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许谷渊 《世界科学》2006,(11):46-46
关于隐形的话题一直被认为是白日做梦。无论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讲述的牧羊人古阿斯的隐形戒指,还是时下大人和孩子都热衷讨论的哈里波特的隐形斗篷,似乎都只是对魔幻世界的梦想。然而,由美国杜克大学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已经通过实验论证了一种新技术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张军 《科学之友》2003,(9):41-41
一、电子文件的特征电子文件的定义:能被计算机系统识别、处理,可按一定格式存储在磁带、磁盘或光盘等介质上,并可在网络上传递的数字代码序列。电子公文,电子图书、电子图形图像、电子文件资料等都属于电子文件。电子文件是以电子形式存在的具有动态性特点的一种虚拟文件。它是软件把各种类型的数据有机结合的产物,是由计算机处理和生成的数字化形态的信息资料,又被统称为数字文件。它具有以下特征: 1.信息的非人工可读性传统文件的内容是以字符或数字等符号记录  相似文献   

3.
隐性革命     
大卫·史密斯领导的团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隐形罩”。这个隐形罩由玻璃纤维电路板以同心圆排列组成,它可以使特殊频率的微波路线发生偏转,使处于隐形罩内的物体逃过观测,而实际上物体所处的位置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4.
最近,天文学家宣称发现了第一个由暗物质组成的隐形星系,这一发现有助于人类进一步了解宇宙的奥秘。这组天文科学家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洛维尔望远镜观测到这个距离地球5000万光年的隐形星系,在波多黎各的阿雷西沃望远镜也证明了这一发现。这个没有恒星的庞大星系的运转如同一  相似文献   

5.
隐形革命     
大卫·史密斯领导的团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隐形罩”。这个隐形罩由玻璃纤维电路板以同心圆排列组成,它可以使特殊频率的微波路线发生偏转,使处于隐形罩内的物体逃过观测,而实际上物体所处的位置没有改变——[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符号@趣谈     
随着电子邮箱的广泛应用,@这个符号越来越被人们所熟悉。它是电子邮箱地址上必须的一个标志,可是,你知道这个奇怪的符号来历吗?@的原意是酒罐在因特网的发展史上,美国工程师雷·汤姆林松被认为是将符号@用于电子邮箱的创始人。1971年,他在网上创建电子邮箱时,为了将自己的名字与电子邮箱的地址区分开来,就在计算机键盘上选了这个既像字母,又在任何姓名中都不可能出现的@作隔离符,@才从此变得家喻户晓,名声大振。其实,早在1885年,@就被作为一个商业专用符号用在了机械打字机的键盘上,是英语at的替代符,表示价格。如Sell@sixdollars即:“以6…  相似文献   

7.
科学家发现     
晓迪 《科学之友》2005,(5):22-22
最近,天文学家宣称发现了第一个由暗物质组成的隐形星系,这一发现有助于人类进一步了解宇宙的奥秘。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的应用,正从科学工程计算,扩展和深入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和日常工作,生活服务中去。在这些部门中应用计算机,所需要的是繁复的非数值运算,例如字符处理等。字符处理,首先涉及到文字本身。欧美各国都是拼音文字,计算机容易处理。汉字字数多,笔画繁,结构复杂,难以变为一定的符号,供计算机操作。因此,在计算机的应用中如何处理汉字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汉字信息处理的研究重点是汉字输入和输出。汉字输出方面,技术上已接近解决,输入方面则还有很大的困难。我国以及日、英、美等国都在积极研究;汉字进入计算机已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重要研究课题。国内外已有的汉字输入处理方法,不外乎大字盘方法,四角号码,汉语拼音,电报码,汉字拆成偏旁或部件的组合以及汉字的字母编码方式等。本期发表的上海电工仪器研究所总工程师支秉彝同志所研究成功的《见字识码》即为汉字的字母编码方法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9.
李士 《科学通报》1988,33(16):1218-1218
一、引言 离子注入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在六十年代开始在半导体器件生产中应用。到目前为止离子注入技术已迅速地扩大应用到固体物理和材料科学等许多领域。但是目前利用此技术对非晶合金材料的研究工作还不是很多。  相似文献   

10.
VR技术     
现代的VR(visi。leallty虚拟现实)技术是由高性能计算机软硬件及各类先进的传感器所组成创建的多维信息系统,该系统适宜于人利用各种感官来感觉、接受信息。随着计算机、各类先进传感和系统仿真技术的发展,VR技术也逐步成熟和完善起来。VR技术一个最重要的部分是终极显示,  相似文献   

11.
电喷雾萃取电离质谱技术及其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喷雾萃取电离(EESI)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可以在无需样品预处理的条件下对复杂基体样品进行直接质谱分析的新兴离子化技术.该技术能对液体、气溶胶、固体表面、黏性样品等不同形态样品进行分析.本文介绍了EESI技术的工作原理,系统阐述了EESI-MS技术在实际样品分析中的实现方式和技术特点,对EESI-MS现有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归纳和评述,展望了EESI技术在食品医药安全、公共安全、化学反应机理研究、代谢组学、蛋白质分析、临床诊断、环境监测等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正说起X射线,人们首先会想到它是一种穿透力强大的隐形射线,能够照穿人体,留下骨骼的影像。其实X射线在诸多科研和技术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比如在机场和地铁站的行李安检仪,建筑和工业构件用的探伤仪,都是利用了X射线的穿透力;而材料科学领域则利用强大的X射线来照射新型材料,获取其内部结构信息;古生物研究可以利用X射线获得化石的内部结构;宇宙中远道而来的X射线则能为我们带来黑洞等神秘天体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正>日前,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高维度量子体系的隐形传态,为发展高效量子网络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被称为"量子通信领域的一个里程碑"。量子隐形传态,是一种全新的通信方式。它能借助量子纠缠这一特性,将未知的量子态传输到遥远的地点,而不用传送物质本身,是远距离量子通信和分布式  相似文献   

14.
修泽雷 《科学》2000,(10):62-65
物质是由一定基本粒子所组成,它们是有结构的。物质的性质及其在不同环境下所显示的功能与作用,都是由组成的要素及其结构所决定。对物质的了解,对宇宙学领域内疑难问题的解决(如暗物质、中子星、黑洞、白洞、类星体、X射线爆……),也必须从要素和结构始。  相似文献   

15.
燃料电池是一种电化学发电装置,是利用化学反应把燃料直接换成电能的一种新兴高科技发电系统。它不像通常的火力、水力和核能发电方式,故被称为与火力、水力和核能发电不同的第四种新型发电方式,它将受人们的青睐。燃料电池结构简单,由电解质分隔开的两个电极——阳极和阴极构成一个独立单元,上百个单元堆叠起来组成一个电池发电系统.  相似文献   

16.
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Technology,VRT)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许多领域,特别是在医学上的应用。本文详细讨论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教育及训练、外科手术和远程医疗等方面的实际应用以及由此将引发的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17.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数字究竟指的是什么?原来指的是两个简单的数字0和1,并由这两个数字组成的二进位计数制。目前最流行、我们使用最广泛的工具莫过于电脑,它也是以二进制为基础进行工作的。据说牛顿在进行数学运算时,受到了中国古代阴阳八卦的启发,于是发明了二进制。你看,二进制的“专利”还属于我们中国哩。所有的数字设备,或多或少都与计算机有关。那么计算机为什么要用二进制?这是因为计算机是用电信号表示数字的,数字符号越少,信号就越简单、清楚,出错的可能性就越小。二进制只使用“0”、“1”两个不同的符号。符号少,…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现代隐身技术的崛起,出现了所谓的隐形兵器。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隐形兵器已成为兵器大家庭里的一颗新星,越来越兴旺。隐形飞机隐形飞机如“黑色魔影”一样创造出一个虚假碧空,超高空隐形侦察机飞行在最高层,隐形战斗机和隐形战略轰炸机占居中高层,隐形战斗轰炸机和隐形直升机分布在低空和超低空,这些战场高手如入无人之境,令人防不胜防。隐形飞机综合应用了多项现代高新科技成果,其外形设计独特,并大量采用吸波和透波材料做“外衣”,使雷达、红外、光电和目视等侦察手段失效,因而技压群雄,在现代空战中独领风骚。当今世界正…  相似文献   

19.
滕鹏  贾云得 《科学通报》2011,56(4-5):354-359
人们希望语音输入能够取代键盘, 成为计算机文本输入的最主要方式. 但语音输入在噪声环境中准确率低, 且会泄露输入信息, 也会影响他人. 本文提出默声音符编码文本输入方法, 该方法选择默声音中容易发声、容易精准识别且彼此间容易区分的少数几个音素作为默声音符(silent voice symbol), 对各种字符进行编码. 类似摩尔斯电码, 用户只需要记住编码方式, 就可以通过读默声音符准确地实现文本输入. 实验证明提出的方法有潜力替代键盘在各种环境下完成文本输入任务.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     
苏忠民 《科学通报》2011,56(9):623-623
多酸, 学名为多金属氧酸盐(polyoxometalates, POMs)或金属-氧簇(metal-oxygen clusters), 是指 一些前过渡元素(Mo, W, V, Nb, Ta 等), 以MO6 和MO4 为单元通过共角、共边桥连缩聚而成的一 类多核配合物. 多金属氧酸盐根据组成不同分为由同种含氧酸盐缩合形成的同多酸(盐)和由不同种 含氧酸盐缩合形成的杂多酸(盐). 自从1826 年J. Berzerious 成功合成第一个杂多酸-12-钼磷酸铵以 来, 多酸化学已有近200 年的发展历史. 它与固态化学、晶体工程、超分子化学、材料科学等诸多 领域交叉渗透, 成为当今世界无机化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