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先用酯化的方法合成了含有聚乙二醇(PEG)的降冰片烯大分子单体, 再用开环易位聚合方法使大分子单体聚合, 得到了PEG取代的聚降冰片烯接枝共聚物. 并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PC)研究合成的接枝共聚物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情况. 结果表明: 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为1.0万~4.4万; 分子量分布为1.11~1.22, 并且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随[M]/[I]的增加而变窄.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桥联双金属稀土配合物[( Ar O)2( D M E) Sm ]2[μη4( Ph N) O C C O( N Ph)](其中 Ar O= 2,6二叔丁基4甲基酚基)对丙交酯的催化聚合性能,讨论了催化剂用量、聚合时间、聚合温度及单体浓度的影响,还探讨了聚合反应机理。实验表明,聚合物粘均分子量可达10.0×104 以上。  相似文献   

3.
醋酸乙烯酯微乳液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微乳液聚合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颖聚合方式.在以单体为分散相,水或其它介质(如烷烃)为连续相所形成的热力学稳定的微乳液中,用不同方式引发聚合反应,可制得粒径极小(10nm~150nm)的高分子微乳胶.微乳液聚合反应速率快,制得的微乳胶均匀透明、稳定性高,生成的微乳胶粒细小均一、单分散性较好,合成的聚合物分子量高、分子量分布窄,在纳米材料、功能性微球、药物载体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近年来其研究工作十分活跃[1],但主要限于弱极性单体(如苯乙烯)微乳液聚合和水溶性单体(如丙烯酰胺)反…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零价铜为催化剂,以CCl4为引发剂,在2,2’-邻二吡啶(bpy)或1,10-邻二氮菲(phen)存在下的苯乙烯或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反应。研究结果表明:聚合过程中ln([M]o/[M])与反应时间成线性增长关系,同时生成的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与单体转化率也成线性增长关系,聚合过程呈现“活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稳定自由基存在下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2,2,6,6-四甲基-1-哌啶氧化物(TEMPO)作为稳定基,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三氟乙酸酐(TFA)为加速剂,极性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在TFA的促进下,聚合速率明显加快,17h可达62%的转化率,在单体化率低下30%时,分子量随转率线开增长,分子量分布较窄,转化率较高时,分散性变大,分子量变化不大,随着聚合体系温度升高,分散性变窄,140℃为其较理想的聚合温度,通过对模型聚合物的核磁共振(^1HNMR))分析,发现氧氮自由基部分脱落,解释了极性单体洒能在稳定基存在下进行活性聚合的原因,对氧氮自由基易从主链脱落的可能解释是酯基的强电子效应削弱了C-O键,从而使氧氮自由基与主链的连接减弱,导致分子量不可控制。  相似文献   

6.
A-B型甲基丙烯酸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戴李宗,邹友思,刘秀彩,潘容华(化工系)基因转移聚合[‘j(GTP)作为一种极性单体的加聚方式,由于其许多的优点而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自该聚合方法发现以来的十余年时间内,人们已将注意力由对其机理等基础研究逐步转向新...  相似文献   

7.
偶氮二异丁腈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微乳液聚合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一种新的Y型乳化剂12-丁酰氧基-9-十八烯酸(BOA),制备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含量高达20%的微乳液,并以油溶性引发剂偶氧二异丁腈(AIBN)引发其聚合。实验表明,与单体含量较低的微乳液聚合相比,MMA在其含量较高的微乳液中聚合时表现出一些明显不同的特征,如在聚合初期,聚合主要在大粒子内进行。MMA的 聚合与非极性单体的微乳液聚合相比也比较特殊,其聚合速度和聚合物分子量与引发剂浓度、单  相似文献   

8.
苯并[C]噻吩具有很好的反应性能,作为许多反应的原料而受到重视.尤其在苯并[C]噻吩经光聚合制得聚苯并[C]噻吩后[1],因其具独特的导电性能而日益受到重视[2,3].Cava等人用邻二(溴甲基)苯和硫化钠反应,一步制成1,3-二氢苯并[C]噻吩[4...  相似文献   

9.
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将湿法制取的Fe(Ⅲ)+Al(Ⅲ)共聚物区分为三种不同的形态,即[FeⅢ、Al(Ⅲ)](a),[Fe(Ⅲ)+Al(Ⅲ)](b)和[Fe(Ⅲ)+Al(Ⅲ)](c)。(+)表示共聚)。(a)为铁、铝的单核化合物,瞬时即可与Ferron试剂反应完毕;(b)为铁,铝的低聚物,与Ferron试剂逐时进行反应;(c)为铁、铝的高聚物,基本上不与Ferron试剂反应。实验结果表明,湿法制备的*[Fe(Ⅲ)+Al(Ⅲ)]共聚物的水解-聚合较单Fe(Ⅲ)和Al(Ⅲ)的水解-聚合过程快得多,经过4天的熟化后,(b)形态逐渐转化为(c),(b)消失,(a)形态的含量略有减少。  相似文献   

10.
用蒸气压渗透法(VPO),凝胶色谱法(GPC)、粘度法对不同油度的梓油醇酸树脂酯化各阶段产物及终点物的分子量进行了测定,并对其物性进行了表征,发现梓油醇酸树脂的特性粘度[η]和分子量之间符合Mark—Houwink方程[η]=kMα的关系。从而测定出方程中的k值、α值,及最终产物分子量的分散度(d=Mw/Mn),发现其变化有着短油度<中油度<长油度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对50年代中提出的阴离子聚合和80年代初报道的基团转移聚合,从整个内容上将它们作为两种聚合技术,分成为若干相同点和不同点加以综合、归纳和对比,作为教学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对不同反应体系的活性聚合进行了闻单的回顾,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目前高分子界中较为重要的活性聚合体系并进行了评价和工业展望.  相似文献   

13.
1,3-二氧庚环及其衍生物在制备功能高分子材料方面具有重大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与其相关的均聚及其与烯类单体共聚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它们的聚合机理和所得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4.
由于过渡金属催化剂在烯烃聚合方面具有高活性和良好的分子剪裁性,通过调节催化荆的微结构或温度、压力等聚合环境的变化,可以在分子层次上实现烯烃聚合物的分子设计与组装,实现聚合物物理性质的调控,最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过渡金属催化荆的合成及其负载化,水相烯烃聚合及活性聚合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不对称聚合     
本文综述了不对称聚合领域的新进展,包括不对称合成聚合,不对称选择聚合及不对称分子的聚合三大类,同时还叙述了不对称聚合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聚合反应工程的进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述了聚合反应工程的发展和现状。阐述了聚合动力学和模型化、聚合反应器的操作特性和放大设计、计算机在聚合反应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活性自由基微乳液聚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双硫酯存在下的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进行了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活性自由基微乳液聚合研究。比较了三种乳化剂对聚合体系稳定性和分子量控制的影响。在单体含量约8%时,以阳离子型乳化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铵(CTAB)为乳化剂可以得到稳定的微乳液,且具有明显的活性聚合特征,即产物分子量随转化率的增加而增大,实测分子量和理论分子量相近,分子量多分散性系数小于1.3.产物的子量控制在4万以下时达到较高的精度。聚合过程存在明显的聚合恒速期。而用阴离子型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非离子型乳化剂OP-10则需加入长链醇类助乳化剂。助乳化剂虽可提高微乳液的稳定性和单体含量,但不利于微乳液分子量的控制。反应温度对产物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控制和体系的稳定没有明显影响。胶乳直径小于30nm,略大于未加链转移剂的正常微乳液聚合胶乳。产物的立体规整度较高,间规PMMA占59%。  相似文献   

18.
19.
用氯化苄为引发剂,氯化亚铜为催化剂,2,2’-联吡喧为配体,采用开放体系,外加搅拌,氮气保护下,进行了苯乙烯原子转移自由基溶液聚合,研究了不同深剂,不同温度,不同催化剂和配体比例对聚合的影响。测定了转化率,分量和分子量分布,并对反应进行了动力学研究,计算了聚合体系的活性自由基浓度。结果证明,在开放体系下也能较好地实施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得到窄分布的聚合物。同时还进行了苯乙烯在同样溶剂和温度下的热聚  相似文献   

20.
苯乙烯的原子转移悬浮聚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氯化苄为引发剂 ,氯化亚铜为催化剂 ,2 ,2′-联吡啶为配体 ,采用开放体系 ,外加搅拌 ,氮气保护下 ,初步研究了苯乙烯在 95℃ ,水为分散相的原子转移悬浮聚合 .结果表明转化率随反应时间变化平稳 ,分子量随转化率基本呈线性增加 ,分子量分布随转化率变窄 ,且分布比一般的自由基聚合窄 (分布指数可达 1 .63 ) .动力学研究表明聚合反应对单体浓度为一级动力学关系 ,经计算 ,聚合体系的活性自由基浓度为 1 .1 8× 1 0 - 8mol/L.为了进一步验证原子转移悬浮聚合的可控性 ,还进行了相同温度下的苯乙烯悬浮热聚合 ,结果与相同时间的原子转移悬浮聚合相比 ,转化率高 (分别为 3 8.5 %和 2 8.1 % ) ,分子量大 (分别为 7764 2和 45 670 ) ,分子量分布宽 (分别为3 .0 2和 1 .67) ,进一步说明了在原子转移催化剂存在下的苯乙烯悬浮聚合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控性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