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语文阅读教学加强德育和美育,宜取“因文析道,循道释文”之法。实行此法取得加强德育和美育之效的关键在于:顺着文路在“释文”的同时“析道”,做到着意“析道”与着力“释文”并举;此外,要注意避免“因文”的片面性和“循道”的随意性。  相似文献   

2.
荀子的人性论不能很好地说明礼义法度的来源问题。荀子在《解蔽》篇中系统阐述了“心”与“道”的关系,他认为,心达到一种特殊的状态---“虚壹而静”之后就可以对道有发现和把握的能力。虽然“心”与“道”关系确立的前提是“心”的“大清明”状态,但是,这不代表人人都可以见道,只有圣人对道才有所理解。但是,这至少可以在理论上为礼仪法度的来源提供说明。同时,荀子承认“心”对于道有学习和接受能力。由此开始,圣人施教,后天之“伪”就建立起来了。  相似文献   

3.
道家哲学以“道”为核心范畴和最高范畴。哲学乃美学之母。道家哲学主要是以“道”为本体的思维观、宇宙观、人生观对中国美学产生影响的。把握了“道”与中国美学的关系,也就说明了道家哲学与中国美学的关系。“道”决定了中国人对艺术的本体认识;“道”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思维定热;“道”的思维促进了中国古代艺术辩证法的发展;“道”奠定了中国艺术风格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4.
老子以“道”为核心构建了其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因此,如何理解“道”的涵义就成为解读老子思想的首要前提,作者从“道”与“学”的对比中对“道”的涵义进行了简要疏理,从而初步探讨了老子对于知识和德性的安排,并进而指出老子“立道”的根本目的在于关照人的精神生命。  相似文献   

5.
“宇宙大爆炸假说”与《老子》中“道”的本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字宙大爆炸假说”与《老子》中的“道”论相似,“道”的本义似应是“宇宙体积为零”状态;《老子》论“道”的思维方法与现代宇宙论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6.
“士志于道”是儒家据以评判士之是非善恶的最高价值标准。“志道”之学,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自觉地追求儒家的道德境界,并以此作为立身处世的终极价值依据。而传统的“三不朽”理论又以“立德”为上善之选,这就为知识分子从“立德”走向“不朽”提供了内在依据。陶渊明的“立名垂世”思想,是指他在“志道”的践履过程中所形成的指向“不朽”追求的价值意图,即通过“三不朽”的操作体系以实现垂名后世的价值理想。所不同的是,陶渊明用“志道”之学为自己的“立名垂世”思想做了策略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老子》第四章“道冲”之“冲”,本作“冲”,用本字,当释为爆炸。“道冲”,即道爆炸,《老子》的“道冲”论和现代量子宇宙学的大爆炸理论相似或一致。  相似文献   

8.
《庄子》“道”“德”观童坚强(92中③)《庄子》“道”的思想是道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庄子》道的思想时,发现其中“德”也自成一个体系,与道形成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首先,庄子提出德思想的原因。《庄子》道是“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的...  相似文献   

9.
“道一”是杨简春秋学的用语,是指历史的必然趋势只有正道一途。与之相对的概念就是“道二”,是指圣人笔下春秋人物的是非两途。杨简认为“道二”体现了圣人的褒贬之意,而复归于“道一”是圣人作《春秋》的根本目的。复归“道一”的方法则是反求本心,这是杨简最为看重的简易之道。但是在具体的经学解释中,杨简的原心之论又有前后抵牾、顾此失彼的情况,说明将史事简化的方法自有内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境内东西南北各文化版块中,民间舞蹈中的“三道弯”舞姿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贯穿其中。所谓“三道弯”是指在舞蹈动作中头、胸、腰与臀、胯、腿以逆反方向呈“S”型的形态。圈内有一句行话叫做“北方的秧歌,南方的灯”,在广为人知的秧歌、花灯等各种舞蹈形式中,“三道弯”舞姿不绝于耳;再如敦煌乐舞、傣族舞蹈等也都不断地呈现出“三道弯”的舞姿造型。本文将分两部分讨论“三道弯”的舞姿现象,第一部分:具体介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三道弯”的特征;第二部分:将对“三道弯”现象进行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1.
维护封建社会的道统是韩愈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韩愈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阐述了韩愈关于“道”的内涵及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道”与唐代政治、经济活动的关系和韩愈作为封建卫道士的实践.指出,韩愈“学以为道,文以载道”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无论对于历史和现实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君子是孔子在《论语》中树立的理想的人格典型。孔子对“君子”这个概念的含义做了重大的修正。他认为,君子是求“道”,学以致其道的人。由于仁道很难直接把握,但礼乐、忠恕之道与仁道有极大的关联,因此,君子是通过克己复礼,掌握礼乐和忠恕之道来达到“道”的人。最后,求道有得——“德”——就成为了真正的君子,所以君子最主要就是指有德之人。这样的得道君子是符合道、与道为一、以身体道的人。在孔子看来,这才是获得了人之为人之本质的真正的人,真正的存在。所以,“君子”在孔子这里已经被赋予了存在论、本体论的意义。孔子的“君子”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3.
“道”与“德”是《老子》中重点论述的中心。关于“道”与“德”的思想是中国古代道德伦理形成的认识化渊源。  相似文献   

14.
欧阳修的为人为政、为学为文,充满改革创新精神,具体表现在人格标新、政治鼎新、学术更新和文学革新等方面。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改革创新的同时,辟“怪”而守“中”,切实地改变了世风士气,改变了政坛、学坛、文坛风气。其思想渊源,除“变通说”、“人情说”之外,还在于他对“道”赋予“平易性”、“务实性”的解释,在于其立身治学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15.
《庄子》“道”“气”关系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庄子》文本中,“气”与“道”都是“哲学第一概念”。“气”与“道”两大范畴之间不存在属种概念之分,彼此之间是平等的,根本不存在谁统摄谁、谁说明谁的关系。换言之,在《庄子》文本中,存在着两种宇宙生成论:一是气论;二是道论。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形式上的系统”在《庄子》文本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造成《庄子》文本内在结构性与逻辑性矛盾的根本原因,可能与《庄子》一书的成书过程有着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文论史上,人们对文学价值的认识,曾经历了“雕虫”到“雕龙”的转变。 春秋时代的《诗》、《乐》,代表了当时最高的文学艺术成就,但先秦的一般认识以为,“《诗》以道志”,“《乐》以道和”,(《庄子·天下篇》)可见当时的文学还未从政治与教化中脱离出来,人们对文学自然还缺乏独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2013年7月17日,茅台集团“道和·柔和酱香”重磅上市.当天,名为“柔和新标准·酱香新境界”的“道和·柔和酱香”专家品鉴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召开,国内白酒行业多位泰斗级专家共同出席品鉴这款新型柔和酱香白酒. 适应健康追求 据了解,此款“道和·柔和酱香”是贵州酒厂茅台集团技术开发公司与道和酒业有限公司战略携手的重大成果,共分4款酒品,分别是道和国韵、道和至樽、道和盛世、道和盛宴.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做“道始于情”。那么,如何引领学生动真情?聆听王崧舟老师教《一夜的工作》,便能从中找到“煽情”的“点”与“线”。  相似文献   

19.
陈白沙的“自然之乐”深受周敦颐“孔颜乐处”思想的影响,它们都立足于社会人伦关系之中,并包含了与自然为一体的思想,体现了儒家乐文化形而上的心灵境界学说的本质特征。同时,陈白沙的“自然之乐”也深受道家乐文化“天乐”的影响,包含了“物我两忘、死生齐一”的思想。陈白沙的“自然之乐”是儒、道乐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其“主静”的修养方法对人们的心灵境界的提升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道字表示本体论之道,早于《老子》已有文字所载,老子只是援引,而非提出,老子无须给本体论之道“取字”或“取名”,“取字”说明显有误。《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到“可以为天地母”的“物”是“道生一”的“一”,而非“道生一”的“道”,“取字”说和“记载”说皆误。“字之日道”当注译为:字,生也;之,代词;道,本体论之道,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今译:产生它的叫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