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6 毫秒
1.
极低温超导     
Pobel  F  钱树高 《世界科学》1989,11(9):4-8
低温物理和材料科学最近的进展使得温度极其靠近绝对零度的实验成为可能。如果把所有金属元素冷却到充分低的温度,它们是否不是磁有序的就是超导的呢?本文报告的实验就是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为此,贵金属金、银、铜和铂金属铑、钯、铂已在微开尔文温度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颗粒增强材料热应力分析的空间周期函数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茂盛 《科学通报》1994,39(13):1241-1241
陶瓷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复相陶瓷等材料自制备温度冷却下来时,不可避免地要产生热应力.这种热应力对材料的力学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陶瓷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和复相陶瓷中热应力问题的研究已引起这一领域科学工作者的普遍重视.迄今有关的研究工作主要是以增强相(颗粒等)嵌入到空心基质模型为基础的,这种模型对于从整体上认识复合材料的热应力分布和增强体间相互作用等显得有些不足.本文建立了一个弹性模量和热膨  相似文献   

3.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美国斯坦福大学朱棣文教授、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克洛德·科昂一搭努吉教授和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威廉·菲利普斯博士,奖励他们在激光冷却和捕获气体原子研究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上海光机所从1979年就开始激光冷却和捕获气体原子的研究,我本人也与这三位获奖人有较多的联系,以下我想就结合自己对这一工作的认识简单地介绍一下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奖工作。激光冷却气体原子是近十多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的研究领域。激光冷却的概念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肖洛、汉斯等人于1975年提出的,其物…  相似文献   

4.
沁水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的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任战利  肖晖  刘丽  张盛  秦勇  韦重韬 《科学通报》2005,50(Z1):87-87
根据沁水盆地锆石裂变径迹、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结合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及其它古地温温标等分析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沁水盆地在古生代-中生代中期,沁水盆地地温梯度较低.中生代晚期地温梯度高,在盆地中部可达5.56℃/100 m,在盆地南北两端地温梯度可达8.00℃/100 m以上,表明沁水盆地存在异常地温场,发生过一期强烈的构造热事件.构造热事件发生在110~140 Ma之间,主峰值在120~140Ma之间.构造热事件发生受岩石圈深部热活动性增强及岩浆侵入的控制.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热演化程度主要受中生代晚期异常地温场控制.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记录了26.2~11.5 Ma前的一次快速抬升冷却事件,盆地抬升冷却具有南、北部抬升冷却早,中部抬升冷却晚的特点.石炭-二叠纪地层在50 Ma以前处于完全退火带,古地温大于125℃,50 Ma以来尤其是渐新世—中新世以来才大规模快速抬升冷却,石炭-二叠纪地层抬升退出了退火带(70~125℃),处于低温环境.中生代晚期构造热事件控制了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的生烃高峰期,生烃高峰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新生代渐新世—中新世以来发生大规模抬升冷却,地层温度降低,石炭-二叠系煤层生烃过程停止.  相似文献   

5.
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和西班牙科学研究最高委员会的科学家们最近研制出一种有益于环境的制冷技术。这种技术通过使用太阳能制冷,减少了温室效应,并且不会伤害臭氧层。研究人员使用与现有制冷技术不同的太阳能冷却新技术,通过改善冷却机制,能在外部温度达到33℃~43℃的时候产生7℃~18℃的冷水。  相似文献   

6.
《大自然探索》2012,(8):30-30
科学家曾经以为,地壳因地幔中的半熔融岩石搅动,至今仍在移动,但月球在很久以前就已冷却,不可能有任何的这类构造活动。例如,月面已知最约为10亿年,它们是随着月球内部冷却、收缩,月面起皱而产生的月面高地上的小型悬崖。但是,科学家在2012年2月宣布,与以往的认识不同,月球的外层——月壳直到最近都很活跃。  相似文献   

7.
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学的罗伯特·斯通教授及其同事研究发现,到达北极的森林大火烟雾可以减少阳光的照射量,从而能使地球的地表冷却下来。2004年,当美国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西部大范围爆发森林大火,并将巨大烟雾传送到北极时,斯通小组对这些烟雾的浓度及其遮挡阳光能量的数量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相关性。该小组发现烟雾颗粒能很好地吸收地面上空的能量,并对地面起到冷却作用。  相似文献   

8.
金属熔体微滴凝固过冷度的DSC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官万兵  高玉来  翟启杰  徐匡迪 《科学通报》2005,50(11):1142-1144
采用DSC实验方法研究了冷却速率对金属熔体微滴凝固过冷度的影响, 并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 得到了冷却速率对过冷度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的具体规律. 结果表明, 过冷度随着冷却速率增大而提高, 且过冷度随冷却速率增大而变化的趋势逐渐减小. 当冷却速率无限增大时, 过冷度随冷却速率增大而提高的趋势趋近于零, 由此可知过冷度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大而提高存在上限极值.  相似文献   

9.
我们都知道,水一般在0℃以下才会结冰,在室温下只有采取特殊的冷却手段才会让水结冰,然而,科学家一直没有放弃在室温下造冰的实验。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基本思路,综述环境协调材料及产品的概念,由来及研究内容,指出环境意识材料学是实现可发展的重要科学技术力量。建议将环境材料的开发研究列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优先资助和发展领域。  相似文献   

11.
马哲树  姚寿广  明晓 《自然杂志》2004,26(2):122-123
一、引言 随着电子器件的高频高速化以及集成电路的小型化和集成度的不断提高,单位体积电子器件的耗散发热量迅速增大,使得为保证其安全性和工作可靠性的热控制技术不光要具有优良的传热能力而且还必须能适应越来越苛刻的工作环境.近年来,对新型冷却剂特性、接触热阻的理论研究和新型冷却方式的基础性研究[1,2],促进了一批新颖、有效的热控制技术在电子设备散热冷却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浸渍冷却、冷板冷却、相变冷却、温差致冷和热管冷却等[3-5].  相似文献   

12.
《科学之友》2004,(12):13
空气压缩机的冷却用水,经常因沾染了机器上的油而被排放掉,既浪费了资源,也造成污染。合肥市退休老人陈继忠发明的空气压缩机排污装置,可将油和水直接分离,使两者可循环回收再利用。  相似文献   

13.
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在给飞机加装燃料前将燃料冷却,可能有助于减少因油箱内燃料蒸汽过多积聚而导致的飞行事故。研究人员认为,1996年7月TWA500航班在长岛发生爆炸,导致230位乘客死亡的原因可能就是由于飞机的其中一个油箱冒烟造成电子点火设操作而引起的。最近,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科恩研究出了一种冷却燃料的方法。他说,这种方法就是将燃料的蒸发降到最低限度。这样,即使由于静电或油箱附近的电路系统发生故障而引起火花,油箱也不会因燃料而发生爆炸。从地下储油罐加入飞机油箱的燃料,其温度在15-33摄氏度。但是,TWA800航班事故…  相似文献   

14.
段晓青 《科学通报》1987,32(20):1562-1562
一、引言 大多数热致性液晶高分子表现有双向液晶性。除了双向性液晶外,也能看到有关单向性液晶态的报道。双向性液晶在升温和冷却的过程中都能形成同种液晶态。单向性液晶态只是在冷却的过程中形成,而在升温过程观察不到。值得注意的是,单向性液晶态的形成依靠的是体系在冷却过程中发生的相变过冷现象,即一个可以结晶的单向性液晶高分子,其冷却过程中液晶态的形成依赖于熔体结晶时的过冷现象,此时T_c(冷却时熔体结晶温度)小于T_m(加热  相似文献   

15.
据英国科学家最近报告,天空实际上正在下降。因为根据雷达测量显示,自1958年以来,上层大气层已经缩小了许多,这一状况刚好应验了温室气体能使环球变温的理论预测。大气物理学家利用安装在福克兰群岛上的雷达沿南极沿岸监测距大气层上层85公里处的热大气层,结果发现,在热大气层中的原子非常稀少,因此天空被浑然形成为没有缝隙的空间。根据计算机气候模型实验显示,由于二氧化碳及其它污染物将热量截获在地球的下层大气层中,中层和上层大气层中则相反地被冷却下来。这些简单的模型预测,热大气层将会冷却50℃,是由于大气层中双倍的二…  相似文献   

16.
你问我答     
问:人到底能够忍耐自然界多高的温度? 答:30℃是最舒服不过的,这样的温度人体会感到凉热适中。36℃身体开始报警,这个时候,人体会通过蒸发汗水。散发热量进行“自我冷却”。  相似文献   

17.
1997年度诺贝尔物理奖授予了在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研究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3位科学家,这件事对我国科技界震动很大。有几位与我同行的专家教授几次在学术会议上说“王育竹提出的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的物理思想与现在使用的机制是一致的。”有位教授激动的说:“王育竹距诺贝尔奖只差一步!……” 当然,事实并非如此,但不少人都关心过这件事,因此,我想谈谈诺贝尔奖的问题。首先,需要说明我不认为我能得诺贝尔奖,也不认为自己有这么高的造诣。但作为我在中国现实环境中所经历过的一段重要过程,应该总结一下经验,供年轻人参考或许还…  相似文献   

18.
一夜的冷却之后,空气中的水汽部分冷凝在植物上。形成露珠儿。每天清晨.我们在草丛中都能看到亮晶晶的露珠儿。此时,停歇在草丛和其他植物上的一些虫子也覆盖上了不少露珠,呈现出一种异样的美丽。  相似文献   

19.
方德声 《科学》2004,56(6):22-22
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4年9月14日报道,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帅志刚研究员与比利时蒙斯-艾诺大学的布雷达斯(J.-L.Bredas)教授、贝利涅(D.Beljonne)博士合作,在高分子发光显示材料效率的理论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著名刊物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004.14:684和Physical Review Letters,2004,93:066803。  相似文献   

20.
<正>早期宇宙的黑暗深处与《塞尔达传说:王国之泪》有什么共同点?答案远超你的想象。当我们所知的宇宙从炽热的大爆炸中诞生时,它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高能粒子、反粒子和辐射量子:这就是宇宙的原始汤。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膨胀又冷却,最终冷却到足以产生稳定的中性原子,这时,时间已过去了几十万年。尽管在这段宇宙历史的前1亿年至前1.5亿年内很可能形成了最早的恒星和星系,但在长达5.5亿年内,宇宙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黑暗、对光不透明的,这是因为早些时候形成的中性原子极其擅长阻挡光的光学波长。只有通过渐进、缓慢的宇宙再电离过程,宇宙才变得对光透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