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在影片《最后的决斗》中,通过别样的叙事手法、角色呈现、主题展示,完善其女性形象的塑造技巧。影片巧妙地运用三幕式架构的叙述视角,借助“罗生门”式的非线性复调叙事,将故事从男性视角与女性视角展开对比,暗示出最后“决斗”的虚伪。同时,采用隐喻和象征等手段,诠释男性视角下女性形象是如何被符号化定义的;从“他者”的依附、“他者”的失语与“他者”的反抗三个方面,揭示出女性“他者”命运的悲剧主题。这些技巧,为华语电影女性形象立体化与多元化的塑造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儒商是指商人群体中那些自觉以儒家伦理观念来指导商业经营实践的商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明清社会涌现出了大批儒商.儒商形象也开始不断进入文学殿堂,特别是“三言”“二拍”中描写了大量儒商.他们能在商业经营活动中自觉地遵守诚信为本、信守承诺、以义取利、义利并举、贵和尚中、和气生财等文化精神.探讨儒商文化精神,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的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三言”“二拍”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晚明时期具有启蒙意义的新思潮。它们体现了不耻言利,义利并重的义利观;体现了顺应人性。肯定欲望合理性的理欲观;体现了颂扬真情,倡导自主平等的婚恋观;也体现了重视自我,追求适意享乐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4.
“三言”、“二拍”有一个重要的内容,这就是反映商人生活。它塑造了几十个栩栩如生的商人形象,这些商人形象的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意义:其一,在此之前,中国文学对商人生活的反映是很有限的、不全面的,有些甚至是带着某些偏见的歪曲反映,而蒋兴哥、文若虚这样的商人形象的大量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商人经过几千年的艰难跋涉,终了走进了中国古代文学形象的画廊,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气息,增添了新的光彩。其二,这些商人形象既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沃土,又表现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时代精神,基本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商人文学的特色。目前,我们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  相似文献   

5.
对左翼文学大师茅盾所塑造的“时代女性”系列及其他女性形象,以往多从社会历史原因或作者个人经历方面进行分析,却忽视了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上海的唯美主义文化对其的影响。其实唯美主义不仅客观地影响了“时代女性”的品质和精神,也影响了茅盾对女性形象塑造的角度和趣味。  相似文献   

6.
平凡生命的赞歌──论“三言”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女性反抗暴力、追求爱情婚姻自主和施展各种才华三方面着笔,阐述冯梦龙在“三言”中流露出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7.
"三言二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市民文学代表,首次大量描写了中国的商人形象,尤其是苏州商人和徽州商人的形象。然而,明清时还有一支更为引人注目的商帮,那便是晋商,"三言二拍"中虽然很少提到晋商,但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晋商却是十分兴盛。"三言二拍"中的苏州、徽州商人和明清时的晋商产生于相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都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但是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同之处,这些不同是由他们各自所处地域及经商传统的不同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杨琴 《科技咨询导报》2011,(30):183-183
本文介绍了"信息素养"认知的三个层面,并从分析"领进门,""个性塑造,""信息文化内化"三个方面入手,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提出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现实主义冲击波”是20世纪末出现的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河北的“三驾马车”的作品是其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都客观真实地描绘社会现实、作家也亲身去体验和观察社会,并且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充分显示了“现实主义冲击波”的现实精神。  相似文献   

10.
冯梦龙创作的“三言”以情反理,“反理学”是“三言”的精华,但并不是“三言”的全部,“三言”部分作品蕴含了中华传统伦理的精髓——“孝悌”之义。“三言”中所描写的孝悌之义有三种:大孝大悌、愚孝愚悌、不孝不悌,我们应当在批判、分析的基础上继承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11.
在《三言二拍》中,有大量关于佛道题材的描写,其中对于佛道两教的宗教场所寺庙道观,也相应有很多显现。而小说中的寺庙道观,也已逐渐由传统的精神寄托的有崇高感的场所,变成了信徒与众生相交相与进行各种活动和僧尼道士们满足自身欲望的场所。寺观庙宇与人们的世俗生活密切相关,被用作读书场所、避难所、旅馆等。《三言二拍》中寺庙道观的世俗化倾向是宋明以来宗教世俗化的折射,也是明中晚期社会思潮在作品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明朝在廉政文化领域的建设,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层次分明,意义深远,颇具体系。明初期,其统治者致力于廉政制度的创立和完善,通过廉政法制、廉政监察、惩处贪腐等一系列强硬措施,确保了明初百余年的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明中期以后,针对时弊,民间又涌现出大量经典的廉政文学作品,例如"三言"、"二拍"等,对官场、社会上的贪污腐化展开了猛烈的抨击。明统治末年,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对有明一代的廉政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深化。尤其是王夫之,从多个方面,诸如置谏、养廉、慎用人、惩上官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而丰富了明代廉政思想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中古妇女在家庭中的生存状况及其生活风度也有某种自信与潇洒,其恋爱婚姻生活是情深且又通脱;南朝文学理论的热点问题是对“情文”关系的讨论。上述二者构成中古“悼亡”诗的背景。潘岳“悼亡”强调妻子亡去对自己生活的影响;江淹“悼亡”组诗有着各种角度的叙写与抒情;中古还有为他人而作的“悼亡”诗。中古“悼亡”诗的写作模式有三:诗作的哀痛之情在沉浸铺陈与抑制劝慰之间展开,与自然界的事物循环往复相比人生只有一次,诗人自我的孤独与悲伤。中古“悼亡”赋、文有叙事意味,夫妇双方都写到。思念诗作的叙写则从对方着笔。  相似文献   

14.
《晏子春秋》是记录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思想言行的一部著作,它在目录学中的学派归属与图书归类问题一直在学术界存在着很大争议,尤其是学派归属问题。在当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我们对此问题有了越来越深的研究,《晏子春秋》不但是一部富有浓厚政治思想色彩的古典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历史、文学、哲学史的重要文献,这已渐渐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同时这也将继续促进我们对《晏子春秋》其它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从二十世纪初到现在,这百年的二晏研究虽然有过波折,但最终无论是二晏生平思想还是二晏文学作品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了更好地推动下一步的更深入一层的研究,很有必要对这百年的二晏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兴趣”说是严羽诗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影响深远,后人对此的研究颇为丰富,主要可以分为对“兴趣”说的定义界定和研究角度两个方面。通过对现有研究资料的归纳和分析可知,“兴趣”说实际包含着诗歌本体、诗歌创作、文本构成、阅读接受、批评鉴赏五个层面的独特美学意蕴。因此,我们对“兴趣”说内涵的理解不能停留于静态和单一的认识上,而应该在一个动态和深层中把握。  相似文献   

17.
莫言的《檀香刑》蕴含有三种意识:原始的"由幻赏神"的巫术观念下产生的"人兽同体"、农耕文明孕育下的"人生如戏"、传统文化的"向根"观照。由此体现了莫言"大踏步撤退"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8.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称作"密州三曲"。文章通过剖析苏轼密州三曲的特色,指出了苏词超然、旷达的艺术风格和所表现的人生态度,以及苏轼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对后世文人的人格追求和道德建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奏记以公府为对象,作为上行文的郑重性略次于奏笺。《文选》“奏记”类唯选阮籍《诣蒋公》一篇,为辞太尉蒋济之征辟而作。李善注引《晋书》以“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论其辞征之由,几成定论。其时司马氏与曹氏集团的斗争尚未表面化,阮籍辞征和对司马集团的政治态度无关,纯属个人服膺老庄处世观念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