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简要分析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并以西方“他者”作为文化参照背景研究了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理论特质,分析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缺陷,揭示了研究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对发展中国现代科技文明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基于国内外科技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现状研究,分析了宁夏科技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现状,通过探讨制约宁夏科技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不利因素,提出了完善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文化和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提供文化旅游高品质产品、强化文化和旅游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加大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等建议,为推动宁夏科技与文化旅游融合发...  相似文献   

3.
运用数据统计、定性分析、文献分析等方法,讨论我国传染病的命名方式、命名原则与命名过程,并对新冠肺炎的命名进行评析和给出建议。研究发现,我国法定传染病命名方式有病原学命名、流行病学命名、临床病学命名、借词命名、编序命名等,其中临床病学命名数量最多;我国法定传染病名称多由几种命名方式组合或交叉构成。传染病命名应遵守准确性、层次性、能产性、单义性、简明性、稳定性等术语学既定原则,另需重视和谐性、得体性两个原则。通过回溯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命名过程可知,传染病命名应允许名称的合理变动,区分不同命名主体的作用,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应慎重确立法定名称。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特别是深入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技文化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极大兴趣。在综述近年来科技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历史方位,能够对科技文化研究的热点及前沿问题进行分析,并对科技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对策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5.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利用蒙语的词缀法,根据IUPAC规则,结合蒙语的语法规律,对化学物质进行科学、合理地命名问题。同时对以往在化学物质蒙文命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反思。
以词根和词缀相结合创造新词的方法,在蒙语的语法中叫做词缀法。这是蒙语的最基本的构词法之一。在这一点上,蒙语和世界上其他许多拼音语言文字是非常一致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用此法成功地解决了创造新词和命名术语的问题。蒙语在创造新词方面有着很强的优越性。当今,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带来了许多新概念和新名词,而对这些新概念进行科学、有效地命名,便成了语言学研究和各专业领域急需解决的课题之一。从现行化学物质蒙文名称看,由于只用机械地翻译汉文名称的方法,而没有充分发挥蒙语的词缀法这一优越性,造出了很多不科学、不规范的名称。蒙语和汉语在构词法方面是截然不同的,它们在命名术语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例如,90号元素“Th”,其蒙文名称为[tri],并且其拉丁文、英文、法文、德文名称为“Thorium”,俄文名称为“Торий”,日文名称为“トリゥム”等,其发音都是一致的,而其汉文名称却为“钍”(音tǔ)(但这也是发挥了汉文象形文字的极大优越性)。所以,对化学物质进行蒙文命名,不应采取直接从汉文名称翻译的方法,而应依据IUPAC命名法(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化学物质命名法)和蒙语的语法特征。一、词缀法及化学物质蒙文名称中存在的问题蒙语词缀法的根本特点就是将概念蕴涵在词缀里,每一种不同的词缀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涵义或概念。例如,词缀[-an]代表着饱和链烃这一类化学物质。如果某物质是只含一个碳原子的饱和链烃,则其名称由词根[mt-]和词缀[-an]结合而成,即[mtan]([mt]代表饱和烃中含有1个碳原子)。这一构词法虽然在其他音节语言也都广泛应用,但由于各种语言自身的不同特点和构词法要求,它们以及蒙语之间也不尽相同。例如,蒙语用词缀法造新词时,一般用后缀,不用前缀;而英语用词缀法造新词时,后缀和前缀都可以用。按照所形成的新词的词性,蒙语将词缀(或后缀)分为名词词缀、动词词缀和形容词词缀等许多种类。本文讨论的主要是形成名词的词缀。蒙语的词缀法不仅本身具有很强的灵活性、科学性和规律性,而且所创造的新词也非常简明、准确和规范。因而,我们不仅要在社会语言中广泛应用它,还要在科技术语的命名当中积极使用它。但是,当前在化学物质的蒙文命名方面,还没有充分发挥蒙语词缀法的功能,存在着为了满足暂时的急需和使用的方便,从汉文名称机械翻译而造成许多违背蒙语的语法规律和术语学基本要求的问题。就化学物质蒙文名称中存在的问题而言,与词缀法相关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有些化学物质的名称,由于从汉文名称直接翻译时担心丢失概念信息或涵义,增加了多余的修饰词后,变得又长又不科学。例如表1。表里“现行蒙文名称”中的[alkan]、[alkn]和[alkin]部分是依据IUPAC命名法音译的,分别表示烷烃、烯烃和炔烃的三类化学物质名称,其中[alk-]部分代表“烃”(具体物质),[-an]、[-n]和[-in]部分分别代表“烷”、“烯”和“炔”,结合后得到完整的具体物质名称。而这三个名称中的[ngrgi]部分是代表汉文名称中“烃”的类名。可见,由于怕丢失概念或涵义,这三种烃的完整的名称[alkan][alkn]和[alkin]后加了一个修饰词[ngrgi](类名)后,所形成的名称不符合蒙语的语法规律和科技术语命名的“简明性”原则,使名称变得又长而又不科学。2.有些化学物质的名称,由于运用组词法命名,在物质的分类上变得又混乱又模糊。例如表2。这些化学物质的“现行蒙文名称”是由两种不同的名词组合而成的。这些名称由于机械依照汉文名称的组词方法,所组成的三种具体物质名称中混用其类名[alkl]、[aldgid]和[ktn],在物质分类上造成层次穿越的逻辑错误。如果,依据IUPAC命名法命名,这些化学物质的名称则为[tanl]、[mtanal]和[prpann]。这样不仅使这些名称符合IUPAC命名法,而且用词缀[-l]、[-al]和[-n]可使这三种物质的类名规范化或概念化,充分发挥蒙语词缀法的优越性。以上这些带有非常严重缺点的化学名词,已在蒙文化学领域和相关学科的研究,以及学校教育当中沿用了比较长的时间。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类名词不足之处日益凸显,不能满足和适应蒙古民族教育和科技的持续发展。二、词缀法在化学物质名称规范化中的运用众所周知,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质及其组成、结构和性质。因此,化学科学必须对作为其研究对象的化学物质进行准确地命名,并要求其名称不仅要体现相应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而且还要体现它所属物质的种类,即要以其分类为基础。化学物质可根据其组成、结构和性质分为许多种类,同一类化学物质必然有相同或相似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因此,可根据这种相同或相似性,将同一类化学物质的名称用同一种词缀加以类化或规范化。例如表3。表中“现行蒙文名称”存在着表2中所提到的错误,而“规范后的蒙文名称”是用后缀[-l]将醇类进行规范(或类化)后所得到的。通过蒙语的词缀法,将分别代表醇类不同具体物质(甲醇、乙醇、丙醇和1-丁醇)母体的词根[mtan-]、[tan-]、[prpan-]和1-[btan-]与代表其种类的后缀[-l]组合成符合IUPAC命名法和蒙语语法规律的系统的名称([mtanl]、[tanl]、[prpanl]和1-[btanl]。这样形成的名称能在词缀里蕴涵着类的概念,因此也能体现相应化学物质的种类,以及组成、结构和性质。例如,名称[mtanl]、[tanl]、[prpanl]和1-[btanl]中都含有表示“醇类”(R—OH)的词缀[-l],所以从这些名称可以直接看出它们的分子中都含有同一种组成“—OH”,结构均为烃基与—OH单键相连接,具有醇类的性质等涵义。而且,根据这些名称,或主要是依据其中词缀的不同,可以将不同种类的化学物质加以区分开来。例如表4。从表4中三种化学物质的“规范后的蒙文名称”看,虽然它们母体的名称相同,但由于分别含有代表醇类(R—OH)、醛类(R—CHO)和酮类(R—CO—R)的词缀[-l]、[-al]和[-n],可以直接看出它们是三种不同种类的物质(即醇类、醛类和酮类)。综上所述,对化学物质进行命名,可依据其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其分类作为基础,将同一类化学物质的名称用同一种词缀(或后缀)加以规范化或类化。这样,用词缀法形成的化学物质的蒙文名称,不仅符合蒙语的语法规律和化学科学研究的要求,而且还能体现IUPAC命名法的原则,使化学物质蒙文名称得以与国际接轨。三、几种化学物质蒙文名称规范化常用词缀根据IUPAC命名法,结合蒙语的语法规律,按照化学物质名称的特点,可以用以下几种词缀将相应化学物质的蒙文名称进行规范。见表5。这里介绍的几种词缀(或后缀)在蒙语中是从未用过的,但在化学物质的命名中是国际通用的。因此,将这些词缀引用到化学物质的蒙文命名中,不仅对化学物质蒙文名称的规范化和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蒙古民族的科学、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① [tri]为国际音标标记的蒙文词,下同。② 见《科技术语研究》1999年第4期第9页。  相似文献   

6.
产生于中国"政府指令型"NIS重塑时期的科技中介,在中国"政府导引型"NIS、"政府协调型"NIS时期功能不断完善、角色不断演变,并成为一个重要的政策概念。学界关于科技中介及其角色的研究较少聚焦于中国NIS演进视域,并将其角色"黑箱化"处理。本文考察了我国科技中介在中国NIS演进的不同阶段的角色及其变化,进而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发,基于科技服务链与创新链融合、开放式创新及服务创新的新趋向,对我国科技中介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7.
洋务派对近代科学技术的认识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到他们在洋务运动中的行为实践和路径选择,并在科技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器物科技观、知识科技观和教育科技观,反过来在其科技观指导下进行了大量近代科技实践活动,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体西用下的洋务派科技观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然而在客观上加强了西方科技文明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为我国后来的维新变法思想的产生和维新运动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冠病毒疾病自发现以来,其术语名称不断发展完善,最终汉语名称确定为“2019冠状病毒病”,简称“新冠”,英语名称确定为Coronavirus Disease 2019,简称COVID-19。文章通过阐述英语、汉语新冠疾病术语的命名发展过程,梳理出新疾病名称的命名大致经历范畴化、信息回避与综合三个发展阶段,这种动态的命名机制对新传染性疾病命名具有普遍性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科技文化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造成文化变迁,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发展.本文试图从创新文化的价值、文化对科技的影响和制度创新三方面对创新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构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10.
作为创新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科技奖励制度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大明  胡志强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4):109-112,F004
中国政府近年来不断强调,必须把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作为新时期科技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以便进一步增强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和高技术前沿研究的原始性创新能力[1].为此,在包括科技管理制度、奖励制度、激励机制、科技评价体系、创新人才培养、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和营造创新文化等方面,都要围绕提升我国科学研究原始性创新能力的目标来设置.其中的创新文化和科技奖励制度是两个相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将主要通过对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分析,指出其对创新文化建设的意义,以及可能的改进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框架分析与文本挖掘的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深入研究了1968年至2022年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报道中国科技议题的特点,深入挖掘了报道中呈现的中国科技形象。研究发现,中国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全球前沿科技议题中具有极高的关注度,并集中于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以及新能源等技术领域。在中国科技成果与进展、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政治、科技伦理等六个主题框架下呈现出我国作为科技大国与全球科技与经济领导者的正面形象,突出了我国科技自上而下的发展特点,发展速度快、国际影响力强,但也呈现出我国科技创新力不足、轻视科技伦理与风险的负面形象。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地方科技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刊将2007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的交流材料进行了摘编,将部分地方科技工作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作法与经验呈现给读者。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已有包钢铁路用钢轨、鄂尔多斯羊绒衫、伊利乳粉和液态奶等7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鄂尔多斯、鹿王、蒙牛等15个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05年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内蒙古有7个品牌上榜。快速发展的内蒙古经济被称为“内蒙古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3.
从中日科技比较看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近代中日两国科技发展的比较,从两国文化及历史发展进程及其各自所持有的对外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探讨了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其中,作者对“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中成药通用名称命名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对照西药通用名称命名原则、《中医药法》有关规定、中医药学名词定名原则及流程,发现存在诸多问题。主张制定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定名原则,保护中医药及其文化,保护传统中成药品牌,不能割断历史,不能丧失知识产权,改名不能一刀切等。同时认为中成药改名还需要从法律、经济、民众等多维度加以考量。指出关键在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依据IUPAC原则,对现用元素蒙文名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具体阐述了对17种元素蒙文名称进行拉丁化的理由及其意义。同时,说明了现行命名中“双轨制”原则的弊病和严重不良后果。一、引言新中国成立以前,对我国的蒙古民族来说蒙文化学科学是一门空白学科。自从新中国成立之后,从50年代开始蒙文化学才有正式出版物。在这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当中,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指引下,蒙古民族不仅有了用自己母语进行化学科学在内的各门自然科学的研究和教育活动,而且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在这期间,蒙文化学一直沿用第一次出现的元素的蒙文名称,而这些名称绝大多数为直接从元素的拉丁文名称音译而定名的。例如:元素钠(Na)的拉丁文名称为Natrium,其蒙文名称为[natri]*;元素磷(P)的拉丁文名称为phosphorum,其蒙文名称为[fsfr]等等。而只有少数常用元素的蒙文名称未经过拉丁化,是由早期蒙文化学启蒙作者们用新造蒙文词或采用固有的蒙文词来定其名称。它们对蒙文化学的发展起到了启蒙和奠基性的历史作用。然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的20年来,未经拉丁化的元素(主要有17种元素,即C、H、O、Fe、Ag、Al、Au、Cu、Hg、Pb、Pt、S、Si、Sn、Zn、N、Ge)的蒙文名称,远不能适应蒙文化学科学研究和现代蒙文化学教育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由于使用元素命名的“双轨制”原则,即在无机化学中使用蒙语化(或称民族化)的名称,而在有机化学中却使用拉丁化音译名称的命名方法,从而造成化合物名称的不规范和混乱。例如,元素碳在无机化学中称[](新造蒙文名称),而在有机化学中称[karbn](拉丁化音译名称)。从而,将H2CO3称[],而将R-COOH称[],这样使本身非常有规律的化学物质名称之间产生矛盾,变得很不规范和不系统。如果对作为化学物质(各种单质和化合物)命名基础的元素名称不进行规范化和系统化,那么对成千上万的化合物进行科学系统的命名是不可能的。施行“双轨制”不仅违背IUPAC(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原则,而且也不符合化学科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双轨制”成为妨碍蒙文化学进一步发展提高的障碍。对化学物质的蒙文命名,唯一的依据是IUPAC原则,只有跳出任何改良范畴并彻底改革才是真正的出路和希望。为此笔者愿和专家学者进行商榷,以期元素的蒙文名称能够得到规范化和统一。二、元素蒙文名称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元素是千千万万个化学物质的基本组成。因而,元素的名称是对所有化学物质进行命名的必然依据和基础。所以,“只要把元素的蒙文名称正确书写并掌握其拼写规则,就可以把千百万种化学物质的名称正确地写出来”。[1]现用的元素蒙文名称,绝大部分都采用了元素的拉丁文名称中舍去其词尾(-um)部分音译而定名的。如,元素钾(K)的拉丁文名称为Kalium,从而其蒙文名称为[kali];元素氟(F)叫fluorum,其蒙文名称为[flr]等等。这些名称对各种化合物进行系统命名尚不存在任何问题。但使用未经拉丁化的元素的名称对化合物进行系统命名时,就造成许多不便和困难,甚至有的名称还存在比较严重的科学性错误。例如,氢氧化钠(NaOH)的分子组成中含有钠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如果把这三种元素的名称进行拉丁化(即钠称[natri]、氢称[hidrgn]和氧称[ksign])后对NaOH进行命名,就可得到由这三种元素的蒙文名称所构成的名称[natrihidrksid](其中,natri、-hidr、-ks和-id部分分别代表钠、氢、氧和化合物的名词或其词缀),这不仅符合了蒙语的构词法,即通过词根与词缀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新词,而且也符合于IUPAC原则。但是,按照现用蒙文命名法(即“双轨制”原则)对NaOH进行命名,却得到由两个蒙文词构成的名称[]。在这两个蒙文词中,不但没有其组成元素氢和氧的名称或其词缀(词根)[-hidr]、[-ks],而且代替氢、氧两个元素名称的词是[],此词是由名词[](水)和形容词后缀[magt]结合而成的形容词,它具有“水性或像水”之意,从而[]却具有了“水性钠或像水钠”的意思。这显然会使读者的思路引入歧途,获得不确切和不科学的概念,如此等等。概括地说,在元素蒙文名称当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有些元素的名称由于与其拉丁文名称不一致,故对一些化合物进行系统命名时所构成的名称很不规范和不科学。例如,化学基H3Si-O-SiH2-O-的汉文名称为“二硅烷氧基(或甲硅烷氧代甲硅烷氧基)”,是由6个(或10个)汉字组成。若把它用现用蒙文命名法进行命名,则为[],是由9个蒙文词组成的组合名称。如果把这一名称从字面再译回汉文就变成“甲基硅烷烃氧代甲基硅烷烃氧团”。如此,在蒙文名称中无形地增加了两个甲基(CH3-)、两个烷烃[CH3(CH2)nCH3]和一个氧团,这显然是很不科学的。因为,在H3Si-O-SiH2-O-的组成和结构中根本不存在“甲基”、“烷烃”、“氧团”等。而把这一有机基组成中的硅元素[silik]和氧元素[ksign]的蒙文名称进行拉丁化后再命名,就可以得到只有一个蒙文词就能表达的、简明而准确的系统名称,即[disilksanksil](其中,di:二,sil:硅,-ks:氧或,-an:烷,-ks:氧,-il:基)。2.个别元素在同一个蒙文化学科学体系中用两种不同的名称(即,使用“双轨制”命名法),造成前后矛盾和不统一,带来了化合物名称的混乱和不系统。例如,在蒙文化学中把碳元素(C)的名称既用[],又用[karbn],因而将H2CO3(碳酸)称[];而将R-COOH(羧酸)称[];将CO(一氧化碳)和CO2(二氧化碳)分别叫[]和[];而把-COOH(羧基)和-CO-(羰基)分别叫[]和[],等等。如果,按照IUPAC系统命名法,将碳(C)的名称取[karbn],而舍去[],则H2CO3、CO和CO2的名称分别成为[]、[karbnksid]和[karbndiksid],这与[karbksil ]、[karbksil]和[karbnil]变成一致。这样一来,作为科学名称不仅有了系统性,而且变得更简明、更科学了。3.由于新造的几个元素的蒙文名称过于注重表达概念(或蒙语化),反而使其概念的含义变得更为狭义化。例如,碳称[]、氧称[]、氢称[],分别表示“从碳派生炭”、“从氧派生酸”、“从氢派生水”的意思,这显然是不全面的(即,把其概念狭义化了)。因为,碳、氧、氢等元素不仅仅能派生出炭、酸和水,而且它们还能派生出千千万万个其它衍生物。仅就碳元素来看,它不尽派生出碳的各种单质和无机化合物,而且还能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有机化合物。所以,上述新造的元素蒙文名称是不可取的。4.机械蒙译有些元素的汉文名称而产生其名称的歧义。元素的汉文名称绝大部分是用新造汉字来代表的,只有极少数元素的名称是用固有汉字来代替的。如,金、银、铜、铁、锡、铅等。但它们的后面都隐含着一个“素”字,以表示“元素”的意思。就像铁(素)和铁(金属)是两个根本不同的化学概念一样,铁(素)是指元素的名称,而铁(金属)是一种混合物(铁合金)的名称。所以,理解血红素分子的组成时,其中含有铁元素的原子,而不能理解成含有铁(金属)。然而,在蒙文化学中却把铁(素)和铁(金属)同称[],这显然是不确切的。元素的新造汉文名称主要是根据固有汉字采用“左形右声”的造字方法所造左右结构的合体形声字,如,钠、钾、钙、锌等;另外一种属会意造字,如,氢、氮、溴、碳等。从而,充分发挥了汉文表意文字的优越性,所造新字科学性很强。如,“金”字旁表示金属,“石”字旁表示非金属,“气”字旁表示气态,“氵”旁表示液态,等等[2]。在这些新造汉字中,“右声”部分主要依据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读音或接近读音,多为新造字或借用古字。如,元素Zn的拉丁名称是Zincum,据此左用“金”,右用“辛”,左右合体成“锌”的形声字。蒙语文和汉语文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音节文字,它可以不用造新词而用词根与词缀相结合的方法,直接音译元素的拉丁文名称来命名所有的元素。但是一些元素的现用蒙文名称没有依据拉丁文名称,而依据其汉文名称机械蒙译,从而元素名称就有了双重概念,即产生了歧意现象。例如,硫称为[],意为“硫磺”,硅称[],意为“矽石”,而硫磺[]、矽石[]等分别指的是具体物质的名称,并且这些具体物质都是混合物。然而,元素是绝对单一的纯物质。从这里很容易看出,上述这种做法很显然是犯了混淆科学概念的错误。5.个别元素的名称由于没有从化学科学的整体上考虑,从而出现了同一名称重复出现的现象。例如,元素锗(Ge)的拉丁文名称为Germanium,现用蒙译名称为[grman],这与化合物锗烷(GeH4)的名称[grman]是一样的。这样和科学名词术语的单一性的要求是不相符的。6.个别元素的名称蒙译时所依据的名称来源不同而造成混乱。例如,元素氮(N)的现用蒙文名称[adzt]是依据其俄文名称(asot)蒙译而来的,而其拉丁文名称为Nitrogenium,从而应称[nitrgn]更为规范。7.有些元素的蒙文名称用固有两个蒙文词组合而成的组合名词(这是依据其会意汉文名称所造)进行命名,因而对化合物的命名带来很多不便。例如,铝称[],是由分别代表“轻”和“白”之意的两个形容词组成。像这样的元素名称还有汞[]、铅[xara tglga]、铂[]、锡[]等。而且,这些蒙文名称同时也代表具体物质的名称,如[](汞)的字面意义是指“水银”,显然“水银”是代表由汞元素(原子)组成的一种单质(分子)的名称。同样,[ alta](铂)是“白金”之意,而实际上“白金”是代表由铂(元素)组成的一种单质(分子)的名称。这样一来,不仅使这些元素的名称产生歧义,而且有关化合物的名称也产生歧义或错误,如“铅酸锡”就称为[],若译回汉语却成“白锡酸的黑锡(或白铅酸的黑铅)”,这显然是很不确切和不科学的。三、对17种元素蒙文名称拉丁化的意见人类发现的化学物质的数量已达到一千多万种[3]。对这些数目庞大的化学物质进行规范、系统的命名是化学科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而所有这些化学物质的命名是以化学元素的名称做基础的。所以,首先对化学元素的名称进行规范化和系统化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一个比较规范的、系统的命名方法的形成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它是通过较长时间的探索研究和不断的修正完善后才能得到的。就拿化学物质国际命名法(即IUPAC原则)来讲,自从1892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国际化学家会议上拟定一部系统的化学物质命名原则以来,IUC和IUPAC等组织先后多次对其进行修订和补充后才得到了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化学物质系统命名法”。而我国于1932年根据上述国际“系统命名法”,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一部“化学物质命名原则”(这主要是汉文命名法)之后,又对其进行多次(分别于1937年、1945年、1951年、1953年、1956年、1960年和1980年)修改、校订和补充后得出了我国现用的比较规范和完善的“化学物质命名法”。[4]可是,从化学元素的蒙文名称来看,到目前一直沿用的是其最早期定的名称,50年不变或不进行修改,况且这些名称中有一些还存在着像本文所提出的较严重的不规范和不系统等问题。所以,根据以上的讨论,对17种化学元素的蒙文名称提出如下拉丁化的意见(见表中拟新蒙文名称),以期与同行和学者共同商榷。四、后语对化学物质进行科学、规范的命名,最根本的依据是元素的名称。因此,元素名称的正确与否是整个化学物质名称正确性的根本前提。世界各国所采用的元素名称,基本上都根据元素拉丁文名称,结合本国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进行命名的。例如,90号元素(Th)的拉丁文名称是Thorium,从而其英文名称为Thorium、法文名称为Thorium、德文名称为Thorium、俄文名称为Topuǔ、日文名称为“トリウム”、汉文名称为“钍”、蒙文名称为[tri],等等。所以,我们在本文提出的对17种元素蒙文名称进行拉丁化的意见,不仅符合蒙语的构词法,而且遵循了IUPAC原则和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然而,“双轨制”原则是与IUPAC原则格格不入的。名词术语的规范化问题是一个政府行为,是政策性很强的问题,不能由某一个人或者个别部门所能改变的。在这里我们所提出的建议,只是代表作为对我国及我国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科学名词术语规范化工作的热心关注者的一点看法,敬请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 [natri]是用国际音标标记的蒙文读音,以下同。  相似文献   

16.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发展服务科技创新的新型金融服务机构,积极探索支持科技创新的融资方式”的战略目标,对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各类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层出不穷,特别是基于民营资本的科技金融服务机构不断涌现,针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特点以及传统金融服务的不足等,开发设计了多种类型的科技金融服务产品和模式,如中新力合、阿里金融、融资城、全球网、众筹网等,为我国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提供了有效的投融资支持,同时,这些创新性金融服务模式也对传统金融服务提出了挑战。本文对这类新兴民营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典型代表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自主创新与科技资源的配置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适应国际创新竞争的时代潮流,针对我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特殊背景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确立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本文揭示了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的特殊涵义,分析了我国科技资源的配置对开展自主创新的制约作用,提出了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理念及其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8.
以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和霍金的《果壳中的宇宙》为例,指出科技著作名称的翻译同样要考虑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因素,尊重原作者认可的中文译名。此外,历史文化因素等附加信息也需着重关注,以便准确传达典故所蕴含的深意。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文化(科学)社会学的一些概念,分析了中国古代由统治集团以国家名义进行的文体选择对科技发展的三个方面的影响,作者认为,汉代实施的“罢独”政策和唐后确立的科举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两次影响最大的文化选择,它们共同指向儒家学说,使儒家思想成为社会文化中心的统治思想,这不仅直接导致墨家科学的灭绝,使科学知识在社会的文化选择和文化传播中遭到轻视,而且也把一种不利于科技 文化价值观念置于社会思想的统治地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科技新词在每日每时大量涌现,他们反映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本文就科技新词的概念、科技新词的界定、科技新词的来源及其构成着手,探讨了如何开展科技新词的命名及审定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