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世纪70年代初,美国科学家S. Cohen和H. Boyer等首次在体外成功地组建了具有生物功能的重组质粒,1974年,Morrow等将第一个真核基因即瓜蟾rRNA基因导入大肠杆菌,获得克隆,标志着重组DNA(rDNA)研究的开始。rDNA技术,是在试管内用酶及其他物质使不同物种间的DNA分子彼此结合,然后导入细胞内令其行使功能的技术。它涉及五个方面:1)DNA特异的剪切技术——获取目的基因;2)核酸分子杂交技术——鉴定未知核酸分子;3)DNA的分子克隆——目的基因的扩增;4)DNA顺序测定——确立基因的精细结构和功能的关系;5)目的基因的表达——产  相似文献   

2.
报道一种用于荧光显微镜探测的研究DNA分子与限制性内切酶相互作用的方法。DNA分子经过改进的“分子梳”技术铺展并吸附于化学修饰过的盖玻片表现,然后运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进行原位酶切反应,使DNA分子在固着状态下的反应结果与液相反应相对应,通过单分子荧光显微术直接观测并记录单个DNA分子的酶切反应结果,成功地构建了水稻BAC克隆DNA的限制性物理图谱,为单分子的动态荧光显微镜实施研究和基因组光学作图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植物激素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熊国胜  李家洋  王永红 《科学通报》2009,54(18):2718-2733
近年来, 随着大量植物激素合成与信号途径突变体的分离鉴定及其相应基因的克隆, 人们对植物激素的合成、运输、信号转导和降解及其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开始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植物激素研究在激素受体分离鉴定、激素间相互作用以及激素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些调控途径及其分子机制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激素如何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发挥作用. 本文综述了植物激素调控领域在这些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姜伟东 《科学通报》1986,31(18):1423-1423
最近我们实验室报告了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7209—1A(a)Pro2基因的分子克隆、表达、鉴定及耐盐调渗作用。其他两个醇母Pro基因(Prol、3)尚未被分子克隆鉴定过。为了研究酵母这三个基因的结构、功能、表达及协调作用,我们又对另两个基因进行了分子克隆与鉴定。  相似文献   

5.
基因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展及其面临的社会问题许国平自从80年代以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的研究获得了重大突破.推动着遗传学的研究走向分子水平,许多遗传病的发病机制已在分子水平得以阐明.与疾病有关的基因亦不断地分离得到。分子遗传学是遗传病的...  相似文献   

6.
人工克隆是一种复制遗传学上特征相同动物的新方法,它不仅较现行方法耗资低廉和简便易行,而且效率和效果更好。 人工克隆技术能够使克隆技术加速进入农业及养殖业,目的在于复制最优良产奶和产肉动物品种。南非自然资源保护学家不久将利用该技术克隆濒危物种。这项技术是由丹麦农业科学研究所加伯尔·瓦耶特(Gabor Vajta)和澳大利亚创新奶产品合作研究中心项目负责人伊恩·刘易斯(Ian Lewis)联合开发的。 美国威斯康星州克隆牛公司Infigen前总裁迈克尔·毕晓普(Michael Bishop)说:“这是朝克隆全过程自动化迈进的重大步骤。”  相似文献   

7.
建系人癌细胞集落培养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学汤 《科学通报》1985,30(10):789-789
集落培养又称克隆形成试验,是测定癌细胞增殖力最可靠的技术,广泛用于实验化疗和其他生物学科的研究.国内已建成人癌细胞系及其克隆株约五十种,但未见到用以研究集落培养技术的专门报道。人体取材的肿瘤细胞在体外的集落形成率低(常低于0.01%),已建成  相似文献   

8.
遗传工程技术最近已用来试图了解脑的信号传输系统。日本京都由Shosaku Numa领导的科研组已成功地建立了一种克隆分子,能用来测定一个细胞如何响应电信息。这种克隆分子是两类神经递质乙醯胆素受体中的第二类,即所谓蕈毒碱受体。神经细胞通过释放所谓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进行通讯联系。这种化学物质与相邻细胞膜中的特殊  相似文献   

9.
包日月  刘之景 《科学》2004,56(2):14-17
微阵列生物芯片技术是近年来小型化技术发展的重要方面。多达2万个以上的基因——占人类表达基因总数的一半——可以被排列在一张厘米见方的基板上,成为定址的探针阵列;每个位点的直径为50~150微米。当样品溶液流经芯片时,溶液中的靶标分子与探针分子相互作用而被捕获。通过研究这样制备的芯片,能了解靶标分子在样品溶液中的浓度,或者它们的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10.
蚕豆大M染色体长臂端部的显微切割与PCR扩增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染色体微切与微克隆技术由于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对特定染色体区域进行基因定位和结构研究,因此,当Scalenghe首次在果蝇唾腺染色体上取得成功后,很快将这种技术应用于小鼠、人的染色体上.并利用该技术对染色体特定区域从分子水平上进行详细研究,并得到很多有价值的结果.我国对人类染色体微切与微克隆也已有报道,如:夏家辉等成功地构建了人类7号染色体专特性探针池和14个染色体区带特异性探针池。 但植物染色体的显微切割体外扩增与微克隆技术由于染色体同步化和制片困难与动物相比进展缓慢,目前只有在甜菜中与抗线虫有关染色体及Schondelmaier在大麦IHS染色体、Albani在小麦染色体上作过报道.我国则尚未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刘琦  齐娟  吴佳洁  倪飞 《科学通报》2022,(26):3100-3109
雄性不育是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性状.作物雄性不育基因的鉴定加深了人们对花药和花粉发育分子机理的认知,并使许多基于生物技术的雄性不育系统在作物杂交育种中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成为可能.与水稻、玉米等作物相比,由于基因组相对复杂,小麦雄性不育基因的研究进展较为滞后,仅有部分基因被定位或克隆.同时,小麦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目前仍未实现杂交种规模生产和杂种优势的大面积利用,加速小麦杂交种生产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小麦雄性不育基因的鉴定,以及其在杂交种生产中的应用研究情况,并对新一代小麦杂交种生产技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为后续麦类作物雄性不育基因的进一步研究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不仅可以用来观察和操纵纳米世界的一个个原子和分子, 而且其高度局域化的隧穿电流还可以用来激发隧道结发光, 能提供隧道结微腔内与各种激发及其衰变有关的局域电磁场响应和跃迁本质等信息. 这种利用STM隧穿电流的激发来研究隧道结发光特性的技术称为STM诱导发光技术(STML). 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该领域的研究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在简要介绍光子收集与检测等实验技术后, 概述了这一领域在金属和半导体表面方面的主要研究内容, 并针对目前广泛关注的隧道结分子发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最后还简单介绍了STM诱导发光机制的理论研究, 并对整个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特别是STM诱导分子发光技术对于研究单分子科学、单分子光电子学、以及纳米等离激元学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3.
外源或内源的DNA损伤在生物体内持续发生。DNA损伤修复的缺陷与很多疾病甚至癌症等息息相关,而生物细胞进化出一系列精密的修复机制以耐受或切除这些损伤。单分子技术区别于常规的生化、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可以在体外和活细胞内研究DNA修复相关生物分子的动态反应特征,从而对DNA修复机制进行更充分的剖析。文章围绕常见的DNA损伤及其修复类型,阐述了近年来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磁镊、光镊等单分子操控技术,以及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光激活定位显微镜和超分辨显微示踪等单分子荧光成像技术在DNA修复机制研究中取得的进展,梳理了利用单分子技术解决的长期存在的关于DNA修复难题,并展望了单分子技术联合其他交叉学科技术在研究DNA修复机制方面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若在鼠体上进行的最新干细胞技术也能在人体上获得成功,将有可能无需克隆、捐献卵子或损毁胚胎而获得所有组织类型的个性化来源,从而平息困扰该领域多年的伦理纷争——日本京都大学2位研究人员福田正之和高桥和利采用把鼠皮肤细胞与在胚胎细胞而非成年细  相似文献   

15.
减数分裂及其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台  丁兆军 《科学通报》2002,47(4):241-248
联会、重组和分离是减数分裂的关键环节,近几年,以酵母为主要模式实验材料,利用突变体等主要研究手段,克隆了一系列调控这些关键环节的基因,并对它们的分子调控机制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在这些基因中,一部分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的功能是保守的,另一部分是减数分裂特异的,许多单基因突变就会导致减数分裂的异常,这为今后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调控减数分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随着美国国内实验室基因操纵技术的进展,美国政府正在对包括基础研究基金在内的这些实验追加投资,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这些项目中——农业,医药,环境或能源——哪一项应获得最佳公共基金的财政投资?在确定研究投资时,会碰到一个不可避免的理论和政策问题:对一项预定的研究怎样选择让这项从先或那项暂缓?该不该对所设计的有关人类生活的重点项目,例如抗癌性,城市环境保护,保护美国节能问题或使数以千百计的人们免除饥饿给予优先?国内分子生物学家正在利用遗传工程——一项尚不足七年的技术——设法解决这些问题。最近农业研究所使用的技术表明农业上应用的公共投资希望最可靠。  相似文献   

17.
追踪射电信号的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遥远的恒星出现了"不可能存在"的富分子喷流——太空化学不断地让天文学家们感到惊愕。经过几十年的质疑之后,他们发现在恒星之间及其周围的化学过程产生了复杂的分子,其中还包括有机生命起源的物质。但是最近运用新的观测技术的发现  相似文献   

18.
李升伟 《世界科学》2007,(10):34-35
面对来自激进主义分子和国会的压力,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并没有一以贯之地对基于科学证据的生物技术食品做出有关决策,一个例子是20世纪80年代对兽药牛生长激素(bST)不必要的延期审批。近来,FDA又面临一种相似的情形:人类消费来自克隆动物及其后代的肉和奶是否安全?尽管FDA做出了肯定的决策,然而人们在观望,科学最终能否将战胜反技术、反消费的激进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19.
英国公布"多莉"克隆成功不到10个月,美国"科学狂人"查德·席德就宣称要克隆自己,引起舆论一片哗然,并遭到反对、谴责与禁止。尽管如此,一些科技界人士仍认为,如果能够克服技术与安全问题,在20年内必将有人尝试克隆人。这不,近来又有人秘密地进行克隆人实验,并扬言——地球上第一个克隆人将在年底诞生。  相似文献   

20.
<正>拔根毫毛、化身干万——今天,中国科学家让神话变成了现实。2018年1月25日,一则爆炸性新闻覆盖国内外各大主流媒体,更是刷爆微信朋友圈——世界首批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在中国诞生。这一近20年没能攻破的世界性难题,被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团队历时5年一举拿下。克隆猴的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上,这一成果也被誉为"世界级重大突破",有人甚至将其与世界第一只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多莉"绵羊相提并论。更为重要的是,体细胞克隆猴的诞生将为规模化研制转基因猴和基因编辑猴提供便利,对研究人类神经疾病致病机理和筛选新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