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现代新儒学运动中,马一浮具有一种独特的风格。他比熊十力、梁漱溟等更多地远离现实,不甚关心外在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建设,这使他超脱了世俗的存在,在哲学、宗教、诗歌和书法上到达了更加深远的万物一体的境界,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发和领悟上到达更高的成就。这种境界在他的哲学和教育中就是对人性复归的要求,在现代世界中也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六卷本的<复性书院讲录>,其中心内容在于以现代新儒家的学术眼光重新阐释传统的六艺之学.全书每卷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各有侧重.第一卷带有总论性质,第二卷讲述<论语>大义,第三卷讲述<孝经>大义,第四卷讲述了儒家的诗教和礼教,第五卷讲述<洪范>约义,第六卷讲述易学思想.该书立足于现时代的理论需要,会通宋明理学中理学、气学、心学三派,化解儒学和佛学之间的对立,是一部很有特色的现代新儒学论著.马一浮对现代新儒学思潮的贡献有两点:第一,他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对儒学做出了新的诠释,认为文化是精神的产物,而儒家的六艺之学则是人类文化的根本;第二,他从价值哲学的角度对儒学做出了新的诠释,认为六艺之道蕴含着人类不可缺少的普适价值.  相似文献   

3.
竺可桢是中国著名科学家及教育家,马一浮是一代儒宗,他们生活在同一历史时代,恰又是浙江绍兴同乡(今其原籍皆归上虞),且少年皆有“神童”之誉,及长问学中西,竭忠尽知,无论从思想资源的汲取吐纳和功名建树的厥功甚伟诸方面考察,皆有可对照之处,而作为科学大师及理学大师的两先生,因各自学理认知和社会体认的不同,自然难免存有I于格之处,则窥其交往,自亦可视之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自由主义与传统型、淑世主义与学人型不同类别既相互交融、借重彼此认同的思想资源以图济世又在思致观念和操作行为上发生异歧的一例。1936年,浙江…  相似文献   

4.
马一浮先生是我国现代儒学大师,精通儒、释、道三学,学贯中西,一生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复兴儒学为己任。他认为中华学术之根本是六艺,亦即六经。“六艺不唯统摄中土一切学术”,甚至“亦可统摄现在西来一切学术”。(《泰和会语·论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而六经的精髓,他以为是心性义理之学。他说:“六艺之教总为德教,六艺之道总为性道”。(《孝经大义》二)“六经所示,皆修德之门,学道之事。”(同上)“六艺之归一于性德”(《洪范约义》)等等。并以这种见解阐释经籍,因而在他的讲学和著述之中,有关道德性命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  相似文献   

5.
马一浮先生书法艺术杜巽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素有"儒释哲一代宗师"、"中国当代理学大师"之称。作为现代中国最博学的一代德宗,马先生的学识是多方面的。他的书法艺术虽只是道德文章之外的余暇之作,然其成就却并不...  相似文献   

6.
对马一浮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清晰、准确的界定,是马一浮思想研究中的一个首要问题。本文试从学界的研究成果以及马先生思想的内在理路出发,分析"会通"或"调停"之说以及"心学"一派的得失及其根源,进而从心性论、工夫论、书院四学规和天命之性几个方面,对马先生"学宗程朱"进行论证,以从总体上把握马先生的学术脉络和全貌。  相似文献   

7.
马一浮自幼饱读诗书,十六岁,应绍兴县试名列第一。青年时,他游学上海,自习英文、法文,与马君武、谢无量共同创办《二十世纪翻译杂志》,后又留学美国与日本,研究西方文学与哲学著作。他是我国最早引进《资本论》的人。1904年,马一浮学成回国,即匿居陋巷,潜心研究国学。抗战爆发后,他激于一片爱国热情,打破“平生杜门”的守则,在南下避难的旅途中,第一次应当时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之邀,出山讲学。在讲学中,他首先拈出宋代大哲学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  相似文献   

8.
去杭州灵隐,走进大雄宝殿,迎面就能见到一副醒目的绿底金字的隶书楹联,全文是:古德此安禅,似(山狱)镇西湖,看庭前树老,陌上花新,纳僧莫道闲机境;林神常奉足,喜法流东土,任师子嚬呻,象王蹴踏,游人只认好溪山。这副楹联是1953年重修灵隐寺大殿时制作的,为当代国学大师马一浮所撰、所书。楹联集中反映了马一浮在文学、佛学、书法上的极高造诣。楹联可作这样解译:  相似文献   

9.
马一浮的儒学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一浮的儒学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金荣昌马镜泉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儒家学说是与教育密不可分的。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又是伟大的儒学教育家。马一浮自语直接孔孟,一生笃信和深研儒学,并以讲学、刻书为手段弘扬儒家绝学,成为近现代的儒学大师、儒学教育家。纵观马一浮...  相似文献   

10.
马一浮和熊十力都是在20世纪初中国社会全面反传统的历史背景中,挺身而出,坚决捍卫儒学价值的著名人物.二人虽相知甚深,却又和而不同.二人都以六经为依归,都以阐发六经大义为本分,但他们的六艺论,既有大纲大要上之异同,又有许多具体观点之分歧.  相似文献   

11.
马一浮深明易道,精通佛理。他以“变易”、“不易”、“简易”三义为易之宗旨,引用三观、二谛及“三大”释易。他对乾、坤、艮等卦的解释,是他以《周易》统摄佛教义理的思想的反映和展开。他引佛教“四智”及“三身”义,对德业进行了深入解释。在马一浮看来,《周易》之道甚大,他分“十重大义”、“十种大义”对《周易》之为“大”进行了解释。马一浮以佛释易,援佛入儒,极大地丰富了儒学的理论视野,实现了儒佛之间的相互融通。  相似文献   

12.
因近年国学热而重被提起的马一浮,以六艺之学为国学,现今颇受推崇。但其国学观,在他那个时代,其实极为特殊,因而赏音也就较少。马先生之洞见及其学术宗旨,亦正需由他如何与众不同处才能看出。 故而从三个方面说明马先生国学观的特点。(1)说明其国学不仿拟西学,也不取法于西人之治学方法,甚且认为西方在文化上存在着大问题。(2)说明民国初年的国学运动皆依托大学,惟马先生反对现代大学体制,独欲以夏变夷,自办书院,讲说六艺。(3)再说明历来理学家较重四书,不甚治经学,故清儒倡言经学以反理学。民国时期讲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的,也自认为继承了清人治经之法,反对理学。马先生却是阐发群经大义的理学家,不只在当时无与伦匹,在整个学术史上也可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3.
马一浮的诗学思想是其"六艺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诗学观点主要体现为"《诗》以感为体"、"《诗》教主仁"、"兴于《诗》".从中发现马一浮的诗学思想有强烈的道德至上倾向,以"识仁行仁"作为《诗》学的最高目标.由此来看,马一浮的诗学思想仍然是以其"六艺论儒学"为基础,以"仁"一以贯之的心性之学.  相似文献   

14.
朱熹非常重视书院教育。本文就朱熹倡导书院教育的原因,他对南宋书院的贡献,以及他对南宋及其后世书院教育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5.
邹元标与仁文书院李劲松邹元标(1551—1624),字尔瞻,号南瞻,吉水人。泰和胡直,字元甫,曾师事欧阳德、罗洪先,得王守仁之传,邹元标从其游,遂有志于心学。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元标举进士,并观政于刑部。其间,邹元标上疏弹劾首辅张居正夺情(丁...  相似文献   

16.
南宋时期吕祖谦在家乡浙江金华创办的丽泽书院,与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江西的象山书院并称南宋四大书院。丽泽书院之所以鼎盛一时,声誉远播,影响深远,并非因为它的规模,而在于吕学的博大精深,在于吕祖谦以明理躬行为本、以经世致用为务、以平和宽大为怀的独特思想和风格  相似文献   

17.
马一浮六艺论,核心议题是“六艺该摄一切学术”及“六艺统摄于一心”。笔者认为,前者的理据即在后者。所谓六艺统摄于一心,蕴含三层意义:六艺之道出于一心,六艺之教归本于一心,以及六艺之间兼赅互摄。由此再进一步,乃谓:六艺之本原为一切学术的价值之源。所有学术无不归宗于人心本然之善、性德之真,以成就其终极价值者,此即所谓六艺该摄一切学术。马氏据此引导世人观照六艺之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文章指出此乃马氏在人文学思惟上最为精当的洞见,值得关心人文教育的人士据以省思。  相似文献   

18.
六艺论是马一浮先生的一项重要思想和理论成果,是关于中国文化之根本和基础的理论,具有很强的历史性、继承性和批判性,不仅突出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也将西学融于此理论之内,从而具有了普遍和博大的特征。本文将主要根据马先生的治学经历,以此为契机来把握其六艺论思想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9.
马一浮学宗程朱,融通陆王和佛教,将六艺实统摄于一心.在这一架构下,他探讨了心与物、性、德、理的关系,并且在理气不离不杂的基础上建构理气心物融突和合的“六艺一心论”的逻辑思维体系,从而达到了心体学与理气论的圆融.  相似文献   

20.
姚椿是桐城派大家姚鼐的主要弟子之一,他的一生主要从事书院教育事业,先后主讲夷山书院、荆南书院、景贤书院达半生之久。通过梳理姚椿主讲书院的概况、对书院教育的认识,探究其人生轨迹,指出姚椿对桐城派文学理论的传播和对清代地方人才的培养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