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4年7月,以红七军团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北上抗日。以后进入闽浙赣苏区,和方志敏领导的新红十军合编成红十军团,组成了更强有力的抗日先遣队,出击皖南。对于方志敏在先遣队中的任职,众说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1)军团政治委员会书记,见余龙贵《忆红七军团北上抗日》等;(2)军政委员会主席,见  相似文献   

2.
一九三四年七月,在中央红霉长征前夕,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派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先行北上。对于这次远征行动,现在史学界一般都持肯定态度。认为它在扩大党和红军的影响、宣传中共的抗日生张、配合中央红军主力反“围剿”和战略转移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具有伟大的历史地位。但是,在详细考察这段历史之后,我们认为,对于这次军事行动,无论是从当时中央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意图看,还是从它的客观效果看,其历史意义都是值得商榷的。这次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组成及其整个行动过程,都是  相似文献   

3.
第一节苏区的戏剧运动在苏区,戏剧一直是最有力的宣传工具。由于它本身特有的艺术力量。由于党和政府的培养,它在群众中影响之深广,往往驾于其它形式的文学之上。苏区的戏剧运动从根据地建立时起一直坚持到紅軍北上以后,它对当时的各項革命运动都起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为了叙述的便利,我們把苏区戏剧运动分成两个阶段来談,一是根据地初创时期,一是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成立以后。  相似文献   

4.
北上抗日先遣队之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三四年,日本帝国主义在吞并了我国东三省后,又侵占了热河、内蒙,并加紧对华北各省的侵略。我党中央鉴于当时民族危机严重,为挽救民族的危亡,争取主权领土的完整,“故即在同国民党匪军的优势兵力残酷决战的紧急关头,苏维埃政府与工农红军不辞一切困难,以最大的决心派遣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将中央苏区的红七军团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以曾洪易为中央代表兼随军全权代表,寻淮洲为军团长,乐少华为政治委员,刘英为政治部主任,粟裕为参谋长。于一九三四年七月七日由瑞金出发。  相似文献   

5.
苏区的成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建和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当时,中共和苏维埃政府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反复“围剿”,为提高群众的革命觉悟和红军的战斗力,巩固和发展新生政权,制定了一套适合苏区实际的教育政策、措施,开展了以成人为中心的革命教育活动,使苏区成人教育事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取得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6.
“昔日革命带头,今日建设领先”──古田、才溪经济状况调查赖蔚英怀着对老区人民的敬仰,怀着一分新奇,我们来到了著称于史的闽西革命老区:古田、才溪。想瞧瞧当年“三千郎儿当红军”跟随中央红军北上“打天下”的“模范苏区”人民在改革天放的新时期又是如何“闯天下...  相似文献   

7.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面对日趋严峻的斗争形势以及妇女解放的发展需要,皖西苏区的妇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革命运动,主动参与根据地建设,逐渐在生产劳动、拥军支前、后勤保障、文化宣传等工作中展现出巨大的力量,成为苏区革命与建设的生力军。同时,在革命、建设与妇女解放的互动中,皖西苏区妇女为争取实现自身解放进行了艰苦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就。因此,对于皖西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研究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既有利于总结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解放工作的经验,又有利于以史为鉴、推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事业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8.
闽浙赣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流行在这块土地上的红色歌谣,产生于党领导的群众革命运动之中,在旧民谣的基础上经过改革、创新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它以当地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出现,表现苏区人民反压迫求解放斗争的崭新内容,真实、生动地展示了闽浙赣苏区人民火热斗争生活的图景。在现代诗歌发展史上,有着自己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苏区创建初期,闽浙赣红色歌谣就萌芽  相似文献   

9.
土地革命时期江西苏区的红色戏剧运动,在我国戏剧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第一次有广大军民参与的新型群众性艺术运动,是以中央苏区为代表的革命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观念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它以革命的内容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以及浓郁的地域色彩,卓有成效地起到了教育人民和打击敌人的作用,也是根据地军民革命斗争和生活的真实写照。苏区的戏剧运动是苏区革命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戏剧文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群团组织是川陕苏区群众参与苏维埃政权和革命活动的重要组织,也是党领导苏区群众的重要组织,是密切党群关系、加强党群互动的重要纽带。川陕苏区的群团组织广泛参与了土地革命、戒烟运动、革命宣传、扩充红军以及辅助红军军事斗争等革命活动,是苏区建设和斗争中一股活跃的群众力量。群团组织不仅为苏维埃和红军培养了大批干部和人才,还极大的保护了苏区工农群众的权益;不仅为苏区提供了强大的后勤保障,更直接参与了苏区的军事斗争,在武装保卫苏维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局部执政时期,坚持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群众观:坚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坚持艰苦奋斗,廉洁拳公.践行苏区干部好作风;坚持动员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坚持腿勤、手勤、嘴勤,倡导群众化的工作方法,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有利于取得群众的拥护,促进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和苏维埃革命的开展;有利于促进苏区妇女权益的保障,推动男女平等和社会进步;有利于造就苏区群众工作的干部队伍,锤炼具有中国革命特点的科学的群众工作方法:有利于铸就苏区精神,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  相似文献   

1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文化教育每况愈下,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革命根据地内,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我党制定的苏区教育方针和广大人民群众按照这一方针所进行的具体实践,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方志敏领导下的赣东北苏区是当时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苏维埃政权建立比较早,那时,如何兴办苏区教育尚无可资借鉴的范例。赣东北党和政府根据斗争的需要和苏区实际,自行制定了一整套教育方针、政策,建立了较完善的教育组织形式,表现出可贵的革命首创精神。  相似文献   

13.
鄂豫皖苏区的红色歌谣运动,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条件下,进行思想宣传、政治动员、文化建设和社会改造的一项重要举措。在红色歌谣运动中,苏区广大干部群众创作并传播了大量红色歌谣,使革命意识形态搭乘歌谣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渗入基层社会,融入乡村生活,从而宣传了革命,动员了群众,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苏区社会。  相似文献   

14.
红军对川陕苏区开发的历史启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认为,一部川陕苏区的革命史,就是一部红军对川陕苏区全面开发的奋斗史,有几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值得汲取;红色理论的传播是川陕苏区建立和开发的前提;追求苏区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川陕苏区开发的主要内容;关于结合部的属性认定;关于川陕苏区的区位定性。  相似文献   

15.
论苏区精神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区精神是苏区革命精神、优良传统、优良作风的总称。它同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其它革命精神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又有其鲜明的个性特点。苏区精神具有坚定信念,勇于开拓;注重调查,实事求是;思想建党,保持先进;关心群众,艰苦共尝;前仆后继,无私奉献等丰富内涵。苏区精神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同步进行的。在形成过程中,它们相互依存,互为影响,两者之间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同时,苏区精神对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的光辉体现.当前强调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是对我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继承与发展,是新时期弘扬苏区精神的重要体现.苏区精神与"三种意识"之间,具有本质的一致性和内在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7.
红四方面军进入川陕苏区后,面对川陕苏区贫弱的经济力及土地革命中“左”倾错误造成的不利局面,在苏区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了生产动员。从生产动员的结果来看,它有力地保障了革命战争和苏区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然而,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生产动员终究不是纯粹的经济工作,它所呈现出更多的是政治军事性,故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落后的生产力同巨大的革命支出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党中央领导下,红四方面军与川陕地方党和人民群众共同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即川陕苏区.川陕苏区的创建和发展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党在根据地的局部执政实践,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值得我们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9.
1940年皖南事变前党中央的“五四”、“五六”等指示 ,批评项英在军事、政治上“右倾”、强调“特殊性” ,加上中央对皖南的军事部署变动较大 ,难以适从 ,由此项英与中央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 ,这是项英三次向中央请求撤职的主要原因。项英请求撤职 ,态度忠恳 ,光明磊落 ,表示为抗日斗争到底 ,后在皖南事变中牺牲。但其间也确有工作、指挥和非党性的失误  相似文献   

20.
加快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最薄弱的环节,症结在于革命老区自我发展能力弱。自我发展能力的高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发展潜力、要素集聚程度、发展支撑条件等因素有直接的相关性;培育自我发展能力要从川陕苏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既要尊重川陕苏区的历史,又要尊重川陕苏区面临的现实;培育自我发展能力要从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生产要素集聚能力、商品服务输出能力、基础设施匹配能力、地域文化涵养能力、政策制度牵引能力等几个主要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