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在1922及1933年神谷和内田曾先后研究了带鱼卵,Delsman从爪哇海鉴定带鱼卵到属,水户敏描述了日本海域带鱼类的胚胎及早期胚后发育,T.C.Pacc.曾指出带鱼的卵径为1.59—1.88mm,我国黄海水产研究所和成庆泰等曾对带鱼卵作简略记述,南海水产研究所进一步研究带鱼卵和仔鱼的形态和生态。本文描绘了闽南-台湾浅淮渔场大带鱼[Trichiurus haumela(Forskal)]的胚胎发育,报导了带鱼卵的数量分市及其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深海抗风浪网箱与传统网箱养殖大黄鱼数量性状差异数量,结果表明:头长/体长、尾柄高/尾柄长、体高/体长两者之比值差异都极为显著.而鳃耙数、背鳍鳍条数t检验结果差异不显著.由此反映了深海抗风浪网箱养出来的大黄鱼头大、尾柄细、体形较传统网箱养殖大黄鱼瘦长.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鮸鱼仔稚鱼各发育阶段消化器官的观察,描述了口裂、齿、鳃耙、胃和肠的形态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17.3~24.9℃的条件下,1日龄(体长2.90 mm)时,肠出现;4日龄(3.00 mm)时,肠发生弯曲,呈弧形;13~19日龄(4.60~4.70 mm),肠前部膨大形成胃,上鳃骨和角鳃骨上出现鳃耙6(1 5)枚,粗短,粒状;29日龄(7.70 mm),鳃耙大多数由粒状发育成细长状;35日龄(8.10 mm)时,胃和肠的交接处出现幽门盲囊,肠褶皱增多;进入稚鱼期(41日龄)后,鳃耙数、幽门盲囊数和肠的卷曲(2个弯曲)已与成鱼相符。消化器官发育在弯曲期和后弯曲期阶段最为迅速,其中肠的发育明显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体长2.90~6.00 mm时,肠长与体长之比由16%快速增加到45%;第二阶段为体长达到6.00 mm后,肠长与体长之比保持在45%~50%。比较了石首鱼科鱼类仔鱼消化器官的发育,得出鮸鱼仔稚鱼消化器官的发育相对较快。在人工育苗中,需要结合消化器官的发育而及时转换饵料。  相似文献   

4.
1.六丝鲚的食料差不多完全是浮游动物,以甲壳类为主,其中以桡足类为最重要、十足类(包括莹虾)次之,糠虾类,端足类,磷虾类更次之。除甲壳类以外,它还捕食很多毛头类和鱼卵,所以六丝鲚应属蜉食性的鱼类。 2.六丝鲚的食料成份有季节变化,不过不很显著:春夏两季以桡足类为主,鱼卵次之,十足类(包括短尾类幼虫)更次之。秋季以桡足类为主,十足类(包括莹虾和短尾类幼虫)次之,糠虾更次之。冬季以桡足类为主,十足类次之,磷虾类更次之。总的来看,桡足类在四季食料中都占了绝对优势。六丝的次要食料则随季节而异;春夏两季是鱼卵,秋冬两季都是十足类。值得注意的是:糠虾类和介壳类在秋季食料中的比率增加,磷虾类在冬季食料中占相当重要位置。食料的季节变化是和浮游生物的季节变化分不开的。 3.食料种类大小和体长有关:体长在15厘米以上的捕食较大的甲壳类(如磷虾类,口脚类和十足类等),而体长在15厘米以下的则捕食较小的甲壳类(如桡足类)。这和鳃耙密度有关:前者的鳃耙较稀(1毫米长中有1.4—1.9鳃耙)而后者的鳃耙较密(1毫米中有2.0—2.7鳃耙)。 4.食料和浮游生物存在着一定关系;在浮游生物中占优势的种类也同样地在食料中占优势。桡足类便是一个很显著例子。其他甲壳类也有相似情况。可是水母则不然,它在浮游生物中很  相似文献   

5.
根据采集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和环江县境内的5尾标本鉴定描记了金线鲃属Sinocyclocheilus 1新种,斑点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punctatus sp.nov..其形态特征: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变粗,下部强硬,后缘具强锯齿;背鳍起点明显后于腹鳍起点,分枝鳍条8;口端位;胸鳍长,后伸超过腹鳍起点;吻须短,后伸不达眼前缘;身体被细鳞,侧线鳞明显比侧线上、下鳞大;侧线鳞45~50;第一鳃弓外侧鳃耙7~8枚;头背面和侧线上半部体侧和背部散布不规则的黑色斑点.这些组合特征可以将新种与同属的其他种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6.
DNA条形码在浙江沿海浮游鱼卵和仔鱼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的目的是对鱼卵和仔鱼进行分类鉴定,了解浙江沿海水域产卵区的物种组成。样品收集于2014年5月-2015年11月,在浙江沿海水域租用渔船采用大型浮游生物网(网长280 cm、网口内径80 cm、网口面积0.5 m2、网目0.5mm、拖速2 n mile/h、拖网时间10 min)通过分析CO I DNA序列,结果显示从24个样本一共鉴定出10个鱼类物种,分属于7个科,即鳀鱼、小黄鱼、龙头鱼、康氏小公鱼、矛尾刺虾虎鱼、褐菖鲉和沙带鱼仔鱼,及凤鲚、蓝点马鲛、黄姑鱼鱼卵。种内平均K-2-P遗传距离0.47%,科内属间平均遗传距离21.7%,目内科间平均遗传距离24.6%,表明种内距离远小于种间距离,与绝大多数条形码研究结果一致。研究结果表明,DNA条形码技术是传统形态学强有力的补充。它是一种准确的,规范化的,有效的物种鉴定工具,在鱼类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四种鳕鱼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蓝鳕(Micromesistus poutassou),远东宽突鳕(Eleginus gracilis),大西洋鳕(Gadus morhua)和太平洋鳕(G.macrocephalus)等4种经济鳕鱼类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对其分节及量度特征进行了测定分析,发现所测数据与国内外资料存在一些差异,并补充描述了各种的身孔、牙齿等形态特征。统计检验表明,蓝鳕的第1臂鳍鳍条数,鳃耙数与其他鳕鱼存在显著差异,远东宽突鳕的脊椎骨数与其他鳕鱼存在显著差异,大西洋鳕和太平洋鳕在上述性状上的差异不明显,但2者的体色有明显差异,从形态特征聚类分析图得知宽突鳕属与鳕属亲缘关系近,而蓝鳕属与鳕属亲缘关系远。  相似文献   

8.
用扫描电镜对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a Peter)鳃表面形态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鳃耙、鳃弓、鳃丝和鳃小片的上皮细胞各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特点。鳃耙、鳃弓和鳃丝的上皮细胞均具有刻纹,但不同部位的微嵴形态有差异,如排列方式、宽度和长度,这些形态结构特点是与其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9.
应用扫描电镜对鲫和金鲫鳃表面亚微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并对二者鳃表面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鲫和金鲫虽然同属鲤科,但它们的鳃表面结构存在着很大差异.在鳃丝、鳃小片、鳃弓和鳃耙的上皮细胞方面,鲫和金鲫都有各自不同的形态特点;在鳃小片的排列方式及表面形态上,鲫和金鲫也存在较大差异;在鳃耙上,金鲫也没有鲫所具有的较为复杂的滤食结构;并且金鲫鳃耙表面腺体的大小与其附着结构也与鲫的有所不同.这些特征差异可能与鲫和金鲫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进行不同的生理功能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0.
用扫描电镜对鲢鳃表面形态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鳃弓、鳃丝、鳃小片和鳃耙的上皮细胞各具不同的形态结构特点.鳃弓、鳃丝和鳃耙的上皮细胞具有刻纹和隆嵴等结构,而鳃小片的上皮细胞只有稀疏的大小和形状不同的小孔,这些形态结构特点是与其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1978年周年带鱼生物学测定资料、渔场海况调查资料和1965~1978年的渔捞统计资料,分析了浙江近海带鱼的生殖特性。本海区带鱼的生殖期主要在5~8月,产卵场主要分布于机轮拖网禁渔线附近至向东约60海里的范围内,生殖群体主要集群区位于高盐水舌锋前缘,产卵时适温为17~20℃,适盐范围为33~34‰。作者经过比较分析认为,当前带鱼生殖群体较六十年代初期明显偏小,开始性成熟的年龄和体长也显著偏小。  相似文献   

12.
东海带鱼补充群体数量预报及冬汛渔获量预报的改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电子计算机为工具,对东海带鱼补充群体数量与气象、水文环境影响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建立了东海带鱼补充群体发生数量预测方程和改进后的新的冬汛带鱼渔获量预报方程,预测和预报结果经检验后表明有较高的精度,对东海带鱼资源的评估研究和渔政管理、渔场生产安排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鲢鱼鳃的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鲢(Hypophthalmichihysmolitrix)的鳃弓、鳃耙、鳃丝及鳃小片的表面结构,整个鳃上遍布微嵴,但不同区域的微嵴形态有差异:如排列方式、密集程度、宽度和长度等。另外,不同部位存在着不同功能的细胞群。味蕾存在于鳃耙的游离末端;粘液细胞几乎遍及整个鳃表面;鳃丝表面有少量氯细胞。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1960——1963年在浙江近海渔场收集的带鱼耳石资料进行年龄和生长的研究。本海区带鱼耳石上轮纹形成的周期为一年,肛长 L 与总重 W 的关系式为:夏汛(5、6月)W=3.083×10~(-s)L~(2.8568);冬汛(11、12月)W=3.025×10~(-s)L~(2.8806)。带鱼肛长与耳石半径长 R 的关系式为:L=-41.54 77.23R。本海区带鱼的生长可用 Von Bert-allanffy 生长方程描述。极限体长 L_∞=559.1毫米,极限体重 W_∞=2176克。带鱼体重生长曲线的拐点位于 t=3.14令处。本海区带鱼一般生长型与日本纪伊水道的带鱼比较接近,而与黄、渤海区的带鱼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15.
胡子鲶鳃及鳃上器形态结构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胡子鲶(Clariasfucsus)鳃及鳃上器表面亚微形态结构作了详细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鳃弓,鳃丝,鳃小片,鳃耙及鳃上器的上皮细胞各具不同的形态特征,鳃弓,鳃丝,鳃耙上皮细胞表面都有环形隆嵴,继续的短纹和点纹,而鳃小片和鳃上器上皮细胞表面结构与共明不同,这些表面形态结构特点与鳃及鳃上器的功能机理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6.
石川粗鳍鱼由D.S.Jordan和J.O.Snyder(1901)首次根据一尾采自东京湾口外的标本建立的,而本文的标本则采自中国黄海和东海等处。本种在体形、鳞片和身体结节等方面与皇带鱼(Regalecus glecus)相似,故常被混淆。经详细研究后,作者补充描述了本种的若干重要性状并同体形近似的皇带鱼对比,找出两种鱼在背鳍起点和肛门位置、腹鳍鳍条、头部骨片、口部结构、牙齿的有无及其分布、鳃耙数目、眼睛大小、侧线鳞及身体结节特点等方面的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7-2008年的调查监测资料,对浙江省舟山市灯光敷网渔业利用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灯光敷网渔业的作业渔场范围为27°~32°30'N、123°~128°E之间海域,渔获量较高的海区集中在舟外渔场、鱼外渔场和鱼山渔场;渔期一般为每年的4-12月,盛渔期为5月、6月和9月;渔获组成以鸵鲣、头足类、鲐鱼、带鱼与单角革鲍为主,合计占总渔获量的93.58%;针对灯光敷网作业实际情况提出了休渔时间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金枪鱼类仔鱼的分布和产卵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鉴定的八种金枪鱼仔鱼:鲔Euthynnus Yaito Kishinouye,扁舵鲣Auxis thazard(Lacepede)圆舵鲣Auxis fapeinosoma Bleeker舵鲣属Auxis sp(Cuvier),青干金枪鱼Neothunnus tonggol(Bleeker),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Bonnaterre)金枪鱼Thunnus thynnus(Linne),和鲣Katsuwonus pelamis(Linnaeus)等.它们分布在本渔场的台湾堆及外科渔场周围,分布区水温22.5—29.2℃,盐度22.9—34.7‰,根据仔鱼出现的时间和持续期推算其产卵期:鲔4—9月,扁舵鲣3—9月,圆舵鲣4—8月,舵鲣属4—7月,青干金枪鱼3—7月,鲣6月,黄鳍金枪鱼4月,金枪鱼6、7月’金枪鱼为黑潮指标种,它的出现可作为黑潮暖流支梢流入本渔场的佐证。根据八种仔鱼的分布区及棲息水深、水温和盐度,可作为探索金枪鱼渔场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借助计算机快速运算,对浙江渔场冬汛带鱼渔获量预报作了多种验算分析,结果表明:多元非线性回归及逐步回归分析用于冬汛带鱼渔获量预报较为适宜,所建方程的回归检验和独立样本检验较为理想,四年的预报正确率达95%以上,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目前,用本文方程预报能满足组织渔业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用扫描电镜对青鱼(Mylopharynydon piceus)鳃适应呼吸功能的表面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观察。结果表明:鳃耙、鳃弓和鳃丝上皮细胞表面都有隆嵴和刻纹等结构,鳃小片上皮细胞表面凹凸不平,同样也有隆嵴和刻纹,这些结构是与其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