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解北海海域潮下带底栖贝类的分布特征,给底栖贝类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潜水员水肺潜水、海底样方定量采集方法,对北海市廉州湾、侨港、白龙和营盘等4个海区潮下带底栖贝类的种类、数量及时空分布特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北海海域4个海区潮下带底栖贝类有2纲9目31科60属102种,其中腹足纲(Gastropoda)13科14属17种,双壳纲(Bivalvia)18科46属85种。春季有55种底栖贝类,秋季有76种,春季和秋季共有的种类有29种。秋季的廉州湾海区底栖贝类种类数和个体数都是最少的,秋季的侨港海区出现的底栖贝类种类数最多,个体数最多的出现在春季的营盘海区。平均栖息密度最高的是春季的营盘海区,达到27.35个/m2,平均栖息密度最低的是春季的廉州湾海区,只有1.00个/m2。春、秋两季4个海区的优势种差异较大。多项生物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春季的营盘海区底栖贝类生物多样性差,底栖贝类群落结构处于重度受干扰状态;秋季的4个海区底栖贝类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秋季的底栖贝类群落结构总体处于比较健康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青岛胶州湾女姑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并对该海域进行底栖生态评价,2018年11月与2019年4月于胶州湾女姑口潮下带海域设置12个调查站位,开展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要素调查。秋、春两个航次共检出大型底栖动物82种,其中环节动物多毛类29种、节肢动物甲壳类29种、软体动物18种,这3个门类种类数占总种类数的92.68%;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密度665.83 ind./m2,平均生物量358.65 g/m2,平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77。两个航次均表现出明显优势的种为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寡节甘吻沙蚕(Glycinde gurjanovae)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其次为小型贝类及多毛类,优势物种表现出小型化趋势。基于栖息密度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盐度、水温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AZTI海洋生物指数(AMBI)及多变量AMBI (M-AMBI) 分析显示,胶州湾女姑口海域底栖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启东长江口围填海工程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于2019年春季和夏季对围填海工程外侧水域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分析群落结构特征、多样性指数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19年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40种,其中围填海建造的围堤近侧和离岸20 km以外辐射的外侧海域分别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9种和29种;近侧海域和远侧海域的优势种分别为7种和10种,春、夏季共有优势种分别为伶鼬榧螺Oliva mustelina和异足索沙蚕Lumbrineris heteropoda,优势类群为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并且出现小型化、单一化趋势;近侧海域和远侧海域平均生物密度分别为15.36,19.64 ind./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28,3.80 g/m2;2019年近侧海域生物多样性指数较2011年有所下降,低于远侧海域;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表明,盐度、水深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环境因子。围填海改变了海域的盐度、水深、沉积物等生境,加之围垦后人为频繁的扰动及陆源输入等综合因子的影响,导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指数均发生变动。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海岸工程对北海铁山港榄根村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本研究于2020年3月对红树林死亡区(D组)、红树林严重退化区(ED组)、活林区(AL组)、对照林区(CK组)等4个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定量取样调查。结果显示,4个调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共45种,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02.4个/m2、147.55 g/m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2.050,0.735,1.329。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区域之间的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H''Jd均无显著性差异。但红树林死亡区(D组)和红树林严重退化区(ED组)的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H''均低于对照林区(CK组)和活林区(AL组),表明D组和ED组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海岸工程的影响下受到了更严重的干扰。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排序(MDS)分析表明,D组与ED组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较为相似,而AL组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则与CK组相似。以上结果表明,海岸工程导致北海铁山港榄根村红树林生态系统受损及其底质环境发生改变,并对该区红树林的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优势种和群落结构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钦州湾秋季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8年10月在钦州湾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样品,采用大型多元统计分析软件PRIMER,研究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情况。结果调查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58种,其中多毛类35种,甲壳动物7种,软体动物10种,棘皮动物2种,其它类群动物4种。底栖动物的群落优势种为蛇杂毛虫(Poecilochaetus serpens)和色斑刺沙蚕(Neanthes maculata),二者累计贡献率达到55.15%。底栖动物的栖息种数、平均生物量和密度以及3个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分布均形成以S6站为高值中心向周边递减的分布趋势。钦州湾底栖动物群落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但是局部底栖动物群落已受到一定程度的轻微污染扰动。  相似文献   

6.
2012年8月,对浙江省玉环县漩门湾湿地公园潮间带互花米草滩涂和自然滩涂生境进行了调查,以研究潮间带湿地受互花米草入侵、污染等外界干扰后大型底栖动物的响应机制.本次调查共获得40种大型底栖动物样本,其中软体动物18种、节肢动物13种、环节动物4种、脊索动物3种、星虫动物和线虫动物各1种.互花米草滩涂和自然滩涂生境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22.6 m-2,39.23 g/m2和1 052.8 m-2,19.19g/m2.在同一离岸距离条件下,互花米草滩涂生境的生物多样性高于自然滩涂生境.研究结果表明:1)互花米草滩涂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扰;自然滩涂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严重的干扰;2)入侵近20年的互花米草滩涂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均高于同区域中自然滩涂生境;3)互花米草有净化海水环境的功能;4)工业污染物及生活垃圾影响沿岸环境,最终也影响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疏水缔合阳离子淀粉的制备及其对滇池含藻水的絮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通过反相悬浮聚合技术,进行四元St-OA-AM-DMDAAC聚合,合成疏水缔合阳离子淀粉;研究其对滇池含藻水的絮凝.结果表明:在m(St):m(AM):m(DMDAAC):m(OA)=4:8:1.5:0.6时,40℃反应3 h,单体转化率达92.4%,接枝率63.8%,黏均相对分子质量3.26×106,阳离子化度7.3%;在处理pH为6.0的滇池含藻水时,加入量为15 mg/L时,透光率及CODCr去除率分别达93.5%,71.3%;市售PAM-C为91.3%及69.2%;同时疏水缔合阳离子淀粉用量在10-25 mg/L,pH在6-10范围内,对滇池含藻水有较好的絮凝效果.  相似文献   

8.
漓江水系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多样性现状调查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2008年2~3月调查漓江水系31个样点的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共鉴定出底栖动物82科136属169种.其中昆虫纲9目143种,占所有底栖动物种类的84.61%;个体数46 959头,占所有底栖动物数量的94.86%.甲壳纲、软体动物类、寡毛类等底栖动物个体数占底栖动物总量的5.14%.漓江支流底栖动物平均分类单元数(47)是干流的3倍(15),对水质敏感的EPT平均分类单元数,支流(25)是干流的8倍(3).漓江干流底栖动物以耐污种为主,而支流则以敏感种类为主.漓江干流和支流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差异可能与干流受污染较重有关.  相似文献   

9.
淀山湖沉水植物恢复重建对底栖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8月至2010年6月,对上海市淀山湖318国道近岸水域生态带围隔内外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了周年调查.6个站点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5种,隶属于3门7纲8目14科,其中围隔内23种,围隔外15种.围隔内外底栖动物年平均密度分别是73.54,91.82 ind/m2,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93.71,54.23 g/m2.采用多样性指数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围隔内水质好于围隔外,属中营养型污染状态.对围隔内外的理化因子与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围隔内外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具显著影响的环境因子分别是总磷(TP)、悬浮物(SS).经恢复工程治理后,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有了明显变化,多样性指数有了提高.底栖动物与沉水植物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沉水植物生物量与底栖动物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6年8月在乐清湾海域9个站位的底栖生物调查数据,应用PRIMER 6.0对其群落结构及受干扰情况进行分析,探究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度、群落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底栖动物生境质量状况。本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35种,隶属多毛类、甲壳类、鱼类和软体动物4类,优势种4种,分别为中国毛虾、阿利玛幼体、矛尾虾虎鱼、安氏白虾。聚类分析与非度量多维测度排序结果表明,该海域物种可分为4组;ABC曲线分析显示,该海域处于受干扰状态。综合分析表明,人为活动会导致大型底栖动物生境的改变,影响其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鄱阳湖底栖动物生态研究及其底层鱼产力的估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谢钦铭  李云 《江西科学》1995,13(3):161-170
研究了鄱阳湖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生态特点并估算了底层鱼类的生产潜力。结果表明,鄱阳湖底栖动物种类丰富,平均总生物量为246.426g/m^2,平均栖息密度为721个/m^2。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分布极不均匀,呈E=P核心分布,局部区域的水动力特点、水生植被类型、不同沉积物类型都影响底栖动物种群和数量的分布。  相似文献   

12.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林下植物组成及其生物量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地处广西凭祥市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的大青山地区,选择三个不同年龄阶段的杉木人工林,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方法,研究林下植物组成及生物量变化。结果显示:不同年龄阶段的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物种丰富度差异不大,在1800m2样地内有植物48~54种,但其优势物种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差异较大,幼林以阳性物种葛藤(Pueraria thunbergiana)、铁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等占绝对优势,中龄林中的优势种则是耐荫物种玉叶金花(Mussaenda pubuscens)、凤尾蕨(Pteris nervosa)等,成熟林中的优势物种是大沙叶(Aporosa chinensis)、蔓生莠竹(Microstegium vagans)等中生偏荫性的物种。不同龄林林下植被的生物量差异很大,表现为成熟林>幼龄林>中龄林,尤其是中龄林生物量与其他两个林龄最为明显,其中成熟林是其3.35倍,幼龄林是其2.7倍。人工林林分郁闭度和冠层结构左右着林下植物组成及生物量格局。  相似文献   

13.
红树林污损动物群落生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斌源 《广西科学》2002,9(2):133-137
为了探索红树林区污损动物的附着季节和群落发展规律,于1999年12月至2001年1月广西英罗港红树林保护区进行污损动物挂板实验,试板悬挂在向海林带紧靠外缘的潮间带光滩上,下层离滩面10cm,上层离滩面110cm,分为月板,季板和年板;每类试板重复4块。同时调查周边1-17龄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上污损动物群落,每龄选取5株,测定与底层试板挂放高度相当的0-20cm树层上污损动物的种群密度和生物量。结果在桐花树和试板上共发现27种污损动物,优势种为潮间藤壶(Balanus,littoralis),白条地藤壶(Euraphia withersi),黑荞麦蛤(Xenostrobus atruatus )和团聚牡蛎(Ostrea glomerata)。全年3-12月有污损动物附着,春秋季各有1个附着高峰。附着盛期为10月和11月。潮间藤壶的附着期为3-12月,白条地藤壶的9-12月,附着密度以秋季板最大,达25493个/米^2;生物量以春季最大,达2921.13g/m^2 。年板的最大密度和生物量达15063个/米^2和8663.266g/m^2,桐花树底层多年污损动物群落主要优势种从潮间藤壶到白条地藤壶到黑荞麦蛤变化,密度和生物量在2年后减少并在较低水平波动。  相似文献   

14.
Understanding the stressor–respo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trient levels and algal biomass i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management of eutrophication in lakes. In this study, a quantile regression(QR) approach was used to interpret the stressor–respons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utrient(e.g., phosphorus, nitrogen) concentrations and algal biomass as measured by chlorophyll-a(Chl-a) levels. Q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Lake Dianshan and Lake Changdang,which are both heavily eutrophicated, were P-limited only.In contrast, Lake Kuilei, which has significantly lower nutrient levels and algal biomass than the other two lakes,was P- and N-limited. Moreover, in Lake Kuilei, N and P levels had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effects on the algal biomass at the upper quantiles(s [ 0.68).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lakes were P-limited increased with rises in the mean total P concentration in the lakes. QR has many advantages over ordinary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for discriminating limiting factors and, in particular, allows us to estimate changes near the upper extremes of distributions associated with limiting factors. QR is adapted to more specialized risk management problems, such as early warnings of the risk of algal blooms.The probable value-at-risk of harmful algal blooms for Lake Kuilei, Lake Dianshan and Lake Changdang is s = 0.76(Chl-a = 9 mg/m3), s = 0.87(Chl-a = 24 mg/m3) and s = 0.72(Chl-a = 35 mg/m3), respectively. Given the results of the stressor–response relationship analysis, we conclude that reductions in P input represent the most feasible and least costly approach for managing eutrophication in the shallow lakes of the Lake Taihu Basin. To control the magnitude and duration of algal blooms in shallow lakes,reductions in P and N inputs are required. The 95 % CI bounds of slopes indicated that the interactions of nonnutrient factors with nutrients had strong impacts on the algal biomass in lightly eutrophicated Lake Kuilei. It is suggested that, in addition to reductions in nutrient loads,several ecological measures, such as an increase in the biomass of submerged macrophytes and the reduction of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by flushing, could represent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eutrophication management in the Lake Taihu Basin.  相似文献   

15.
盐肤木和红麸杨人工幼龄林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平均标准木法对五倍子蚜虫夏寄主主要树种盐肤木和红麸杨人工幼龄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进行了测定和研究. 根据 22 株不同径级标准木的实测数据,建立了测算盐肤木和红麸杨 2树种各器官生物量的回归方程( w = aDb, w= a( D2H)b) . 各方程的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 r 值在0.970 0~ 0.998 2 之间) , 估测精度和置信度高( 标准回归误差在0.019 5~ 0.051 3 之间) ,具有实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 3 年龄的倍蚜虫夏寄主林现存总生物量可达 1 540. 6 g/ m2, 其中, 乔木层和林下植物的生物量以及凋落物量分别为 1 291. 0 g/ m2, 157. 0 g/ m2, 92. 6 g/ m2.两种夏寄主树的生物量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率依次是主茎( 50.7%) > 叶片( 20.9%) > 根系( 14.9%) > 枝条( 13.5%) .  相似文献   

16.
从2011年12月到2012年5月,分别在喜旱莲子草枯萎期、萌发期和繁盛期调查了七渔河阜阳段喜旱莲子草群落覆盖区和未覆盖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此次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2种,主要是一些耐污染的种类,包括环节动物、腹足类、甲壳动物和水生昆虫。在喜旱莲子草覆盖区和未覆盖区,底栖动物平均密度分别为312 ind·m-2和280 ind·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76 g·m-2和0.6 g·m-2。生物多样性指数值在0.92和1.47之间。由于底栖动物各个类群生活习性不同,喜旱莲子草群落对底栖动物各个类群的影响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研究海湾尺度下软体动物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子,为红树林湿地功能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于2020年7月至2021年4月对海南东寨港湾口、湾中、湾顶3个典型红树林地点的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四季调查,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软体动物时空格局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海湾内软体动物物种丰富,共采集到18科31种,优势种为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小翼拟蟹守螺(Cerithidea microptera)、绯拟沼螺(Assiminea latericea)、短拟沼螺(Assiminea brevicula)、印澳蛤(Indoaustriella plicifera)、斯氏印澳蛤(Indoaustriella scarlatoi)等;年平均密度和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79.6 ind./m2和78.7 g/m2;Margalef丰富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1.220±0.188,0.591±0.078,1.815±0.275。海湾内软体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从空间上来看,密度表现为湾口>湾顶>湾中,生物量表现为湾中>湾口>湾顶;从季节上来看,密度差异表现为春季和冬季高于夏季和秋季,生物量则表现为夏季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体盐度、总溶解固体与软体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是软体动物群落时空分布特征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8.
拉市海浮游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初级生产力和鱼产力的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拉市海湖泊生态系统中浮游生物群落特征,包括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种类密度及生物量,对于评价该湖泊的水质现状及对其的保护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次调查共发现133种浮游植物及62种浮游动物,定量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分别为758000cells/L和29500ind/L总生物量分别为13.36mg/L和2.24mg/L。其中硅藻、绿藻和轮虫,无论是种类数量还是种群个体数均占有绝对优势,说明拉市海水体属于寡污染型。此外,文章还测定拉市海水体初级生产力,同时对鱼产潜力进行估算。得到该水体浮游植物平均总产氧量为1.02mg/(m^2·d),湖泊总鱼总产力为390.39kg/hm^2。虽然该浮游植物产氧量较低,但从整体角度上看却是适宜的,即浮游生物在该水体中的种类和数量与其水体自身维持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9.
武汉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态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武汉11个浅水湖泊底栖动物进行采样,共采到底栖动物22种,其中软体动物18种、水生昆虫1种、水生寡毛类2种,其他种类1种.优势种群是寡毛类的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和水生昆虫类的摇蚊幼虫(Tendipes).底栖动物平均数量变幅在146.63~4045.56个/m^2之间,生物量变幅在14.26~1303.8g/m^2之间.采用理化分析、卡尔森TSI综合营养指数、Shannon-Weaver生物多样性指数等4种指数对湖泊进行了生态学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汤逊湖、东湖、北湖、竹叶海是中富营养型湖泊,南湖、莲花湖、月湖、墨水湖、南太子湖、三角湖和龙阳湖是富营养型甚至重富营养型湖泊.  相似文献   

20.
滇池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滇池外海选取8个样点, 调查分析主要的环境因子和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并识别其相关关系。在滇池共检测出浮游植物6门49 属84种, 其中绿藻门的种类数最多, 占59.2%, 其次是蓝藻门, 占16.67%, 硅藻门占5.95%; 全年蓝藻门占优势, 春季隐球藻(Aphanocapsa sp.)占优势, 其他季节微囊藻(Microcystis sp.)占绝对优势。研究结果表明: 1) 藻密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不一致, 与藻类组成的季节演替以及不同藻类的生物量大小存在较大差异有关; 2) 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H)较小, 季节变化不显著; 3) 藻密度和生物量与TP正相关, 与 NO3-和N:P负相关; 而H与TP负相关, 与NO3-和N:P正相关; 4) 营养盐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关键因子, 滇池最重要的优势种微囊藻的密度和生物量与pH、NH4+和TP浓度正相关, 与NO3-、N:P、TN、DOC和TOC的浓度负相关。推测除环境因子外, 绿藻、硅藻等优势度较小的藻类受其他生物因素的影响较大(如种间竞争和捕食等), 掩盖了环境因子对藻类的真实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