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正>快节奏的生活,让很多人感到心理压力过大,各种心理问题相继出现。焦虑症已经成为现代人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焦虑症对心理和生理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克服心理焦虑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小窍门。1、放松方法焦虑症会让人处于心慌、肌肉紧张、身体发抖等不良反应状态。进行身体放松可以减轻这些不适,让焦虑症得到缓解。进行身体放松可以通过深呼吸,有助于  相似文献   

2.
《科学大观园》2013,(23):46-47
近日,国际知名广告公司“智威汤逊”对全球27个国家的消费者调查发现,有71%的人处于焦虑状态,中国这一数据为57%,每个人都有紧张或焦虑的时候,但有些人焦虑到影响生活,比如出现下面一些症状,就需要看心理医生了。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观园》2014,(17):51-51
<正>提到压力,许多人可能马上就联系到焦虑、紧张、失眠等负面的、具有伤害性的概念。确实生活中压力无处不在,而且会给人的生理心理方面带来诸多的不良反应,一直被视为公众健康的敌人。可是,压力就真的是"坏"的吗?心理研究表明,其实,压力只有在你觉得它是健康威胁的时候才会对你的健康有不利的影响。当你视压力为积极、正面的,就可作为生命中的激素,促进个人成长;若你将其视为消极的、负面的,就会成为个人的死敌,令人喘不过气来。而生活中的我们,却总  相似文献   

4.
正面对危险或者灾难,不自觉会感到无助、恐慌,有些人会失去基本的判断力,情绪、思维、生理、行为等方面表现异常,某些心理疾病危害甚至不亚于病毒本身。病毒肆虐,每一个变化的数字都敲动我们的心弦,各种信息扑面而来。对每一个普通的人,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被隔离观察的疑似人群来说,每个平凡的日子都极其不同寻常。面对危险或者灾难,我们或者他们,不自觉会感到无助、不知所  相似文献   

5.
《科学大观园》2007,(7):45-46
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也急剧上升。那么,导致现代人心理疾病的诱因是什么呢?一、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在社会整体节奏迅速加快的同时,都市白领群体更是被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所困。他们中的很多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且常常得不到及时的调适,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症状,重则诱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从生理角度讲,一个人的精神如果总是高度紧张的话,会造成内分泌功能失调及免疫力下降,易产生各种身心疾病,甚至会导致“过劳死”。  相似文献   

6.
《科学大观园》2009,(19):45-45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来自学习、工作中的无形压力使人们的心情越加焦躁不安起来。焦虑心理日益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潜在杀手。因为这种不良心理不仅会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还会滋生出许多心身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心脏病、高血压等,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身心健康。那么,我们该如何赶走焦虑心理的困扰呢?就此问题,精神健康网的专家总结出了几点自我防治焦虑症的小妙招,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科学大观园》2012,(15):17-17
据介绍,失眠抑郁多为精神系统疾病,一旦错误用药,可能会对患者的神经及精神系统造成损害,引发抑郁症、焦虑症、神经衰弱等精神障碍。此外,目前市面上不少治疗失眠、抑郁病症的药物。都具有一定毒副作用,如果长期服用,还可能造成头晕、恶心、焦虑、抑郁、恐慌等症状。对于重症患者来说,尝试“脾胃调理法”,进行中医调理,将是更佳选择。  相似文献   

8.
害羞,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正常现象,但如果这种情况持久而严重地干扰了正常功能,则成为一种心理病态——社交焦虑障碍,即社交恐怖症。社交焦虑障碍,西方国家资料调查其终身患病率为10%~13%,可见该病发病率之高。但社交焦虑障碍往往容易被人忽视,甚至认为是害羞或  相似文献   

9.
四川汶川大地震不仅夺去生命、摧毁房屋,对于生者的心灵也是一次重创.随着灾区救援工作的紧张进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心理教育中心总结出一些地震灾害心理危机干预措施,对于灾区幸存者、灾区群众以及灾区外群众进行心理"自救""救人"、缓解恐慌情绪或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心理感冒”为何会出现?春季是个“矫情”的季节,冬去春来,多变的天气容易引起情绪波动。春季人们的压力处于一个“爆发期”,春节后人们都怀着美好的愿望,但是一段时间后发现没有什么有转机,性格内向或者暴躁,不自信的人更容易精神紧张,出现焦虑、睡眠障碍、食欲不振等症状。“心理感冒”患者常常会将矛盾和挫折放大,情绪波动大,易消极、焦虑,并出现紧张、不安、愤怒、憎恨、忧伤、恐惧等情绪,表现在生理上可能出现头痛、失眠、食欲不振、心悸。  相似文献   

11.
一项对办公族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经常腰酸背痛者高达75%,仅次于多梦、失眠、不易入睡症状。而在“坐办”人群中,20—30岁年轻人患有头颈,肩膀等肌肉关节疼痛已是健康的主要危害。为此骨科专家呼吁:重视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对人体健康的“公害”,尤其办公族更应把预防,运动融入每天的生活必修课题中。“歪脖耸肩”危害极大据介绍,目前全世界每天有4亿人生活在跛形、慢性肌肉骨关节疼痛、交通事故创伤和运动伤害所带来的骨骼系统疾病的灾难中。在未来影响人体健康的病因调查中发现,全  相似文献   

12.
“心理感冒”为何会出现? 春季是个“矫情”的季节,冬去春来,多变的天气容易引起情绪波动.春季人们的压力处于一个“爆发期”,春节后人们都怀着美好的愿望,但是一段时间后发现没有什么有转机,性格内向或者暴躁,不自信的人更容易精神紧张,出现焦虑、睡眠障碍、食欲不振等症状.“心理感冒”患者常常会将矛盾和挫折放大,情绪波动大,易消极、焦虑,并出现紧张、不安、愤怒、憎恨、忧伤、恐惧等情绪,表现在生理上可能出现头痛、失眠、食欲不振、心悸.  相似文献   

13.
脾气暴躁型每次发脾气都会让心脏的磨损更多一层,给自己的身体增加一份负担。身边的案例也常提醒我们,脑中风、心肌梗死等病症的发生,大多因生气、遇到重大压力事件等引起。焦虑紧张型焦虑是指一种预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紧张情绪。一项针对1800名男性长达30年的调查显示,烦躁不安的入最易通过吸烟安抚心态,但是这样短暂的缓解和香烟造成的长期危害相  相似文献   

14.
高美 《科学大观园》2012,(16):38-39
“僵尸来临”的恐慌在美国弥漫。一种标榜专门打僵尸的“僵尸子弹”在全美各地热销。曾经多次戏谑地发布僵尸预警指南的美国疾控中心不得不出面辟谣,安抚美国人并不会爆发僵尸疫情。在一片喧嚣和恐慌中,外界不禁发问,美国人何以变成“僵尸控”?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因心理障碍而致病的人数大幅度上升,国外学者研究表明81.2%癌症病人在患病前有过恶性生活事件,66.9%的患者在病前有负性(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门诊部做了一个分析统计,结论是求治者因心理紧张而致病的占76%。我国学者研究认为,因心理障碍引发的疾病已居首位,超过心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病。所以,做好心理保健工作已迫在眉睫。做好心理保健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间有入门问题,常言道:不得其门而不入。心理保健入门有金钥匙,那就是利导思维。人的思维有利导思维和弊导思维之分。只有运用好利导思维,才能…  相似文献   

16.
梦魇是怎么回事? 梦魇是指睡眠时出现噩梦,梦中见到可怕的景象或遇到可怕的事情,从噩梦中惊醒过来之后,能生动地回忆起噩梦的内容。这些梦境,总是非常可怕,使做梦者处于极度焦虑之中,或为妖魔鬼怪所玩弄,或被坏人猛兽所追赶,或是自己及亲人陷入某种灾难的边缘等,当时想喊不出,想逃逃不了,往往是无可奈何和透不过气来。在将醒未醒之际,常感到身躯和四肢难以动弹,如同被什么东西压住了似的,须几经挣扎,才可完全清醒。醒后仍有短暂的意识模糊,情绪紧张、心悸、面色苍白或出冷汗等。  相似文献   

17.
夏瑾 《科学大观园》2022,(17):58-59
<正>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中,精神障碍的终身患病率达16.6%。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快速蔓延,焦虑、抑郁、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疾病发病率也进一步上升。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近日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设置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的通知》,决定在北京市、上海市和湖南省设置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对通知作出解读。他认为,虽然近10年来我国精神卫生事业有了快速发展,但与世界上精神医学发展较早的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公众精神卫生问题不容小觑,应予以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8.
2019年底到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无数人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广大医务人员响应国家号召,义无反顾地奔赴抗疫前线,英勇奋战。然而,疫情传播速度快,防护服、口罩等医院防护用品需求激增,一时供应紧张。英语中医用防护用品相关词汇专业性强,对外交流时若不能正确使用,易致误判,给本来就较为紧张的医疗物资供应增添额外的麻烦。本文围绕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几种常用医院防护用品的英译展开探讨,希望借此引起对医疗领域汉英翻译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正动物疫情让人忧心,而以急性、高致死性著称的非洲猪瘟首次在我国出现,更是引起了公众恐慌。这一肆虐全球的、只传染猪类的疫病由何而来?它会对我们造成何种影响?怎样才能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20.
技术恐惧的生成既是一个文化的推动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的形成过程。古代宗教、哲学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以技术庸俗化和巫术化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恐惧现象。文化启蒙去除了人们对技术原始与蒙昧的认识和技术偏见,形成了新的技术观,消解了传统技术观念下的技术恐惧现象。文化启蒙在揭示技术本质的善时,也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科技的强力意志。对技术的不顾后果的崇拜带来了人与技术的异化等严重问题,从而催生了以破坏机器、抵制技术革新、对技术风险和安全性感到焦虑、担忧和恐慌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技术恐惧。构建合乎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价值理念的技术文化,是正确应对技术恐惧的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