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方向。与传统实验室相比,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具有实验条件便利、安全性高和实验成本低等方面的优势,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通过对天津市部分高校调研,阐述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主要功能,并详细介绍了天津商业大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目前的建设情况,以便进一步推动天津商业大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在信息化时代,虚拟仿真实验系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而被广泛应用,成为传统实验教学有效而重要的补充,推动着实验效率的提高和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以西南大学化学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为例,介绍了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特色,以及虚拟仿真实验在化学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及实验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具体体现.环境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对地方民族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意义尤为重大.在建设并实践了包含13个典型环境工程实验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的基础上,本文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优势和特色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在环境类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筹建了环境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了涵盖"水"、"气"、"固"、"信息"四大虚拟实验教学平台,介绍了各虚拟实验教学平台的基本功能和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从虚拟仿真实验的定位、虚拟仿真实验的保障、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阐述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体会,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5.
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教育信息化视角下推进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该文在介绍东北石油大学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概况的基础上,阐述了本专业基于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虚拟仿真实验资源配置特征与内容,并从教学理念的秉承、教学过程的创新、教学特色的凝练、教学效果的提升及示范辐射效应发挥等方面展示了虚拟仿真教学的运行实践。作为一个学科专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案例,油气储运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对于进一步促进虚拟仿真技术应用、推动实验室信息共享、落实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战略、构建一种高校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前高校经管类实验教学正在向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积极顺应这个历史潮流,致力于创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叙述了构建经管类虚拟仿真教学中心的意义,讨论了建设经管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原则,结合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的实际情况,给出了构建经管类院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是以提高高等学校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共享优质实验教学资源为核心,以建设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为重点,持续推进高等学校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与发展.本文利用目前大力支持实验教学改革的良机,建设了一门以综合机械专业主要课程知识点的独立实验课程“机械系统计算机控制实验”课程,在该实验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教学资源和实验设备的改善、实验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的改进以及实验教师和学生的考评方式的改革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取得了较大突破.  相似文献   

8.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区间与车站信号自动控制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为例,介绍了建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必要性,阐述了区间与车站信号自动控制实验项目设计流程,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优化共享教学资源为目标,培养和锻炼学生铁路信号系统综合分析及设计能力。  相似文献   

9.
森林工程采运装备虚拟实验示范中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创新建设,加强信息化资源共享,提出森林工程采运装备虚拟试验示范中心建设方案。基于信息科学构建虚拟实验平台,对采运装备进行仿真试验,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突破传统实验室的局限性,进一步拓宽实验教学思路,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虚拟仿真技术已经成为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与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以船海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为例,详细介绍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虚实结合实验教学新理念,建立了虚实结合、相互补充的实验教学体系,提出了"校企联合、科研融合、资源整合"的三合理念,将科研成果融入实验教学,构建教学信息化平台,建立高质量的虚拟仿真实验资源,改善实验...  相似文献   

11.
结合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总结了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改革物理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完善实验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构建实验教学平台、创新平台、网络信息化平台、加强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实验中心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工作成果与经验,提出了未来实验中心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交通运输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按照一体化的建设和管理模式,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构建"五层次、 六模块、 一平台"的能力贯通式递进培养实验教学体系,从实验教学资源、 实验教学队伍、 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等方面综合发力,以实验教学、 个性化实验、 工程实践、 课外创新竞赛活动为载体,有效提高学...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培养一流生物学人才,南开大学生物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组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基于“雨课堂”平台,建立微生物学实验线上课程,丰富线下实验教学手段,开发了“土壤功能微生物资源开发实验”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不断完善微生物学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介绍了电子科技大学智慧物联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设计架构、关键技术和主要建设内容,深度剖析了以"信息获取、传输、应用"为主线,涵盖"物联信息感知、传输、处理及工程应用"层次化的智慧物联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系统构建、合理布局、综合建设的方法,探索了系统各部分建设重点和合理选材以凸显虚仿优势的设计。虚仿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工作推动了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高,智慧物联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取得丰硕成果,已在国内高校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结合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新目标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新内容,基于OWVLab系统开发模拟电子技术开放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管理平台。模拟真实实验环境,强调将互动可视化的操作贯穿于整个实验过程,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灵感,自主设计完成实验,同时实现实验教学资源管理,与其他实验软件和平台达到无缝连接,促进各系统的深度融合,实现校内外、本地区及更广泛的实验教学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6.
信息协同与教师教育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是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育实验教学改革与发展创新的产物。阐述了以“师能发展”为核心,以“城乡联动,校地协同”为教师教育培养思路,以虚拟仿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技术支持,构建校内外兼容、区域共享、职前职后融通的一体化教师教育特色培养模式,描述分析广西某高等师范院校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实例以及实践经验,冀希为地方高师院校教育类专业实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南开大学针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与运营开展了研究与实践,将实验教学管理部门的职能与人工智能学院在虚拟仿真技术方面的技术积淀进行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依托于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公共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平台面向培育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需求,在建设、运营与管理模式上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整...  相似文献   

18.
虚拟仿真实验是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当今医学实践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国内高校医学机能实验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目前医学机能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及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医学机能实验教学的优势,归纳总结了国内高校医学机能虚拟仿真实验的应用现状,指出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建设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益于医学机能虚拟仿真实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虚拟仿真技术渗透到教学中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该研究基于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和虚拟仿真实验资源开发的现状,探讨深入开发虚拟仿真技术在具体实验项目中的应用,构建虚实互补的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可以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和毒害、缩短实验周期,进一步提高生物学实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华中师范大学生物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结合学科优势,构建了基础扎实,体系完整,架构科学的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和适应现代生物创新人才培养需求的实验教学体系。针对传统实验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中心虚实结合地推进虚拟实验资源建设,研发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核酸分子杂交等一批特色虚拟实验资源,并通过开放日活动、教学技能竞赛和虚实结合的实验课堂教学,广泛推广和应用。经问卷调查,广泛收集意见,为中心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