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的细胞,有"万能细胞"之称。但一直以来,如何将普通体细胞高效逆转为干细胞始终是一个科学难题。在实验室里,裴端卿和他的团队向世界证明,他们发现了普通体细胞逆转为干细胞的"开关"……中国人自古就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梦想。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石猴渡海求艺的唯一目的就是求"能得长生否"。从大秦帝国派出300名童男童女东渡大海寻求长生不老之方开始,到之后的历代王朝大兴炼丹房修炼长生不老神丹,都在寻求长生不老之术,但似乎距离"能得长生否"却越来越远了。2013年,一支法国纪录片拍摄团队专程来到广州。他们希望在那里证实一个传言,即中国人是否真的在尿液里找到了"长生不老"的奥秘。在广州  相似文献   

2.
对人类来说,返老还童是数千年来就存在的梦想,因为这意味着长生不老。遗憾的是,人类至今没有发现返老还童的方法。然而,科学家对组成我们身体的细胞进行研究,发现可以人工调控这些细胞,让它们"返老还童"。用科学的术语来说,可以让这些发育成熟的细胞重新回到胚胎时期的多能干细胞阶段,这个过程也称为"为细胞重新编程"。分别来自英国和日本的两名科学家采用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正>"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这首温情的歌曲道出了人们对年华老去的无奈和对青春无限的追忆。衰老死亡是自然规律,人类都无法逃避最终死亡的命运。但是,人们总是不愿意面对这一现实,他们更愿意相信神话故事中长生不老的说法。从古至今,人们都希望能找寻到一种长生不老药,秦始皇甚至专门派人寻遍天下。而普通人似乎更倾向于对所谓"青春之泉"的追求,在科学和医学领域都有人在不断探索。历经数千年,科学家们终于窥得其中的一些奥秘。原来,衰老是  相似文献   

4.
科学家研究证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人体气味,生理学家称之为"体味". 那么,"体味"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知道,人每天都要进食各种食物,食物在体内各种酶的参与下分解成各种营养物质被人体消化吸收.同时,在食物分解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气味,这种气味会随着人的呼吸及尿液、汗液排出体外,这就产生了人的"体味".  相似文献   

5.
白石 《科学24小时》2014,(1):55-56,F0003
<正>虽然细胞是自然界中效率很高的天然"机器",但是这个机器并非"永动机",它也有生老病死的历程。当我们体内的一些关键细胞出问题时,我们就会生病。如果这些关键细胞大批老化甚至死亡时,我们就不得不面临死亡的困扰。为了让人类能够活得更长寿一些,一些科学家正在想办法让细胞变得更强大一些,以此延缓细胞的老化和死亡。  相似文献   

6.
将来,人类要寻找第二个、第三个"地球"……需要成倍地延长人的寿命,需要让宇航员长生不老(并非永生不死)才够到达(较差的方法是在飞船上冬眠、生育)太阳系外较远的行星.可是都知道:"世界上从未有过长生不老的生物个体--绝对不可能有,因为长生不老违背自然规律,所以它和永动机一样,两者都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如果白垩纪末期没有生物戏剧性的大灭绝,如果恐龙还能继续繁荣,这世界还不知道会是怎样的情景。有专家认为,如果恐龙没有灭绝,那么今天的地球统治者恐怕就不会是人类,而是恐龙的后代——"恐人"……  相似文献   

8.
超级寿星     
正动物界的超级寿星,或许能提供有助人类长生不老的线索灯塔水母寿命长得未知灯塔水母可能是海洋中真正的寿星。它们不仅不会濒死,而且越来越年轻,直到重新开始生命周期。它们的诀窍也许是能把一种细胞转变成另一种细胞的能力。有时候,人类干细胞也有这样的能力。海洋圆蛤寿命500年这种巴掌大的圆蛤竟然能活500年,甚至更久。一些科学家相信,这种圆蛤的长寿之谜在于它能保护自己的蛋白质不受损害。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种机制,  相似文献   

9.
<正>假如没有太阳,也就不会有太阳系。如果地球还存在,生命是否存在就很难说了,因为在茫茫宇宙中,出现一个存在生命的星球是极其偶然的。当然,假如起初没有太阳,也就很可能没有我们人类存在,我们也就没有可能在一起谈论这样的一个话题。接下来我们继续猜想,假如我们突然失去太阳,地球将会怎样呢?没有人类的地球又将会怎样呢?游荡的行星如果太阳突然不见了,地球和其他行星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在没有牵绊之下继续飘动。风筝会因为空气阻力很快失去平衡掉落在地上,而没有了太阳的地球却与之不同,失去了太阳引力的地球会笔直  相似文献   

10.
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限定的寿命,人的寿命亦有一定的期限,一般在100岁左右。人体是由无数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的,那么细胞有没有一定的寿命呢? 1912年,著名的生物学家开瑞尔(Carrel)从小鸡心脏中取下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不断地更换营养液,一代代的传下去。鸡的细胞在体外生长得很好,一年、二年、五年、十年,估计取材的小鸡早已成长和衰老,而培养的细胞却仍旧旺盛的活着,一直培养了34年!1950年,开瑞尔认为:如果在体外保持持续的分裂,细胞是不会死亡的!  相似文献   

11.
如果有人问你的年龄,你多半会从你出生的那天算起。但是,科学家却不这样算,因为他们发现,人体细胞每7年将完全自我更新一次,在自我更新过程中,死亡的细胞会被新生的细胞所代替。如此算来,你的绝大部分肌肉、消化器官等都比你的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关于人体是否能自我更新,是困扰科学界数十年的问题,细胞更新是否意味着整个身体完全更新?如果真的是完全更新,人的一生有多少个身体呢?如果你很长寿,到最后又有多少原来的你剩下了呢?既然细胞要更新,细胞就有寿命,那么细胞的寿命有多长呢?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获得不同组织的细胞寿命。他们将放射性核苷放入实验鼠的食物中或注入其体内。由于放射性核苷能参与DNA合成,在细胞更新(生成新的细胞)时,新生成的细胞DNA中就有放射性核苷的标记,科学家只要检测出不同的组织中有多少含标记的DNA细胞,就可计算出更新细胞的生成比例。这一实验能准确地判断啮齿类动物的细胞更新速度,但由于不能将放射性核苷注入人体,所以无法在人类身上进行。为了检测人类的细胞更新速度,研究人员尝试用其他方法找出人体细胞的年龄,比如测量端粒的长度。端粒是染色体DNA的尾端,随着细胞的每次分裂而变短。不过,至今还没有人找到能从端粒的长度...  相似文献   

12.
思维是一个词,而不是一件东西。我们可以按照我们喜欢的方式使用这个词。如果我们用它指有了人类的语言能力才能产生的心理过程,那么,动物思维这一提法不过是动物与思维两个词的组合而已,并无实际意义;但是,如果我们认为,不借助言词也能进行某种思维,并且认为,思维可以是一种意向、一种想象、一种意图,或一种期望,那么,“这种思维除了见之于我们人  相似文献   

13.
梅苑 《自然与人》2011,(5):29-32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品。如果没有农药,人类将和昆虫抢粮食;如果没有药物,人类的寿命不可能大幅度延长。在人类对生活必需品基本满足的今天,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更离不开化学品,例如满足人们更高要求的各种保健品、化妆品、家庭装饰材料等等。  相似文献   

14.
转化的方式     
科学和哲学都在研究存在着什么东西以及它是如何转变为其他东西的问题;科学是在细节上进行研究,而哲学则是在作概括性的研究。研究存在要和研究转化结合起来。这样,如果我们没有找出基本粒子产生和转变的方式,我们就不知道基本粒子是什么东西。如果我们没有去探究人类的胚胎、发育、进化和死亡的机制,我们也搞不清楚什么是人。在科学的每一个领域里,兴趣都集中在研究转变上,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某种关于变化的东西究竟是什  相似文献   

15.
一位81岁的百万富翁,怀着长生不老的梦想,投巨资创立了一项革命性的抗衰老研究工程,该工程的研究成果——揭示人体衰老的奥秘,进而控制其衰老进程——被誉为现代科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长生不老可谓是人类的千古梦想,不要说古代曾有无数方士为此终身炼丹制药,甚至连近代科学大师牛顿也曾为求得不老之药而一度迷恋过炼金术。但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已逐渐使人明白,每个生  相似文献   

16.
饶新华 《世界科学》2006,(11):31-32
成体的成纤维细胞由于其不同的坐标设置而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但如果将小鸡翅膀的皮肤细胞移植到其腿部,它们将生长成为鳞片而不会是羽毛——人的机体在几年时间里看似没有什么变化;然而在这种虚假的平静之下,机体细胞却是处在辞旧迎新的不断变动之中。那么新细胞是如何知道它们准备去向何方的呢?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家介绍,他们在人类细胞中发现了一种可使其在机体定位的坐标系。尽管在胚胎发育中引导细胞的定位系统是众所周知的,但对于成年动物体中存在一种基于细胞的定位系统的报道,看来还是第一次。如果确实如此,这种坐标系也许能把创伤…  相似文献   

17.
有的人可能两天不大便。而且不一定就是病态。但任何人不能两天不小便,否则就会引起严重后果。因为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大量废物,必须通过尿液排出体外。所以。即使是尚未开始吃喝的新生儿,也要撒尿的。  相似文献   

18.
正寄生虫让我们对人类的进化有了新的认识。化石、文物和人类DNA勾勒出了人类进化故事的大致轮廓,但对于寄生虫在人类进化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却所知甚少。为了填补这个空白,科学家正在向那些和我们一起进化的小小"搭便车者""请教"。这些"搭便车者"就是虱子、螨虫和其他寄生虫等小小生物,甚至早在智人出现之前,它编们译就徐与宁人类的远古祖先不离不弃,相生相伴了。如果寄生虫与人类经历了同样的历史进程,那么它们身上一定会留下那段  相似文献   

19.
<正>返老还童,是我们人类长期以来就有的梦想。但遗憾的是,人类至今没有找到返老还童的方法。然而,科学家对组成我们身体的细胞进行研究,发现可以人工调控这些细胞,让它们"返老还童"。用科学的术语来解释细胞的返老还童现象,就是让那些发育成熟的细胞重新回到胚胎时期的多能干细胞阶段,这个过程也称为"为细胞重新编程"。来自英国的科学家约翰·戈登和来自日本的科学家山中伸弥采用不同的办法,达到了相同的效果,因此共同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  相似文献   

20.
声音     
正"如果上帝粒子没有被发现,物理会更有趣。"——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2013年11月12日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参加伦敦科学博物馆举办的一项活动时表示自己对希格斯玻色子被发现感到很失望。他的观点可以代表少数物理学家的看法:如果我们最终没有找到希格斯玻色子,这就意味着有令人激动的"新物理"等待我们去探索。在活动的最后,他告诫观众们:记得仰望星空,而不是只顾脚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