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丽丽 《科技咨询导报》2007,22(13):120-120
元稹的悼亡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的悼亡诗构思一般着眼于生活琐事,用对比等表现手法表现诗作的悲悼特征,言语质朴,表意深刻,在生与死的纠结中表现了浓郁的悲情色彩。  相似文献   

2.
中唐诗人元稹的悼亡诗善于从日常生活小事作笔,以质朴的语言来抒发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厚爱。元稹的悼亡诗,用大量的关于黑夜与梦境的描写,构建了属于他自己的怀念天地。诗人惯用对比手法,以今昔之反差来强调往日之欢、今日之悲。由于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对死亡的深刻感受,诗人在诗中反复地吟咏死亡———这个人生的永恒主题,从而使全诗笼罩着一种深深的死亡意识,呈现出一种万事皆空的幻灭感。  相似文献   

3.
中唐诗人元稹的悼亡诗善于从日常生活小事作笔,以质朴的语言来抒发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厚爱。元稹的悼亡诗,用大量的关于黑夜与梦境的描写,构建了属于他自己的怀念天地。诗人惯用对比手法,以今昔之反差来强调往日之欢、今日之悲。由于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对死亡的深刻感受,诗人在诗中反复地吟咏死亡——这个人生的永恒主题.从而使全诗笼罩着一种深深的死亡意识,呈现出一种万事皆空的幻灭感。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李商隐几首悼亡诗的具体分析,揭示了其悼亡诗情语、景语、心语的真挚感人、哀婉凄冷、如梦如幻和因比兴象征运用所形成的朦胧意境,以及其悼亡诗所特具的因身世感慨溶入而愈显感悲的特色,并简要分析了其对前代悼亡诗的继承和对后代北宋悼亡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爱情是生命的纯真体验,但它缺乏岁月的磨砺和时间的积淀。与之相比,另类爱情诗———悼亡诗,强烈的孤独和思念,让生者释放出平淡生活中不轻易流露的感情,真挚而刻骨铭心,因此也特别感人。悼亡诗其实有两类:一类是元稹等人的诗作,它们更多的是因接触到死亡而震撼;另一类是特殊的爱情诗,苏轼和纳兰性德的诗作属于此列,他们的词深沉、隽永,犹如一坛生命的醇酒,年代愈久,滋味愈浓。当我们吟颂着浪漫凄美的《江城子》词时,我觉得古今中外的美好情愫贯穿人类的历史成为我们的精神支柱和情感资源,如一脉溪流,绵延不绝。  相似文献   

6.
高适、岑参作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都具有悲壮慷慨的诗歌风格.但相同的诗歌风格中侧重点却有不同高适诗悲中有忧,悲的情感因素大于壮,而岑参壮中有悲,壮的因素大于悲.从而表现出高适诗悲壮雄浑,岑参诗则悲壮慷慨的特点.有人曾这样描述两人诗风之不同"在同是悲壮风格中,一个雄浑,一个奇丽,各有千秋,各具自己的艺术个性.除此之外,还有对现实不同的态度,描写的侧重点,表达的情感,诗歌中的时空构成方式,修辞手法,意象的不同,也构成高岑两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从而共同演绎高适、岑参边塞诗歌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魏晋是我国悼亡诗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魏晋时期的悼亡诗不仅抒发了自身的情感,更直观地反映了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文化思潮,折射出时人对生命、对人生价值的态度,对后世哀祭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潘岳是西晋太康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其诗文风格以善为哀诔而著称。潘岳悼亡诗现存仅四首,然而单凭这四篇诗歌,潘岳就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一种特殊的诗歌类别——悼亡诗。总览后世论家在历代诗话中对其悼亡诗的接受,主要体现出其感情深挚、延续汉魏风及嫌其繁冗费词等方面的评价。然对于其悼亡诗以其情深取胜这一点,自古以来没有异议,并籍此一点对后世悼亡类诗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熔铸生命观和爱情观的悼亡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极为重要的一类.新近出版的由胡旭先生所著的<悼亡诗史>一书,立足于严谨的考订,系统梳理了悼亡诗生成发展的脉络,深入剖析了其内容与审美上的特征,具有卓著的学术价值,为整体悼亡文学的继续研究开启了门径.  相似文献   

10.
李娜莎 《科技信息》2011,(31):396-396
元稹是一个很丰产的诗人,悼念怀念妻子的诗留下来的就有三十多首,大概是古人写给妻子诗歌最多的一位诗人了,他的许多诗篇都不由自主的有他妻子的影子。元稹与妻子韦丛的爱情堪称楷模,史上写夫妻感情的诗人很多,但是很少能象元稹这样情深之至。本文从元稹的诗及文入手,探究他的内心世界,论述元稹与韦丛感人至深的爱情。  相似文献   

11.
巫山之鲵     
《大自然》2016,(4)
正"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古诗出自唐朝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意思是见识过深广的大海后,就很难再被别处的水所吸引;领略过巫山翻滚的云海后,其他的云都显得黯然失色。之所以提到元稹的这句诗,是想要向大家介绍一种以"巫山"命名的有尾两栖类—巫山北鲵。  相似文献   

12.
中古妇女在家庭中的生存状况及其生活风度也有某种自信与潇洒,其恋爱婚姻生活是情深且又通脱;南朝文学理论的热点问题是对“情文”关系的讨论。上述二者构成中古“悼亡”诗的背景。潘岳“悼亡”强调妻子亡去对自己生活的影响;江淹“悼亡”组诗有着各种角度的叙写与抒情;中古还有为他人而作的“悼亡”诗。中古“悼亡”诗的写作模式有三:诗作的哀痛之情在沉浸铺陈与抑制劝慰之间展开,与自然界的事物循环往复相比人生只有一次,诗人自我的孤独与悲伤。中古“悼亡”赋、文有叙事意味,夫妇双方都写到。思念诗作的叙写则从对方着笔。  相似文献   

13.
古今人们对李商隐《锦瑟》一诗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有风流说,有失恋说,有奏乐说,有客思说,有自题说,有悼亡说,有自伤说,有政治说等。笔者以此诗为既悼亡、亦自伤之政治诗。自古以来误解此诗有其主观原因,亦有其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4.
将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关“记梦”的诗归纳为写报国之壮志、兴亡之感伤、相思之苦情、悼亡之悲思、揽胜之旷怀、游仙之幻想、思乡之愁绪、念友之挚意、忆昔之深慨、生命之咏叹十个层面,认为这是古代诗人思想的反射,是华夏民族精神的折光,也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文论中的“白日梦”观点的最佳诠解。  相似文献   

15.
赵鼎词充满悲情特质,充满对生命短促、离家别友、家国破碎、贬黜漂泊等遭遇的哀伤。这一悲情特质有个人身世经历和特定时代的原因,也有词"以悲为美"风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古今人们对李商隐《锦瑟》一诗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有风流说,有失恋说,有奏乐说,有客思说,有自题说,有悼亡说,有自伤说,有政治说等。笔者以此诗为既悼亡、亦自伤之政治诗。自古以来误解此诗有其主观原因,亦有其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7.
关于《唐风·葛生》的主旨,历来主要有四类观点:《毛诗序》以为刺晋献公;郑玄不指实于晋献公,而以为是丈夫久役丧亡,妻子居家独思的一首诗;严粲提出悼亡的观点,今人多认可;还有人认为是闺怨诗。比较众说,"刺晋献公"与"闺怨"的说法,或附会、或臆测,较难服人。通过解读文本,分析诗歌的内容与结构,可知《葛生》是妻子悼念亡夫的一首诗。诗用对比、递进、并列等手法,表达了独居女子愿百年之后与丈夫同归共穴的强烈愿望,体现了"《唐风》之厚"的美好品格。其伤存悼殁最哀,对后世悼亡诗深有影响,堪称悼亡诗之祖。  相似文献   

18.
刘敏 《科技信息》2007,(13):130
爱情与死亡,历来是中外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因此,不管是中国诗坛还是西方诗坛,不管是现当代还是古代,悼亡诗都成为抒情诗的一个重要类别,本文分别选取了国别不同、时代不同的两位诗人的各一首悼亡作品,着重比较分析两首诗所表达的相似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宇乐天。他的一生以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不少人认为:后期的白居易深悟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之道,诗酒优游,其人与其诗恰相妙合。如洪迈在基《容斋随笔》中就曾将韩愈与白居易作过比较:“韩退之多悲诗,三百六十首,哭泣者三十首;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饮酒者九百首。”  相似文献   

20.
张波 《科技信息》2013,(6):233-235
<正>引言唱和诗是指文人之间的此唱彼和、相互酬答的诗作。其发展经历了从"和意"到"和意兼和韵"再到"和韵不和意"三个阶段。元稹、白居易都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文人,并且是往来三十多年的挚友;在他们两人相互交往的三十多年里,创造了大量内容丰富且体裁多样的唱和诗。大量的唱和诗一方面影响了"元和体"的形成,另一方面产生的"和韵"也改变了唱和诗的体制:从"和韵"到"和意兼和韵"的变迁。元稹《酬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