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蒋光慈《丽莎的哀怨》定稿于1929年4月14日,连载于《新流月报》创刊号、第二期和第三期.小说刊出后,立即遭到以“创造社”为主的一批革命文学家的严厉批判.甚至有人要以此对他进行组织处分.1930年“太阳社”的冯宪章在《拓荒者》第一卷第三期发表《〈丽莎的哀怨〉与〈冲出云围的月亮〉》一文,对诸多批评表示了不同意见.而“创造社”的华汉(即阳汉笙)紧接着便在《拓荒者》第一卷第四、五期合刊发表《读了冯宪章的批判以后》,对冯文进行驳斥与批判,说该文是“非马克恩主义的文艺批评与观点”.这以后,《丽莎的哀怨》就似乎被定了性,一直作为否定了的作品出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中.  相似文献   

2.
《丽莎的哀怨》是蒋光慈小说中艺术价值较高的一部作品,也是引起广泛争议的一部。在不同时期,对这部小说主人公丽莎的解读也是不同的。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分析丽莎这一形象,丽莎的悲剧便是丽莎性格与命运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蒋光慈是20世纪20年代末革命文学的代表作家,也是"左联"的重要作家。他开创了"革命+恋爱"小说的创作模式,引领了革命文学的时尚。他于30年代初的创作的都市小说《丽莎的哀怨》,以一个流落中国上海的白俄贵族妇女的口吻,书写了其在异国他乡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个体命运与革命必然性的冲突。因小说不符合革命文学的规范要求,蒋光慈本人受到了"左联"的批判并因此被开除出党。蒋光慈的这一经历展现了一名革命作家在革命集体中的矛盾与困惑。  相似文献   

4.
《背影》,多言“以情取胜”,但写作上,从素材、形象到结构、语言,作品却皆以平淡为基调;而其辩证艺术,时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人生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布瓦洛最重要的文艺理论专著<诗的艺术>被誉为"古典主义的美学法典".其中关于喜剧的论述较为全面、系统.而服从理性,服务王权可以说是布瓦洛喜剧观提出的出发点和归宿.本文将从题材、手法、人物、语言四大方面来具体阐释布瓦洛关于喜剧的观点和主张.  相似文献   

6.
《达·芬奇密码》一书在世界各地引起了普遍的凡响,继而在文学界被称作一种现象。通过小说本身的特点结合现代读者的心理特征对这一现象作一简要的解读,浅析这一小说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7.
阮籍对情感极为重视。他将《咏怀诗》作为他复杂感情的载体。阮籍但求抒发情怀,无论是指斥世人,还是高歌遁世,都是情郁结于中,喷薄而出。这使《咏怀诗》对五言诗的情感范围有所拓展。这一组诗中的情感不仅浓烈、执著、厚重,而且寄托“遥深”。与此相适应,《咏怀诗》的结构模式、语言风格、修辞手法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从而在阮籍手中完全改变了五言诗的民歌性质。  相似文献   

8.
《焦大轮子》是中国少数民族满族作家于德才先生的中篇小说集,这部集子中收录了作者三个不同阶段创作的作品。小说叙述独特、构思新颖,取材和语言充满地域特色。采用多元视角、个性的人物形象设置和质朴的语言范式三方面来分析其叙事策略,可看到由此生成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抽象的抒情》是沈从文1961年未完成的一篇文学论文。新世纪以来,学界对沈从文抽象的抒情文学理念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和阐释。本文从沈从文的现实处境以及中西方文化文学传统的碰撞中去对文本进行了再解读,认为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是在中国抒情传统和西方现代生命哲学、心理学的影响下,结合自身文学创作实践的探索和试验而逐渐形成的,并重估了沈从文抒情理论在后五四时代文论建构中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花娟 《科技信息》2012,(4):192-192
短篇小说《赶牲畜人的妻子》是澳大利亚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和诗人亨利.劳森的代表作。本文将从主题、人物刻画和语言风格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探究这部作品的杰出之处。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女性新诗写作景观发生了重大变化,女诗人在作品中反思女性文化身份,强调自我书写的权力,彰显女性性别意识,这一转变,表现出女诗人对女性自我的重新审视,同时也折射了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对服饰的感觉关注是现代作家中独树一帜的,生活中她的穿戴是人们议论的焦点,犯冲的色彩,别出心裁的搭配是她张扬个性、引人注目的心理语言,是她炫耀、自慰和补偿心理的外在显现。是她不同时期心态的具体表露;创作中,她往往借助服饰捕捉人物灵魂。理解张爱玲的服饰话语是走进张爱玲内心世界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福克纳在《圣殿》故事的创作中,对男性人物进行了阉割,让他们或软弱,或势利,或冷酷无情,对女性人物则或赋予坚强、忍耐、忠贞的美德,或给予她们男权社会中男人所特有的控制力量,这与故事中描写的男性形成了强烈对比。虽然他对女主角谭波儿的“恶”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但是从女性反抗男权社会,争取变客体为主体地位的角度出发,发现谭波儿的“恶”在很大程度上是她生活在父系符号系统中受到压制的结果。同时福克纳对谭波儿的描写也无不透漏着同情。  相似文献   

14.
文章简要描写了汉语和韩语对话结构和叙述结构中句子主语的省略现象,发现虽然汉语比英语更少使用主语,但却比韩语更多使用主语,尤其是在对话结构中。叙述结构中汉语相邻句中的动词谓语如果不具并列承接性或不具同类性,主语不能省略。相反韩语更多地省略句子主语,尤其是在对话结构中。文章由此推测,汉语和韩语分别属于"主体"和"客体"为中心的语言,准确地说,"主体中心"和"客体中心"之间存在一个连续性,汉语是偏向"主体中心"的语言。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在长篇小说《长恨歌》中塑造了程先生、康明逊、萨沙、老克腊、长脚几位男性小人物形象,他们与主人公王琦瑶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都市小人物,他们存在着共性,同时他们又个性鲜明,形象各异,分别代表了痴情型、胆小懦弱型、小混混型的小市民。塑造这些都市男性小人物体现了作者鲜明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6.
综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二语习得等不同角度对学习能力的理解,对可持续发展的外语学习能力内涵进行阐释。外语学习能力系统既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外语学习能力应由基本学习能力、拓展学习能力和调节学习能力三大要素构成,三大要素中又包含一系列子要素,其中语言学习的迁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持久动机是外语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魏晋时期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名士们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以名士的"魏晋风流"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然而,他们的内心却是极其痛苦的,由此,构成名士们内心所隐藏的深刻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通过对人的二元解析,发现了人的内在世界并将其划归上帝的领地.它要求"外在的人"要服从世俗社会秩序,"内在的人"则独立于世俗秩序,只受上帝支配.它申张人的内在精神生活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拒斥外在国家权力的干预,这是西方个人自由观念的原初形态.内在自由是完整的自由的一部分,也是其由以生成的基点.它虽然在中世纪受到教会的桎梏,但在宗教改革后其本来意义又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19.
刘墉的散文能够在当今时代受到广泛关注,被赞誉为中国的“心灵鸡汤”,源于他创作的与时俱进,是时代智慧的体现。其散文体裁多样、信息丰富,语言表达随性直白、乐于创新,所用题材新颖时尚、关注当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实践中,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仍障碍重重:短时间内主要靠行政命令的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力有限;长期的知识型教育模式使课程和师生都缺乏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条件;现有教育体制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工作的束缚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