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八个方面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发散思维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提高学习质量和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2.
从八个方面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发散思维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提高学习质量和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3.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目的地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方式逐步地从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从常规思维向立异思维,从直觉思维向抽象思维,从单向思维向发散思维迁移和扩散.  相似文献   

4.
文章结合部分教学实例,主要从激发求知欲、倡导发散思维、发展直觉思维和鼓励逆向思维4个方面探讨了高等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发散思维是从所给的原信息中产生的不同方向的新信息,在教学中表现为由同一信息来源产生各种不同形式的输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能使思考者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既定理解,尽可能地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为学生创造条件,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下面从三个方面谈一谈个人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6.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基础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物理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和横向思维能力以及如何运用思维的迁移规律 ,并提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几种途径 .  相似文献   

8.
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中物理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思维习惯。新课程要求初中物理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9.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创造型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谈到创造,学生觉得很神秘,认为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事,其实在社会发展中人们时时都在创造,用与他人不同的方法解一道数学题也是一种创造.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数学教学在培养创造能力方面的作用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述了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通过改革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模式,利用物理学史、设置障碍、创设良好环境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造就新一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12.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猜想、重视实验几个方面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3.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创新思维的作用,从改进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内容、研究教材等方面就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必然要求创新教育 :创造性思维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有创见地认识问题 ,并解决问题 .这是对传统教育的改革 ,对创新教育的拓宽 .  相似文献   

15.
从事艺术设计工作一刻也不能离开创意,因而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要特别注重创意能力的培养;要想让学生具有创意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该在每一门课程、每一节课的常规教学中把引导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放在核心的位置,通过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打破保守思维的枷锁,提升创意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以普通物理学中的力学教学为例,阐述了在教学中应如何渗透物理思维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学科教学进行创造教学是创造教学的主要途径。把握学科教学的创造性教学,一是要正确把握其概念内涵层次,二是要作好目标定位,三是要把握方法模式的本质并创造性地运用。  相似文献   

18.
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定势对学生接受物理新知识、新概念起到重要的作用,可对学生学习知识产生正迁移,也可产生负迁移。  相似文献   

19.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生物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是:实验引探,培养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训练发散思维,提高辨证批判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情感和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0.
物理知识的形成,是在人们已有的大量经验、知识背景下,经过思维活动的过程达到对客观世界的再认识,然后使人们达到共识所形成的.传统的物理教学过多地关注对已有知识的传授,并不注重知识与能力、知识与方法、知识与思维之间的关系,而忽视对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深刻理解.数学过程中渗透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