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随着富营养化的发展,有害藻类水华的爆发也日渐频繁,研究其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对预测藻类水华的发生,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其带来的危害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意义。本文从不同角度总结了水华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藻类水华的爆发。  相似文献   

2.
刘文革 《科技资讯》2011,(33):205-205
本论文通过实验,研究了两级高效藻类塘与水生植物塘联用工艺的最佳运行参数及净化效果、两级藻类塘中藻类生物量和种属变化,以及两级高效藻类塘中NH4+-N和PO43--P转化途径。  相似文献   

3.
三十年来,针对稀土对藻类的生长影响已经得到了较多研究.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防治水体富营养化而开展的稀土元素对藻类的生长影响研究;另一方面是以养殖经济藻类为目的而开展的研究工作.文章从这两个角度出发,综述稀土对藻类生长的影响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今后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贵州水体常见污染指示藻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贵州常见藻类中对水体污染有一定指示作用的藻类,以及这些藻类在有机污染,酸性废水污染,重金属污染及各类污染水域中各种不同污染带的指示种类及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小球藻降解苯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利用藻类处理含酚废水,分离培养小球藻作为藻类种源,配置不同浓度苯酚水为受试水样,进行藻类对苯酚的降解实验研究,得出藻类对苯酚吸附降解的适宜浓度是200mg/l以下.所以可以利用藻类处理低浓度含酚水。  相似文献   

6.
稻田常见丝状藻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稻田丝状藻类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经试验观察表明:当稻田丝状藻类大量生长时,与水稻争肥而引起水稻减产;若将丝状藻类掩埋在稻田里,水稻的减产比将这些藻类捞出丢掉要少些.水稻收获后播种小麦,掩埋有藻类的比将藻类捞出丢掉的产量有显著增加.综合稻麦两季的产量,发现掩埋藻类的比未埋藻类的稻田的总产量更高.  相似文献   

7.
报导了1.辽宁千山藻类中,硅藻是优势种,计有108种及变种.其中,中心纲2个属5个种及变种,羽纹纲22属103种及变种.2.千山有典型寒冷山区冷水性藻类种类.3.通过对三种生态类型中的硅藻进行比较,附着藻类中,硅藻是优势种.4.小环境因素明显影响藻类的分布.  相似文献   

8.
南湾水库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其浮游藻类的演替特征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取样调查、研究了2008年2月-2009年1月间南湾水库浮游藻类的演替,发现:空间上,浮游藻类总数在同一时间的水库不同区域样点之间呈现数量级上的差距,大部分样点仲春一秋末期间藻类总数在10^3个/L数量级以上;时间上,藻类总数在4月中旬-10月中旬期间较高,春季高于秋季,冬季最少。中、晚秋、冬、春季以绿藻、硅藻为主,夏季一早秋以蓝藻、绿藻为主。南湾水库浮游藻类演替在自然背景基础上,叠加了人为因素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国早期的一篇淡水藻类分类学论文及其作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编辑出版的《博物学会杂志》第一卷到第四卷(共4期)上刊载的毕祖高撰写的“武昌长湖之藻类”一是迄今所知由中国科学家研究中国标本所正式发表的淡水藻类分类学的第一篇论。此篇论的发表,标志着中国淡水藻类的采集、调查研究和发表此时,他是国立武昌市师附属中学的博物学教员。  相似文献   

10.
几种浮游单细胞藻类磷代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用32PO43-同位素稀释法研究了单种一次培养的几种浮游单细胞藻类的磷代谢.小球藻(Chlorellasp.)和一种绿藻对PO43-的最大吸收速率(Vmax)与细胞磷含量成负相关,半饱和速率常数(Ks)与藻类的种类相关.光照与黑暗对中华盒形藻(BiddulphiasinensisGrevile)和金藻(Dicrateriasp)PO43-的吸收和再生代谢无明显影响,其昼夜变化是藻类细胞新陈代谢的反映;处于细胞周期G1期与S期的藻类有较高的磷吸收和再生代谢速率,而G2期与M期的磷代谢速率较低.藻类磷代谢的动力学及其昼夜变化是围绕着对营养盐磷最大程度地利用和维持藻类持续生长的机制展开的.  相似文献   

11.
藻类病毒研究40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了藻类病毒研究40年来的重要发现。前期研究着重于病毒的分离和生物学特性,20世纪80年代后一度研究陷于停顿,90年代发现蓝藻病毒在海洋中的重大生态意义后,近年来又掀起藻类病毒研究的热潮,我国在藻类病毒方面的探索研究还只是刚刚起步,由于水体的丰富多样,以及“水华”和“赤潮”的严重爆发,我国研究藻类病毒的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定量表示氮磷比对赤潮灾害危险度的影响,在赤潮藻类最大比生长速率的氮磷比耐受性模型和赤潮暴发基准细胞密度的基础上,建立了氮磷比与赤潮暴发时间的关系模型,并据此划分危险度等级且归一化得到危险度值,并以中肋骨条藻为例进行了应用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氮磷比的赤潮暴发时间模型受初始密度、氮磷比的影响,且随初始密度、氮磷比的变化呈倒高斯形态变化。依据赤潮藻类在不同氮磷比下的耐受特性,赤潮灾害危险度可划分为高危险度、中危险度、低危险度三个等级。在高危险度区,最大比生长速率大,赤潮暴发时间最短,赤潮发生的可能性最高;在中危险度区,最大比生长速率小,赤潮暴发时间长,赤潮发生可能性低;在低危险度区,最大比生长速率趋于初始比生长速率,赤潮暴发时间最长,赤潮发生可能性最低。  相似文献   

13.
降解稻草对蓝藻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研究证明在有氧条件下经过一个月以上降解的稻草对铜绿微囊藻等4种实验室培养的蓝藻具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然而,灭菌的降解稻草(121℃, 15min)并没有抑藻效果。这说明伴生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对于稻草的抑藻因子的产生和释放是必要的。没有经过降解处理的干稻草没有抑藻效果。表明利用稻草控制自然水体水华发生是一个具有潜在实用价值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验确定水华暴发关键因子,分析关键因子与藻类变化的关系,研究藻类水华生消机理,用智能Agent仿真技术建立了湖库水华产生与暴发过程模型。在一系列规范约束下,构建实体、Agent和Agent间的交互协作模型,动态地描述湖库藻类生消过程及其关键因子动态变化,对藻类生长趋势和湖库水系的能量流动以及物质流动状态进行有效分析。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为藻类水华形成机理的研究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建模新途经。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西部花土沟油区碳酸盐岩主要分布于上干柴沟组的上部和下油砂山组的底部 ,与砂岩、泥岩呈不等厚互层 ,单层厚度 0 .5~ 3m,累计厚度可达 10多米。其中藻纹层灰岩和藻叠层灰岩溶孔发育 ,分布范围广 ,厚度大 ,物性最好 ,是一种特殊的油气储层。藻纹层灰岩和藻叠层灰岩发育于相对稳定的滨浅湖环境 ,其发育规模和储层性质主要受沉积环境的稳定性、早期淋溶程度和晚期胶结充填强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构建实验微藻群落,通过单培养的方式获取各微藻的生长特征参数,以反映其内禀特征和预测其竞争地位.混合培养所有微藻,对微藻竞争结果的理论预测进行实验验证,并开展一系列入侵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纤细角星鼓藻(Staurastrum gracile)在竞争过程中始终保持优势地位,并且能够成功入侵单建种群落,但当被引入由多个微藻组成的共建种群落时其竞争优势不再明显.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饮用水中藻毒素污染与控制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河南省饮用水中藻毒素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分析了水体中藻毒素的来源、毒理及迁移转化的影响因素 ,指出目前控制河南省饮用水中藻毒素污染必须将水源水控制治理与净水工艺处理结合起来 ,优化水处理工艺和强化水源水体保护是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8.
江津四面山藻类植物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津四面山的藻类植物共162种(含变种),隶属于68属、33科、7门。文章分析了头道河、响水滩,洪海和大窝铺的藻类区系,对其种类成分、生态分布等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四面山的藻类区系中,以硅藻为多,占藻类总数的41.98%,其次为绿藻,占38.89%,蓝藻占15.43%,其它藻类占3.70%。分析藻类组成成分表明,微污水带种类多于乙型中污水带种类。另外,四面山藻类还有一个山区冷水种类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BP神经网络水华预测模型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敏感性分析能够定量地评价模型输入变量的变化对输出结果产生的影响,是揭示模型蕴含规律的有效途径.本文将敏感分析方法应用于BP神经网络巢湖水华预测模型中,分析结果表明巢湖水华形成受诸多环境因子共同影响,水温、溶解氧、浊度、气温、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变化与藻类质量浓度变化相关,其中气温是最大影响因素,相对贡献率达到17.01%;气压的上升则不利用于藻类质量浓度的增加;pH值的上升对藻类质量浓度的影响有正有负.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随机干扰因素与藻类生态系统稳定性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随机非线性理论中的随机平均法和Oseledec乘性遍历定理研究了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构成的藻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分岔特性.通过对稳态概率密度的数值模拟,确定系统会发生随机Hopf分岔.研究结果表明,随机因素可以使系统稳定性发生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