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固定在硅胶表面细胞膜的酶活性及其色谱特性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1  
提出一种新的细胞膜制剂———硅胶载体细胞膜 (carriercellmembrane,CCM) ,即以硅胶为载体 ,用吸附法将活性细胞膜固定在其表面 .用电子显微镜和表面能谱技术 ,对硅胶CCM的表面特性进行了分析 .以K+,Na+ 三磷酸腺苷 (K+,Na+ ATP)酶作为活性指标 ,比较了硅胶CCM与悬液细胞膜和沉淀状细胞膜的酶活性随温度、时间的变化规律和稳定性 .结果表明 ,硅胶CCM与其他两种赋存状态的细胞膜一样 ,具有可比较的酶活性特征 .建立了以硅胶CCM为固定相的色谱系统 ,并用于研究钙拮抗剂与兔红细胞膜和心肌细胞膜特异性相互作用 ,以及二氢吡啶类异构体药物与兔小脑细胞膜立体相互作用 .表明用硅胶CCM色谱法所得色谱参数可以反映药物与膜受体相互作用的特异性和立体选择性 .  相似文献   

3.
4.
在激光光钳装置上, 利用会聚的740 nm激光束捕获住凝集素包被的1 μm小球, 靠近细胞质膜, 待形成稳定结合后, 通过微动样品台来牵拉细胞膜, 牵拉过程中形成细丝, 即“膜丝”. 膜丝上的张力用光钳装置上的力测定单元测得. 用该法测量了白细胞的膜表面张力, 外力作用下的膜变形呈多种形态. 在接触面积较小的情况下形成的膜丝较细, 直径小于1 μm, 张力大小为7.4 pN. 在接触面积较大的情况下会形成大尺寸的膜突出, 张力大小约为14.0 pN, 推测后者与膜骨架的变形有关.  相似文献   

5.
6.
在对超分辨率理论作有关修正改进基础上, 通过扩展傅立叶子运动维度, 增加亮度梯度以及应用极大值自适应加权滤波器等手段, 发展出新的以动态序列图像对细胞膜的微小搏动进行测定的新方法. 较之原有方法, 在超分辨能力, 测量精度方面得到提高. 通过对人体红细胞, 植物黄曲霉细胞的检测分析, 得出了一些新发现.  相似文献   

7.
张文军  林仲翔  胡颖 《科学通报》2000,45(7):756-760
细胞粘合分子cadherin介导细胞粘合,信号转导和细胞骨架组装。这类跨膜的分子如何适应多种功能而调变其与膜内面粘着斑和细胞骨架分子间的连接的问题可以从微珠实验中得到线索。包被有封闭活性的抗N-cadherin单抗的微珠与表达N-cadherin的人胚肺接触后,诱导细胞膜上N-cadherin分布聚集在微珠周围。  相似文献   

8.
胰岛β-细胞膜色谱模型建立及其生物亲合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杨广德  贺浪冲  边晓丽  赵良 《科学通报》2005,50(16):1709-1713
建立胰岛β-细胞膜色谱模型, 以硅胶为载体, 将兔胰腺b-细胞膜固定在其表面制备成胰岛β-细胞膜固定相. 用lowry法测定膜蛋白含量, 用电子显微镜和表面能谱分析技术, 对固定相表面特性进行分析, 并测定其K+, Na+-ATP酶活性. 胰岛β-细胞膜色谱柱(10 mm × 2 mm, I.D.)在(37 ± 0.5)℃条件下, 以25 mmo1·L-1硫酸铵缓冲液(pH 7.4)为流动相, 流速为0.2 mL·min-1, 在不同检测波长分析了4种磺酰脲类降血糖药物格列喹酮、格列本脲、格列吡嗪和格列奇特的保留特性, 用药物容量因子的对数值(logk′)表示其亲合作用强度. 并与药物对小鼠正常血糖的活性强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9.
曾晖  周原  李根容  李声时 《自然杂志》2003,25(6):362-364
20 0 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两位在细胞膜通道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细胞膜内的通道 .其中一半由彼特·阿格雷分享 ,因为他发现了且描述了第一个水通道蛋白质 ;另一半由罗德里克·麦金农分享 ,由于他发现并了阐述了离子通道功能的结构及机制的基础 .本文对细胞膜内的通道以及两位科学在该研究领域中所做的开创性贡献做了简要介绍 .  相似文献   

10.
稀土离子促进人红细胞膜磷脂酰肌醇水解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会雪  胡健  刘湘陶  李荣昌  王夔 《科学通报》2000,45(20):2178-2181
采用^3H-肌醇放射标记法及HPLC技术,测定稀土作用前后人红细胞膜磷脂酰肌醇水解产物IP3和DAG,以及膜上磷脂酰肌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La^3+,Ce^3+,Y^3+,Tb^3+都有促进磷脂酰肌醇水解的作用,La^3+和Ce^3+作用较强,Y^3+和Tb^3+都有促进磷脂酰肌醇水解的作用,La^3+和Ce^3+作用较强,Y^3+和Tb^3+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1.
膜片钳法研究镧离子跨心肌细胞膜的行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杜会枝  杨频  薛绍武 《科学通报》2002,47(7):530-534
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模式研究了镧离子跨大鼠心肌细胞膜的情况。0.01-5mmol/L的镧离子不能通过L-型钙通道产生内向电流,只有在钙离子载体ionomycin(1μmol/L)的运载下才能经由L-型钙通道进入胞内;当形成外向钠离子浓度梯度时,镧离子可以Na-La交换的形式进入细胞,且交换电流基本随胞外镧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与同浓度的Na-Ca交换电流相比较,前后仅为后者的14%-38%。这一膜片钳实验证明:镧离子一般不经L-型钙通道进入心肌细胞,而能以Na-La交换的形式痕量跨入心肌细胞内。  相似文献   

12.
pH值对红细胞膜力学特性和胞内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姚成灿  黄耀熊  李校坤  阮萍 《科学通报》2003,48(10):1050-1053
利用快速显微动态图像分析技术和快速显微多道分光光度技术, 在无损、在位、实时的情况下, 同时从细胞内分子、细胞膜以及细胞形态3个水平上, 研究单个活态人红细胞的大小形态、膜弯曲弹性模量和血红蛋白的吸收光谱等在不同pH值下的自主变化情况, 表明了红细胞膜的力学特性和胞内血红蛋白分子结构与浓度随pH值发生自主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3.
程驿 《科学通报》1999,44(14):1520-1523
为探索稀土经消化吸收的可能以及进入血液后对红细胞膜结构和通透性的影响,用原子力显微镜和Fourier红外去卷积技术对20mgCeCl3/kg体重剂量连续灌胃70d的Wistar大鼠红细胞膜精细胞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虽大鼠红细胞保持其完整性,但其表面的颗粒状膜蛋白的二级结构有改变,发生聚集、交联,脂区扩展,形成“畴”结构,此结构可能与红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4.
15.
加拿大学者梅尔扎克和英国学者沃尔提出的痛觉闸门控制学说(GCT)已有二十年了,学说的提出对疼痛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GCT虽曾不断遭到非议和新事实的挑战,但是这一学说的提出者仍坚持不懈,正视事实,去伪存真,使理论不断完善,这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6.
范高峰 《科学通报》1995,40(18):1695-1695
儿茶酚胺类物质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等通过与细胞膜上特异的肾上腺素能受体的结合,调节机体的一系列生理反应.肾上腺素受体可分为α和β两型,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Adrenergic receptor,β-AR)与配基结合后,通过定位于细胞膜内侧的激活型G-蛋白(Stimulatory GTP-binding Protein,Gs)的偶联,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AC),促进细胞内第二信使cAMP的形成,从而调节细胞的多种功能如物质代谢、离子交换、突触传递、基因转录、蛋白质生物合成和细胞的分裂、分化等.迄今,β-AR的纯化已在火鸡和蛙红细胞、仓鼠肺等组织中获得成功.本文用亲和层析法从北京鸭红细胞中纯化到β-AR  相似文献   

17.
地球上很少有完全不见生命的地方。不管生存环境多么极端,几乎总会有生物进化得能适应它。就算寒冰撕裂细胞膜,高热毁掉细胞机制,极端温度对于生命来说也从未构成过障碍。一些动物哪怕被完全冻结也能活下来讲述复生经历,另一些动物即便几十年没水也照样活得下来……各种奇特生命形式的存在打破了我们对于地球生命极限的认识。下面,就让我们来见识一下地球上有哪些最极端的生命形式。  相似文献   

18.
"人死如灯灭"。在亲眼观察了几位危重病人离开人世间那一瞬间的情景后,使我对这句话有了更直接更深一层的认识和理解。活生生的一个人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就去了。而在这之前,似乎头脑还在清醒着,有的还在非常清晰地用语言表达着自己的遗愿。这种突然间就死掉的现象,同"咔嚓"一声把灯关掉多么相似。过去对这种死亡的瞬间,作过这样那样的解释和推测。有的说是灵魂离开了人体;有的从医学角度解释说,是心脏停止了跳动或肺停止了呼吸;有的说人死  相似文献   

19.
耳感应开关     
这款设备看起来就像一个正常的耳机,但它装有一套红外线传感器,可以测量因面部表情不同而带来的耳内微小位移,因此具有开关功能。  相似文献   

20.
生命过程是一个源于生终于死的过程。在生这一方面.成就已彰彰在目。从两个细胞结合开始,生命已可以控制,虽然离随心所欲距离尚远,但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胚胎冷冻、胎儿手术等在十几年前还是匪夷所思的事,现在已司空见惯了。然而,在生命的另一头,困难却大得多,科学家们甚至连衰老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导致自然死亡的,仍一无所知。近年来的研究产生一种观点,普遍为人们所接受;人的生命最长可达120岁。一些科学家预测,假如有足够的科研经费,至下个世纪把人的寿命延长到160岁是有可能的。当然,这种延长应该是有质量的延长,植物人的生命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因为延长生命不是为失去活力的生命增加岁月,而是为了延长岁月增添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