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盘县银杏远近闻名,很有特色.不仅因其经济价值,更重要的还在于其学术意义.从植物地理学角度看,它至今保存着一个密集而完整的地理种群.该种群有时集中成片,组成特殊“银杏森林一人居群落“,有时则以树群、树丛或单株形式存在.各类大小个体齐全、种群结构为一异龄“竖棱型“:成年木多;幼木、青年木和频死木少.雌雄性比为100:2.自然型个体占总数的87%,园艺型个体仅占13%.种质资源多样性丰富.珍藏着自古以来银杏生长发育及群落更新与演进的各种信息.通过反复调查研究表明,盘县银杏地理种群保存着一个以中部地区,5镇一线为核心的分布中心,中心密集,越远越稀.其基本结构为链珠状分布单元.若干链球状单元沿山脉中、底部伸展,然后扩大为全县的网络结构.每一链珠单元独立存在,表现出自核心而远地,由群落到树群、树丛及单株的逐步缩小乃至消失.全县白果最高年产量为75T,已有较长期的应用传统.因此可以推断,该地理种群很可能是原产地基础上,受当地原始农业经济活动的长期影响而保存下来的.直至今日,其生长发育和群落更新的支配力量主要还是大自然.若干具有野生性强的个体仍然是种群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向淮  涂成龙  向应海 《贵州科学》2003,21(1):159-174
盘县银杏远近闻名,很有特色。不仅因其经济价值,更重要的还在于其学术意义。从植物地理学角度看,它至今保存着一个密集而完整的地理种群。该种群有时集中成片,组成特殊“银杏森林-人居群落”,有时则以树群、树丛或单株形式存在。各类大小个体齐全、种群结构为--异龄“竖棱型”:成年木多;幼木、青年木和频死木少。雌雄性比为100:2。自然型个体占总数的87%,园艺型个体仅占13%。种质资源多样性丰富。珍藏着自古以来银杏生长发育及群落更新与演进的各种信息。通过反复调查研究表明,盘县银杏地理种群保存着一个以中部地区,5镇一线为核心的分布中心,中心密集,越远越稀。其基本结构为链珠状分布单元。若干链球状单元沿山脉中、底部伸展,然后扩大为全县的网络结构。每一链珠单元独立存在,表现出自核心而远地,由群落到树群、树丛及单株的逐步缩小乃至消失。全县白果最高年产量为75T,已有较长期的应用传统。因此可以推断,该地理种群很可能是原产地基础上,受当地原始农业经济活动的长期影响而保存下来的。直至今日,其生长发育和群落更新的支配力量主要还是大自然。若干具有野生性强的个体仍然是种群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调查表明:凤冈是我省野银杏又一集中分布县.在全县范围内,从森林群落到银杏崁合体、到树群、树丛、孤立木等完整系列均普遍存在.通过种群分析和群落外貌与结构的典型性研究证明,"响水岩银杏森林群落"为一典型地带性顶级群落,西洋溪"银杏.针阔叶混交林"中银杏崁合体的出现,表明其在次生演替过程中的非凡竟争能力.文章建议尽快成立"贵州省凤冈县银杏森林活化石自然保护区",并进一步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4.
调查研究证明:贵州省务川县至今存在着较丰富的野银杏种质资源."丰乐镇张家山典型野银杏森林群落"的发现,为中国野银杏存在的事实提供了可靠的样地物证;黄洋坪廖家村"以雄树群为主体的野银杏残存群落",首次揭示了"野银杏群落学性比配搭及水平分布"的特殊性;在全县范围内,以十二盘为代表的野银杏残存群落、残存树群、残存树丛、残存孤立木及孤立木桩篼迹地等演替系列的普遍存在,表明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存在过大面积古银杏森林群落.该森林群落至今处于"逆向演替"过程之中."逆向演替"的基本规律是从大(面积)到小、从小到弱到无,直到消亡.同地球天然植被"逆向演替"规律完全一致.至今存在的古银杏残存群落、残存树群、树丛、特大孤主木及孤立木桩篼迹地,大部是古森林银杏群落"逆向演替"不同阶段的残余部分.具有明显的群落形态学演变特征和识别价值.有力证明贵州省务川县是中国野银杏的故乡和现代保留地.  相似文献   

5.
经过较长期的调查研究表明:以贵阳市为核心的广袤黔中高原是贵州野银杏的又一集中分布区. 在北起遵义山塘,南到惠水摆金,西抵六枝、平坝,东达麻江、凯里等,除务川、盘县外的28个县市中,至今保留着野银杏种群126处.其中含野银杏森林群落2处;野银杏森林残存群落10处,野银杏残存树群28处,野银杏残存树丛8处. 胸径150~550cm的孤立木76株(处).以及特大野银杏树桩迹地2处.有头有尾,形成典型性野生群"逆向演替系列".其中含胸径400~550cm的特大野银杏8株.8株特大野银杏的性比式仍为3(♂):5(♀).表明野生群高配额雄株现象从古到今一致未变. 黔中高原为贵州少数民族聚集地,不仅无人工栽植的历史、更无人工营造混交林的先例和技能,进而从反面凸显其野生性质. 黔中高原的自然环境,可视为中国银杏西南分布区的栖息原始地环境.  相似文献   

6.
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基本查清了贵州野银杏的数量、大小、树龄及分布区规律,详实记录其群落学,森林更新及种群生态学等突出特征,全面揭示了5 000~6 000年以来一直繁衍于贵州的这个古老种群及原始性征。第一次指出野银杏是"贵州北亚热带落叶与常绿阔业混交林"的建群种、优势种或伴生种。向北的自然分布区域很广,向南止于"南亚热带常绿阔业林",稀出现于"中亚热带常碌与落业阔业混交林"中。发现"银杏克隆森林群落"一处,被认定其为银杏系统发生学"最古老反祖类型";"多代同株"为次古老反祖类型;近代以来大量存在的"实生树单株"为演化成功的"现代类型"。首次揭示了野银杏原生群的雌雄性比式为"1♂:/♀",并发现其具有可自动调剂性比失衡时的多种植物学特殊功能。根据"古植物学研究成果"与中生代白垩纪末贵州最后一次海退成陆的实际相结合,文章得出"贵州是中国野银杏最主要的栖息地之一"的重要论断。极端滞后的区域经济社会及古老敦朴的民族民风,则使这一珍稀孑遗物种得到了最有效的保护并延袭至今。:  相似文献   

7.
向应海  向准 《贵州科学》1999,17(3):221-230
贵阳市高坡乡杉坪村古森林残存群落,系黔中高原又一处岩溶山地“落叶与常绿阔叶林混交”的残存部分。以其具有大量代表树种和残存的古树而命名。银杏是该残存群落的优势成分。保存着大量不同物侯型年龄级的个体,有金字塔型的种群结构和较强的群落更新力。因此,被认定为野生性银杏种群。在扩大考察的基础上作者推断:以高坡乡为中心的古代,可能存在着一个面积较大的古银杏分布群体。  相似文献   

8.
贵阳市高坡乡杉坪村古森林残存群落,系黔中高原又一处岩溶山地“落叶与常绿阔叶林混交”的残存部分。以其具有大量代表树种和残存的古树而命名。银杏是该残存群落的优势成分。保存着大量不同物候型年龄级的个体,有金字塔型的种群结构和较强的群落更新力。因此,被认定为野生性银杏种群。在扩大考察的基础上作者推断:以高坡乡为中心的古代,可能存在着一个面积较大的古银杏分布群体。  相似文献   

9.
向准  向应海 《贵州科学》2001,19(1):48-58
同已有的调查相反,本文涉及的调查区域较大,含1线3点15个自然村和3个县的地域。着重研究银杏的区域地理分布特点。但其调查研究的方法和内容是相同的。包括快速踏查、目测、实测、记录、绘图及摄影等。对一些“多代同株”的银杏大树、则快中有慢、粗中有细。经6次进出终于掌握了较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取得三大系列数据:“320国道贵阳昌明至景阳段及其邻近地区银杏调查总表”、“320国道调研地区的银杏种群物候型成分表”及“320国道研究区村落及银杏分布示意图”等。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地区内至今还存在着一个树龄极大已处于濒死木阶段的古银杏群体。该群体至少出现于2000-3000年以前的西州(原始农业初期)至三国时代,远远早于已知的银杏始种于宋的历史。因此,该古银杏群体应该是野生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其他小于该古树群的大量个体,应大部为该古银杏群的查接后裔。凭借自然繁殖的能力和人民群众的习俗爱护,野生或半野生地生长,发育和延袭至今。根据已发表和即将发表的资料得知:320国道贵州昌明至景阳地区的古银杏群,应属贵州野根分布中心南缘古银杏群的一个残存部分。该残存部分以近村落、链珠状分布式集中分布于山谷盆地边缘,或呈斑点状或独株分布。其诸多特征表明,它同园艺学人工栽培银杏无缘。此外,本文还报导了“瓮城新寨性变枝银杏”和“瓮城老察古银杏雄树群”等资料。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贵州省古森林残存群落”系列调查之二.着重对务川县鹿坪村白果园及务川县丰乐镇大院子川王庙两处古森林残存群落中的银杏种群进行了定量研究,相应介绍了森林群落的结构、成分、数量及立木的物侯型级.根据现有资料证明:两处森林仍具有常绿阔叶林的典型的群落特征.白果园森林群落应属“针阔叶混交的古森林残存群落”;川王庙森林群落则属于“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的古森林残存群落”.在上述群落中,银杏种群同森林中其它种群一道沿着天然森林群落的自然规律进行生长、发育和更新,具有同其它野生植物种群一致的生长发育特性,应是古森林残存群落中处于自然状态万的野生性银杏种群.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南川金佛山银杏天然资源考察报告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金佛山以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丰富而著称,是若干珍稀Gie遗植物的原产地。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地貌类型复杂,是第四纪冰川袭击下的生物避难所,引起国内外科学家的关注。1997年南川金佛山划规重庆直辖市管辖。据1998年报导:“在金佛山北坡和西麓原原始森林中,发现了世界唯一幸存的大片罕见银杏野生植株。这一发现填补了银杏未发现原产地的空白”。报导引起笔者的极大重视,于次年进行了首次实地考察。2000年8月和11月又进行了第二第三次考察。在占充分资料的基础上,笔者运用植物群落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慎重地群落学和种群生态学审查,得到下列结论:以金佛山顶峰为核心的金佛山北部、东北、东部、东南和西南部,至今存在着一个孤形的银杏天然资源分布区,共有银杏天然资源约1800株(-2000株)。其中94%以上个体处于青年木和成熟木阶段;成年木个体约占6%;濒死木1株;是一个物候型年龄级比较齐全的种群。与此同时,对三泉镇大河乡毛坡村古银杏作了详细地形态发育学观察。证实其为一“四代同株”古银杏个体,处于濒死木阶段。发现德隆镇杨家沟银杏天然森林群落一处。经植物群落学的调查统计表明,该群落应为古银杏天然森林群落的直接反裔。是一个自在之物,至今仍处于天然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发育,更新和演化过程之中。家沟银杏天然群落的发现,再次证明在我国南方的若干偏僻山区仍有存在。对进一步探讨我国银杏野生群的分布、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浙江西天目山天然林及银杏种群考察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完成国内多处同类型研究的基础上 ,笔者对西天目山双清溪沟谷天然林及其银杏进行了专题考察 ,所获第一手资料包括 :双清溪森林古道样带式路线考察立木分布平面图 ;天目山双清溪天然林中银杏及伴生树种调查总表 ;双清溪天然林中银杏种群调查明细表 ;“5代同堂银杏”的树木形态学调查研究 ;禅源寺古森林群落的成分、结构及性质考察等。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认为 ,双清溪天然林原应属於典型“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群落 ,现已进入“针阔叶、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演替阶段。该演替系人为干扰下的一种“偏途演替”。银杏种群参与了演替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因此 ,它们应该是野生的。“5代同堂银杏”建议正名为“无性系多代同株银杏”比较恰当。禅源寺古森林群落是双清溪沟谷天然林的延伸和残余部分 ,可简称为“禅源寺古森林残存群落”。  相似文献   

13.
李德 《应用科技》1998,(2):24-24
栽种银杏,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很大。用银杏嫁接苗建园栽培,3年即可挂果,单株产果可达5-20kg,叶子3-10kg。随着树冠的增大,产量将逐年增加,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宜大力发展。银杏性喜凉爽湿润,忌涝灾、大风。幼苗喜半阴半阳的环境,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也可良好生长。农家房前屋后均可栽培,以上层深厚肥沃的土地为优。银杏的品种可分为长子、佛手、梅核、马铃、园子等5个类型。国家银杏鉴评委已鉴评选出优良品种三回个。主要有大金坠、大圆铃、大佛手、洞庭是、家佛手、卵果佛手、长柄佛手、园底佛手、七星果、大海核、大马铃等。银…  相似文献   

14.
浙江西天目山天然林及银杏种群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完成国内多处同类型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对西天目山双清溪沟谷天然林及其银杏进行了专题考察,所获第一手资料包括:双清溪森林古道样带式路线考察立木分布平面图;天目山双清溪天然林中银杏及伴生树种调查总表;双清溪天然林中银杏种群调查明细表;“5代同堂银杏”的树木形态学调查研究;禅源寺古森林群落的成分、结构及性质考察等。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认为,双清溪天然林原应属於典型“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群落,现已进入“针阔叶、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演替阶段。该演替系人为干扰下的一种“偏途演替”。银杏种群参与了演替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因此,它们应该是野生的。“5代同堂银杏”建议正名为“无性系多代同株银杏”比较恰当。禅源寺古森林群落是双清溪沟谷天然林的延伸和残余部分,可简称为“禅源寺古森林残存群落”。  相似文献   

15.
不同银杏复合经营模式土壤酶活性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银杏复合经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选择江苏泰兴3种传统的银杏复合经营模式,即银 杏+桑树(G+M),银杏+小麦+黄豆(G+W+S)和银杏+油菜+黄豆(G+R+S),以纯种桑树(M)和油菜+黄豆 (R+S)为对照,连续种植3 a后,对这5种经营模式下土壤部分酶活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并采用改进层 次分析法,对土壤酶活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经营模式土壤中及同一模式不同深度土壤 中的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脲酶、脱氢酶、磷酸酶和蛋白酶等的活性均存在着显著差 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5种经营模式土壤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逐渐增加,而蔗糖酶、 脲酶、脱氢酶、磷酸酶和蛋白酶等的活性则逐渐下降。各种银杏复合经营和纯种桑树模式土壤中酶 活性除过氧化氢酶外,其他酶活性均比纯种农作物(R+S)模式的高。5种经营模式土壤酶活性综合评 价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G+M(0.870)、G+W+S(0.820)、G+R+S(0.500)、M(0.281)、R+S(0.127)。因此 ,银杏复合经营可明显改善土酶活性,增加土壤的肥力。  相似文献   

16.
银杏疫病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银杏苗圃中发生苗枯的植株进行病原分离及回接试验,发现引起银杏苗枯的病原为Phytophthorasp.称这种苗枯为银杏疫病。该病危害银杏幼嫩苗木的地上部分,未见危害根部和多年生成林树。叶片受害似开水烫伤状,茎干受害则变黑,黑色病斑环绕茎干一周后,病茎以上部分叶片青枯萎垂。病原菌在PSA培养基上,菌落白色绒毛状,28℃下7d可长出大量孢子囊,易产生厚壁孢子,病菌生长适宜温度为24℃~32℃。人工接种可致受伤银杏叶片及幼嫩茎干严重发病,但无伤茎叶发病较轻或不受害。在田间,该病5月初开始发生,3d~5d病情达到高峰,苗圃的发病率为10%~20%,有明显的发病中心,5月底病情稳定,以后病害不再发生。用含药培养基及含药纸碟法测定,甲霜灵及甲霜灵锰锌对病原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病原种鉴定正在进行。  相似文献   

17.
以生长在沈阳市区内的银杏为试材,使用开顶箱模拟法对倍增CO2质量浓度(700μmol.mol-1)和正常空气CO2质量浓度(≈350μmol.mol-1)条件下,银杏生长参数、叶面积指数、不同天气中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了高质量浓度CO2对单株银杏光合固碳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CO2质量浓度增高可以显著提高银杏枝条的生长量和银杏的叶面积指数。经高质量浓度CO2处理后,银杏不同天气下光合速率日变化趋势与对照一致,即晴天为双峰曲线,多云天气为单峰曲线,但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对照(P<0.001)。由于净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升高,高质量浓度CO2也显著提高了单株银杏的固碳释氧能力(P<0.01),晴天比对照提高了119.5%,阴天提高了175.4%。  相似文献   

18.
土壤水分含量对银杏生长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温室盆栽试验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了1 年生银杏(Ginkgo biloba L.)实生苗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生长和生物量分配。试验共设16 个处理,即4 个银杏半同胞家系(44 号、11 号、55 号、32号)、4种水分水平(土壤含水量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80%,60%,40%和20%),处理时间为100 d。研究结果表明:(1)银杏4家系相对高生长、相对地径生长、生物量增量、单株叶面积、单株根系体积等均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减少而减少;(2)55号和44号家系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减少,根冠比逐渐增大,而32 号和11 号家系在前3种水分条件下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减少,根冠比逐渐增大,但在W4 水分条件下,根冠比均减少;(3)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减少,银杏4家系根、茎和叶生物量增量均减少,但不同的家系减少程度不同,4 个银杏家系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根、茎和叶生物量增量均表现为根的最多,茎的次之,叶的最少;(4)不同家系银杏生物量增量分配到根系的比例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减少而增大,而分配到茎和叶中的比例则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减少而减少。  相似文献   

19.
为调查珍贵树种黄枝油杉Keteleeria calcarea在广西的生境状况和种群结构特征,保护并可持续利用该物种,本研究采用样地调查法对黄枝油杉群落进行调查,分析其生境状况、土壤营养成分、伴生植物组成、种群结构特征等。调查结果显示,黄枝油杉在广西主要分布于喀斯特石山地区,从山顶至山底均有分布,亦可见于石山底部与土山相连的土石交错区,常见于阳坡或半阳坡,分布区土壤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或黄土,呈酸性、中性或弱碱性,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高,有效磷含量较低。黄枝油杉群落植被状况良好,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层间植物丰富,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存在较大差异;黄枝油杉为乔木层的优势种,一般呈集群分布,偶见少数几株或单株分布于路边或房前屋后;少数种群因设有保护小区而种群状态较好,但是仍有部分种群人为干扰较为严重。不同种群个体的高度结构、冠幅结构和径级结构存在一定差异,恭城三江和富川麦岭种群以中老龄个体较多,融安泗顶种群以中龄个体居多,而临桂二塘种群以中小个体占优势,4个种群均存在幼苗缺乏、种群更新能力弱的情况,呈衰退趋势。生境的破坏、资源的过度采伐、结实植株数量少以及林下幼苗更新困难是黄枝油杉濒危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加强对黄枝油杉资源和生境的保护,同时加强相关科研工作及黄枝油杉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海南濒危植物蕉木的年龄结构和数量动态特征,探讨两种干扰程度下蕉木种群生存现状和动态变化趋势,揭示蕉木种群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蕉木种群濒临灭绝的原因,为维护和恢复蕉木种群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典型群落样方法对海南蕉木分布的9个典型样地进行群落学调查,详细记录各样地的海拔、坡度、坡向、林分郁闭度、植被群落等生境指标。同时,调查每个样地内和其他非典型群落分布点蕉木个体的树高、胸径等指标;在对蕉木典型群落组成和结构调查的基础上,将所有蕉木种群个体所在群落分为受人为干扰较强和较弱两种生境进行比较和分析;将蕉木胸径大小划分为7个径级,并以胸径代替龄级来反映种群结构;将龄级与胸径大小级对应,绘制蕉木种群的径级结构图;使用种群动态量化方法编制种群的静态生命表,分析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等重要参数;运用时间序列模型模拟并推测蕉木种群的数量动态和发展趋势。【结果】①典型蕉木群落中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均较高;②两种干扰生境中的蕉木种群年龄结构有所差异,但幼龄和中龄植株总数量均占有一定优势,种群具有一定的恢复潜力;③两种干扰生境的蕉木幼苗数量均较少,Ⅱ龄级呈现衰退趋势,种群自我更新能力较差,对外界的干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④种群生存呈Deevey-Ⅱ型存活曲线,曲线呈对角型,各龄级阶段具基本相同的死亡率;⑤人为干扰程度强的生境中蕉木种群存活能力比人为干扰程度弱的生境中低。【结论】人为活动导致的适宜生境地减少和种子自然萌发率低是蕉木种群濒危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加强对蕉木种群及栖息地的保护,保护蕉木现有的成年个体;而对于蕉木植株分布较密集区域,在果实成熟季节应定期采收蕉木种子并加以一定的人工抚育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的更新;可通过适当修剪老龄的蕉木个体促进其萌芽,提高开花结实率;对于干扰程度较强生境的蕉木种群应加强植物的保护宣教工作,降低人为干扰;而在干扰程度较弱生境,也应加强对中小径级蕉木个体的人工抚育,促进蕉木种群的自然更新和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