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系统观察岩心的基础上并结合测井、地震等资料对济阳坳陷侏罗系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及其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侏罗纪济阳坳陷为一受北西向断层控制而相互分割的山间盆地,早、中侏罗世以冲积平原和滨浅湖沉积为主,晚侏罗世以冲积平原沉积为主。对应于早-中侏罗世早期—早-中侏罗世中期—早-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期—晚侏罗世晚期,北西向断层的活动依次表现为较强—弱—消失—极微弱—较强5个不同的阶段。相应的沉积表现为:在北西向断层的东北侧,扇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逐渐演化为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在北西向断层的南西侧,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不断向盆地中进积;滨浅湖发育范围逐渐变小,沉积中心逐渐向北西向断层的南西侧迁移。  相似文献   

2.
济阳坳陷白垩系沉积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阳坳陷白垩系沉积特征的研究程度较低,使得这一层位的油气资源勘探存在较大风险。在系统观察岩心的基础上,结合测井、地震等资料,对济阳坳陷白垩系沉积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并探讨了沉积的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白垩系主要发育的沉积相类型有:杂乱堆积的冲积扇相;纵向上呈粒度向上变细的河流相;中等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的三角洲相;杂色砂泥岩呈薄互层沉积的滨浅湖亚相。北西向断层的活动对沉积起到主要的控制作用,在其控制下,白垩纪济阳坳陷为一相互分割的山间盆地,湖瓮范围时大时小,湖水深度不断变化,总体湖水较浅,主要发育滨浅湖亚相。  相似文献   

3.
济阳坳陷白垩系沉积特征的研究程度较低,使得这一层位的油气资源勘探存在较大风险.在系统观察岩心的基础上,结合测井、地震等资料,对济阳坳陷白垩系沉积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并探讨了沉积的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白垩系主要发育的沉积相类型有杂乱堆积的冲积扇相;纵向上呈粒度向上变细的河流相;中等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的三角洲相;杂色砂泥岩呈薄互层沉积的滨浅湖亚相.北西向断层的活动对沉积起到主要的控制作用,在其控制下,白垩纪济阳坳陷为一相互分割的山间盆地,湖盆范围时大时小,湖水深度不断变化,总体湖水较浅,主要发育滨浅湖亚相.  相似文献   

4.
济阳坳陷上第三系馆陶组为冲积扇—河流沉积.坳陷周围隆起区及内部凸起区的山前带发育冲积扇沉积.而坳陷内为大片河流沉积.馆陶早期为辫状河沉积;中晚期为曲流河沉积.济阳坳陷内发育有三大水系,各水系流经沾化东部后继续向东流入渤海,故推断现渤海海域地区有较厚的馆陶组,河道砂体、三角州砂体和湖泊砂体均应发育.此地区是今后油气勘探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5.
济阳坳陷东北部中生代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及盆地演化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济阳坳陷东北部中、新生界可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构造层。下、中侏罗统坊寺组属下构造层;上侏罗统至白垩系为中构造导,又可细分为三个构造亚层;新生界下第三系为上构造层。中生代的盆地演化划分为早、中侏罗世大型坳陷和褶陷成盆期和晚侏罗世至白垩纪断陷成盆期两个阶段,晚侏罗世晚期至早白垩世为强烈断陷期中生代的构造样式以宽缓的褶曲和张性正断为主,其中下构造层以北东向大型褶曲和北西向较正直的正断层为主;中构造层以宽  相似文献   

6.
济阳坳陷埕东-飞雁滩油田新近系馆上段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岩心、古生物和地球化学等资料 ,对济阳坳陷埕东 -飞雁滩油田新近系馆上段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研究 .在总结各层序界面及体系域界面的识别特征的基础上 ,将馆上段划分为 1个层序 ,3个体系域 ,1 0个准层序组 ,2 3个准层序 ,并以体系域为单元 ,分析了馆上段的沉积演化过程 ,认为低位域为河流相和三角洲相 ,湖侵域为滨浅湖相 ,高位域则为滨浅湖 -三角洲泛滥平原相 .探讨层序地层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指出湖侵域砂体展布广 ,储集性能好 ,储层和盖层匹配好 ,而且油藏圈闭面积大 ,油水界面统一 ,为最理想的勘探开发目标  相似文献   

7.
青东凹陷北西向断层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东凹陷是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侧的新生代盆地,其东界为郯庐断裂。该凹陷古近纪期间为断陷盆地,新近纪至第四纪期间为坳陷盆地。其中发育了近东西向、北西向与北北东向断裂体系。前者为新生的正断层,后两者为复活的基底断层。古近纪期间青东凹陷处于南北向拉张的区域应力状态,北西向基底断层复活中处于斜向拉伸,从而呈现为左行平移正断层。这类基底断层在古近纪早阶段(孔店至沙四下期)活动强,控制了凹陷内北西向展布的沉积格局。古近纪晚阶段(沙四上期以后的古近纪)近东西向新生正断层活动占主导地位,主要形成了近东西向展布的沉积格局。北西向基底断层复活中出现了直接活动、新生雁列断层、直接活动并扩展成东西向正断层3类活动方向。北西西向基底断层多呈现为直接活动,而北西向大型基底断层表现为新生雁列断层,反映了基底断层方位对其复活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选取黄岛地区北西向断裂为研究对象,通过区域野外地质踏勘系统研究了区内北西向断裂特征,并对典型断裂建立了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相似性原理,首次在研究区运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对晚侏罗世-早始新世北西向断裂的发育演化进行反演恢复,取得了与实际地质情况较高的吻合度,为其形成机制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实际变形支持。构造物理模拟结果显示,黄岛地区北西向断裂的发育演化经历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早白垩世中晚期-晚白垩世和古新世-早始新世3个阶段,构造应力场强度经历了较强—强—弱的演化过程。其中,早白垩世中晚期-晚白垩世是研究区大规模北东-南西向伸展的时期,北西向断裂多形成于此阶段。形成机制上,黄岛地区北西向断裂与晚侏罗世以来中国东部构造应力场的发展演化存在密切的成生关系,其动力来源主要受控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及郯庐断裂带、沧东-兰聊断裂带的走滑活动等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济阳坳陷中生界碎屑岩储层特征及其控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X-衍射分析等手段,对济阳坳陷中生界碎屑岩储层特征及其控制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济阳坳陷中生界主要发育了冲积扇、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等储集砂体,碎屑岩储层主要经历了压实压溶、胶结、交代及溶解等成岩作用,该区储集空间主要为溶解孔隙及裂缝,储集性能主要受沉积作用、构造作用和成岩作用控制。沉积作用是最重要的控制因素,其中三角洲砂体物性最好,河流砂体次之,冲积扇、扇三角洲及滨浅湖砂体物性较差;构造作用对储集物性的改造主要表现为断层活动和不整合,断层活动使储层形成大量裂缝,不整合面之下约100 m内储层物性明显提高;溶解作用受沉积和构造作用的控制,其对储层的改造程度与沉积相带及距不整合面的距离密切相关。综合考虑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可将济阳坳陷中生界碎屑岩储层划分为4种类型,其中,Ⅰ类储层为高孔中渗型,Ⅱ1和Ⅱ2亚类储层为中孔低渗型,Ⅱ3亚类储层为低孔低渗型,Ⅲ和Ⅳ类储层为特低孔特低渗型。  相似文献   

10.
济阳坳陷东北部中生代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及盆地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阳坳陷东北部中、新生界可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构造层,下、中侏罗统坊子组属下构造层;上侏罗系至白垩系为中构造层,又可细分为三卜构造亚层;新生界下第三系为上构造层.中生代的盆地演化划分为早、中侏罗世大型坳陷和褶陷成盆期和晚侏罗世至白垩纪断陷成盆期两个阶段,晚侏罗世晚期至早白垩世为强烈断陷期.中生代的构造样式以宽缓的褶曲和张性正断层为主,其中下构造层以北东向大型褶曲和北西向较平直的正断层为主;中构造层以宽缓的北西向褶曲和北东向铲形正断层为主,燕山Ⅱ幕、Ⅳ幕和Ⅴ幕在本区有重要影响.中生代的火山活动始于晚侏罗世,于早白垩世晚期停止活动,喷发物呈钙碱性,有两个喷发旋回,每一旋回由爆发开始,喷溢结末,早期偏中性,晚期偏基性,中生代盆地与构造的形成主要受郯庐断裂带活动方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