoft软件对行星齿轮副进行优化设计,以改善变速箱的振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齿轮副优化设计之后,箱体振动加速度降低了40%左右,变速箱振动特性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DCT双离合器联合起步模式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DCT)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建立起步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归纳车辆起步时离合器传递转矩和节气门开度的变化规律,实现发动机恒转速起步.制定1挡单离合器及双离合器同时接合的起步控制策略,并针对大油门急起步情况制定了2挡单离合器和双离合器起步控制策略.针对车辆爬行起步时容易造成摩擦片温度过高的缺点,制定双离合器交替滑磨的爬行起步控制策略,并应用积分分离PID算法仿真实现对目标车速的跟随.仿真结果表明,双离合器同时接合的起步控制策略使两个离合器共同分担总体滑磨功,有利于提高离合器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