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唐太宗君臣和四杰都提倡文学革新 ,但两者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 ,体现出初唐文学的发展和进步。本文从内容取向、艺术师法、文学创作本身探讨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些差异  相似文献   

2.
初唐的诗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辉煌的业绩。从唐代文学发展的整体流程看,初唐女性对文学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这些女性当中有一群特殊的创作者,那就是皇室女性。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往往把视角放在她们女性的性别特征上,去关注她们作品的母性、妻性、甚至是奴性,而很少去关注她们诗文中的男性化审美特征,以及这种审美特征形成的心理原因。本文试图从女性本身和与之相对的帝王男性身份,两个视角简单分析其崇男心态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3.
张说是初唐文学向盛唐文学转变的一个关键人物。他位居清要,工诗能文,对盛唐文学的到来做了文化上的准备,又以其创作开拓了盛唐诗歌发展的道路。张说现存诗歌有明显的发展脉络:他早期的诗歌多羁旅行役、留恋山水之诗,情感率真质朴,显示出兴盛的气象,描写细致生动,以巧思丽藻见胜。中期是张说诗歌创作的高峰,题材多样,内容充实,风格清健,引人注目,体现了由初向盛唐过渡的特点。张说后期的诗歌主要是奉和应制、留恋光景之作。张说的诗歌,不仅题材丰富,艺术卓越,而且各体亦工,以其一生的工业所充实的创作实践为盛唐诗人作出了表率,并昭示了盛唐文学的新风貌。他事实上成为盛唐文学的一位开路人。  相似文献   

4.
唐代妇女常服主要由:襦、裙、半袖和帔构成,在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各个时期显示出不同的特征。初唐妇女穿窄袖襦和长裙,显示出体态苗条。盛唐开始,妇女服饰显示出奢靡的风气,裙襦则向宽肥的趋势变化,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唐代结束。初唐,半袖作外衣穿,盛唐以后,半袖穿在襦内。披帛在唐代应该称为帔或巾帔。帔的披挂方式有10多种。盛唐以后的帔也显示出比初唐更为宽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在漫长的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常常有这样一种引人注目的特异现象:有些作家虽然留下不多的作品,但由于他们的作品思想深刻、艺术上也闪耀着鲜明的光泽,因而获得人们的喜爱,在文学史上占有他们一席之地位。在唐代文学中就有不少,初唐的张若虚是这样,盛唐的王之涣是这样,晚唐的于濆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6.
初唐之际,陈子昂"文章道弊五百年"的诗文革新论、"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文学风格论、"兴寄都绝,每以咏叹"的文学本质论、"当有知音,以传示之"的文学创作论的文学观及其诗文实践,承继汉魏风骨,开启盛唐气象,为盛唐诗文奠定了基调,唱响了"盛唐之音"的序曲。  相似文献   

7.
南北朝边塞乐府对初唐边塞乐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初唐边塞乐府同时更具有艺术独创性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它从“气骨”、“兴象”方面改变了诗歌的基本质素,在诗歌的王国中融进了体现时代审美心理与社会审美观念的纯属诗人自己的主体形象,开创了盛唐气象。  相似文献   

8.
“列锦”辞格在初唐的发展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锦"作为一种修辞格,早在汉代便已出现。随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它的结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初唐时代,列锦辞格在结构形式上的变化很多,许多新的结构形式都产生了,对后来词、曲中列锦辞格模式的确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晚唐时代是一个政局混乱的时期,但随着文学的发展,晚唐的“列锦”辞格仍有发展,与初唐、盛唐、中唐相比,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表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由《全唐诗》中的晚唐诗歌予以全面考察,列锦辞格在晚唐的运用已是相当普遍,对晚唐诗歌在意境营构、韵律美的创造等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不过,晚唐诗歌中的列锦辞格运用虽然普遍,但也有一些类似列锦而实非列锦的辞例,这是需要予以厘清的。  相似文献   

10.
所谓人本文学,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来看,人本文学顾名思义当然是指以人为本的文学。文学乃是人学,天地间无论哪一个民族的文学,无不以人为本。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所谓人本文学应是指在人本主义思潮影响下创作的文学。人本主义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由西方传人我国,对我国新文学的建立和我国文学实现从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的转化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小说史的三个重要时期:神话时期、唐传奇时期、明清时期来论述中国古典小说的悲剧精神及其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日文学的影响是双向的,近代以前主要是中国影响日本,近代以来主要是日本影响中国。日本的神话传说就有中国的成分,汉文学成为日本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游仙窟》是对日本文学产生深刻影响的唐代传奇,自居易是深受日本文坛欢迎的唐代诗人,日本江户小说的繁荣是中国明清小说影响的结果。历史上著名的遣唐使既学习中国文学和文化,也带来了日本的文学和文化。明代有了日本和歌的翻译,明清时期中国出现日本题材的文学创作。明治维新以后,中国文学在文学观念和理论、文学思潮和运动、文学形式和表现技巧受到日本文学全方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粤西诗载》中的唐代诗歌,记录了唐人对广西情感印象的演进轨迹:初唐的厌恶、盛唐的既欣赏又感伤、中唐的适应、晚唐的留恋。这个变化表明了从初唐到晚唐,唐人对广西的好感是与时俱进的。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广西在唐代得到了很好的开发,社会经济文化逐步发展,并在晚唐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尤其显现在桂、邕、容三管的重镇区域。  相似文献   

14.
从六朝、唐代、宋明3个历史阶段的文学创作概况探讨记体文文体观念的演进,表明不同的社会阶段,文人对记体文的观念存在明显的差别:六朝时期,虽有记体文作品存世,却没有创作的自觉;唐代出现了记体文创作的自觉,但尚未建立相应的文体理论;有宋以降,人们在继续写作记体文的同时,还表现出理论认识的自觉。  相似文献   

15.
唐代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唐代民族关系是中国民族史上荣耀的时期,但相比其他时段,唐代民族文学却并没有一种主体性的地位,相关研究也处于极不相称的状态。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文学观念的僵化和滞后,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则在于文学史料的匮乏。就前者而言,解决的一个途径是回到历史语境之中,持一种“了解之同情”来对待唐代的民族文学现象,向着内部开掘;就后者而言,充分运用新史料,开拓民族文学的外围空间,是一种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唐诗是唐朝社会生活的文学记录,从唐诗有关乐器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窥见唐代主要乐器的使用、演奏、演变等情况,为我们研究唐音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藉由这些提及乐器的唐诗,我们可以对乐器的人文世界与艺术在不同的时空中有进一步的了解,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阐明中华文学经四千年的演变潮流,形成中国文脉。上古文存、春秋笔墨、两汉散赋、魏晋骈咏、唐宋诗词、元曲杂剧、明清小说,历代文人佳作汇集,构成了中国文学历史上,繁星满天,璀璨夺目。  相似文献   

18.
唐宋以来,泉州地域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特别在明代以来更凸显出它的地位,在当代戏曲文学和诗歌方面更是令世人瞩目。泉州地域文学特点鲜明,与其他区域的文学有明显的区别。了解泉州地域文学,有助于闽台文学的交流和合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唐代诗人学士的体育爱好,揭示其影响和启迪。方法以唐代诗人学士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结果唐代诗人学士不仅擅长吟诗作赋、舞文弄墨,许多人还有体育爱好,甚至体育技艺突出,特别是其体育聚会在中国古代社会颇具特色。结论唐代诗人学士参与体育活动,投笔从戎,报效国家,游历四方,胸怀天下,是唐代开拓进取时代精神的反映,也是当代知识分子学习的楷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