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寻找女人是阎连科小说中男性的一种存在目的,农民和士兵的双重身份使这些男人和在一种悬浮在异化的生存状态,承受着面对女人和面对自身的双生价值失落,在这样的一种价值消解的外衣下,作家对男性价值作了重新的追寻和定位。  相似文献   

2.
在其生命大书《无名书》中,无名氏立足于中国文化传统,融合西方和印度文化的精华,构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化;以这样的文化建构,来阐释人类的“天命”,解决生命的终极追问。这种对超历史的生命永恒价值的追寻,使得无名氏作品的浪漫精神和20年代的崇尚激情的浪漫精神产生了质的区别,我称之为“神圣浪漫主义”。这样的神圣浪漫主义精神特质使得《无名书》超出了一般文学作品的价值,具有了广博而深远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3.
阎连科的早期小说现实主义色彩十分浓厚,作家对笔下人物、世界往往近距离逼视。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其小说风格似乎有所变化。《耙耧天歌》即是这样一部标志性的作品。本文对《耙》进行个案研究,重点揭示其主题意向和寓言叙事的关联与统一。  相似文献   

4.
寻找女人是阎连科小说中男性的一种存在目的.农民和士兵的双重身份使这些男人处在一种悬浮而异化的生存状态,承受着面对女人和面对自身的双重价值失落.在这样的一种价值消解的外衣下,作家对男性价值作了重新的追寻和定位.  相似文献   

5.
阎连科善于在苦难生存境域中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他的乡村小说在对于人的生存处境、生存状态的热切关注和审美表现中,不仅揭示了沉重苦难与边缘生存中生命存在的苦痛与叹息,还表现了人们超越苦难与自我救赎的执著精神和坚韧顽强的抗争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在其生命大书《无名书》中,无名氏立足于中国文化传统,融合西方和印度文化的精华,构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化;以这样的文化建构,来阐释人类的"天命",解决生命的终极追问。这种对超历史的生命永恒价值的追寻,使得无名氏作品的浪漫精神和20年代的崇尚激情的浪漫精神产生了质的区别,我称之为"神圣浪漫主义"。这样的神圣浪漫主义精神特质使得《无名书》超出了一般文学作品的价值,具有了广博而深远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在促进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同时,可能对民族文学多元文化属性的固守及其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宗教文学自身所具有的抵抗性特质就具有了重要的文化价值。宗教文学在对民族精神与人类存在意义及其远景的终极思考中蕴含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根性,它在民族文学保持民族文化品格、增强自身文化免疫力以及民族文学的主体性建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代宗教文学的文学史意义由此具有了重新评估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鲁迅开创了现代文学表现农民的重要题材,其笔下的农民愚昧,无一不是中国国民劣根性的代表。通过对国民性的批判透露出他睿智的理性精神和深沉的忧患意识。鲁迅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双重情感态度,深刻揭示了底层人们在强权统治面前意识深处的奴性特征。阎连科从发掘人性的角度,着力表现人性异化的悲剧。小说的荒诞色彩寓于传统乡俗民情中,体现了乡土小说在当前社会环境中的艺术新走向。这种人性的异化与乡村权力体制和官本位文化都有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9.
诗人阿库乌雾的思想脉络一直在由关注本民族文化精神到关注世界文化精神的不断攀升中发展,即将出版的旅美诗集《密西西比河的倾诉》,更是接续了这样的精神:诗人观察了古印第安人的生命史,并以图腾、神话等切入点,在一个少数民族对另一少数民族的凝视中实现了跨文明的诗歌叙述,体现了他对不同民族共同的历史异化命运的关注以及贯注始终的文化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0.
鲁迅开创了现代文学表现农民的重要题材,其笔下的农民愚昧,无一不是中国国民劣根性的代表.通过对国民性的批判透露出他睿智的理性精神和深沉的忧患意识.鲁迅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双重情感态度,深刻揭示了底层人们在强权统治面前意识深处的奴性特征.阎连科从发掘人性的角度,着力表现人性异化的悲剧.小说的荒诞色彩寓于传统乡俗民情中,体现了乡土小说在当前社会环境中的艺术新走向.这种人性的异化与乡村权力体制和官本位文化都有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1.
站在体育文化的发展视角,对体育文化的内涵、功效、趋势、传媒、精神多方位地剖析。提出了体育文化的发展必须体现人的本质要求,在体现创造性的同时,要遵循人类的基本要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顺从社会走向;这样,创造的体育文化才有发展,才能达到民族复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作为阎连科的一部重要作品,《日光流年》具有一种标本的价值。从本质上说,阎连科知识分子与农民身份的二重性决定了其乡村小说的基本情感色调是多色杂糅的,它又影响到这些小说的叙事方式和审美特征,如神话模式、苦难意识、“方言”的关注以及狂欢话语等,这些特征都在《日光流年》中有所体现,它们共同构建了阎连科小说的叙事美学。  相似文献   

13.
《坚硬如水》延续了阎连科创作中对充满了泥土气息的民间世界的关注。这一弱势的民间世界如水一样柔弱,却有着如水一样消融一切的刚性力量,或绵绵不绝流淌,或点点滴滴渗透,吟唱在整个小说激情洋溢的红色歌声之间。  相似文献   

14.
阎连科的乡村小说是他内心紧张的产物,是心灵世界自我搏丰与自我平衡的产物.前期,阎连科在启蒙与自我发现之间不断寻找平衡;后期,阎连科在艺术与现实之间寻找着自我的合理位置,这些内心世界丰富的活动内容都参与了他作品美学形态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阎连科的小说语言常常迫使读者停下来暂作思考,形成了其鲜明的语言特色之一:阻拒性。这一特色来自于他小说文本中大量使用的偏离手法。他常用的偏离包括词汇偏离、语法偏离、语义偏离、方言偏离和历史时代的偏离,突破规则的语言搭配、反常新奇的语言组合却合乎了情感和想象逻辑,奇趣横生,带给读者陌生感和奇异感,成功实现了陌生化的效果,从而使阎连科得以用简约的语言传达丰富的意味,达到以少胜多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6.
在阎连科的乡土小说创作中,他对乡土权力的描述,由早期"瑶沟系列"中对权力的崇拜、权力的极度欲望的写实到后期"耙耧系列"中对权力恐惧和厌恶的狂欢化书写,这是阎连科对乡村权力书写过程中的一个独特贡献。本文从其叙事手法的转换、创作观念的改变和书写范围的扩展等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7.
论阎连科"耙耧小说"中的河洛女性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阎连科在对河洛故土耙耧山乡的守望与书写中,塑造了“贤妻”“良母”式的女性形象,既寄寓着作家的女性崇拜心理,又有着鲜明的河洛理学文化意蕴.耙耧女性退守于婚姻家庭,在爱的舞台上独自悲壮地表演,传达出的是浓厚的传统伦理色彩.  相似文献   

18.
《风雅颂》是阎连科为数不多的描写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是知识分子形象和其所代言的精英文化的一曲无奈的挽歌,也是当下文化现状的绝妙讽刺诗。作品主人公因不能随"风"入"俗"而失去现实生存的空间,超拔儒"雅"的精神和其所称"颂"的理想便无可附着,不得不在狭隘的梦想"诗城"中非理性地自由着、堕落着。小说的表层故事不无概念化之嫌,其实是作家文化迷惘的象征化叙述。小说中"风""雅""颂"符号化的反复,无对话的倾诉式叙述,无呼应的、被指为"疯"的行为模式等构成诸多象征性形式,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阎连科有着很深的"疾病情结"。长期的疾病体验和强烈的济世愿望使他成为了乡村平民的痛感器,在他的小说创作中,疾病和残疾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甚至成为结构作品的核心。以疾病作为关注人类生存的切入点,阎连科揭示出河洛地区广大乡民在疾病困扰下的伦理传承和变异。这些疾病叙事作品浸润着他对底层弱势群体强烈关注的情感,体现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伦理情怀。  相似文献   

20.
安佳 《科技资讯》2014,(26):220-220
石油高校以为祖国培养石油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不但要求过硬的专业技术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构建大庆精神为核心的体育文化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校园体育文化需要大庆精神为指引,给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大庆精神通过体育的方式进行传播和传承更为鲜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