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把握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的定位,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大格局中去谋划。”这是新时代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使命责任与担当,同时也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要实现中国体育事业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战略性转变,不仅需要国家经济、科技等强大的硬实力为依托,更需要文化、价值观等软实力的积淀。深入剖析和研究建设体育强国的文化基因,是坚定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的先决条件,建设体育强国的文化基因与文化自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文化自信是建设体育强国的文化深层内核,体育强国是文化自信的体育展示。坚定文化自信,为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都明确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完整提出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思路和关键所在,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国梦"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实现中国梦就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而这也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文化强国,具有现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就要求我们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创新,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3.
"文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兴国战略,对中国社会的深入发展和民族文化复兴意义重大。作为先进文化和民族文化重要代表和传承者的高校,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历史使命感审时度势,鼎新革故,重构文化建设策略,对文化强国和人类进步作出应有贡献。据此,文章提出了高校文化建设必须实现的两个转向以及如何实现两个转向的四大路径。  相似文献   

4.
正继德国工业4.0之后,2015年我国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进一步明确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为主要目标,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和智能化发展,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使我国在未来工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最终实现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为实现制造业回流,纷纷做出"重振制造业"的战略部署,竞相在高端装备领域发力,以保持其  相似文献   

5.
加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突出文化育人的理念,不仅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要求,更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校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赋予的历史责任,就需要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精神为手段,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寓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就需要以人才培养为共同目的,将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通过梳理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工业互联网的建设意义、发展路径。在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中国积极推进两化融合战略,进一步加速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协同发展,加快工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近年来一直大力支持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与迭代,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中国制造的全要素生产率,有利于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2011年,通用电气(GE)首次提出了"工业互联网"这一概念.经济发达国家对此形成国家战略并全面进入实施阶段,如美国"先进制造"战略、德国"工业4.0"、英国"高价值制造"战略等.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智能制造"被定位为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2016年5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同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据GE预测,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到2020年将达到2250亿美元,到2030年将产生15万亿美元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精彩纷呈,智能化扑面而来。2015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描绘了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创新引领,两化融通;五大工程,绿色智能;十大领域,追赶并领;中国智造,强国美梦。被誉为"工业的粮食"和"黑色的金子"的煤炭,是中国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坚实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八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将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为新时期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传承与创新不仅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也是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高校要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制造2025     
《广东科技》2016,(18):16-19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推动产业机构迈向中高端,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习近平总书记也谈到,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也是今后我国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主战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可以说,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是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重大课题.早在2013年1月,中国工程院会同国家工信部、质检总局就启动并开展了《质量强国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以毛泽东文化思想为基点,它的逻辑起点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总问题的文化维度的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时代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先进文化理论和和谐文化理论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理论张力,并为我们在实践中指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而使我们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制造2025》提出:"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中国有三条路径——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杭州提出了推进"拥江发展"和打造"大湾区"建设战略。为实现"加快城东智造大走廊建设,拓展实体经济发展空间"目标,探索智能制造重点产业及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创新平台建设的可行性,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今年,国务院印发了被誉为"中国版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业发展纲要(2015—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中国实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纲要提出,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国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值得一提的是,在纲要提  相似文献   

14.
斯大林思想文化模式是"斯大林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领袖真理化、学术行政化、权力集中化、政策封闭化和团体边缘化等弊端,但也不乏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合理内核,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实现我国的强国梦与我国的体育强国梦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冰雪文化的建设在实现体育强国梦中是十分必要的要求,体育建设不应只停留在体育健身层次,精神层次上也应该逐渐涉及到。加大冰雪运动的文化建设能够更好地带动冰雪爱好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冰雪运动中,使得冰雪文化不仅强身健体,而且能够愉悦身心。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版"工业4.0"蓝图绘制当美国人开始"第三次工业革命"、德国人启动"工业4.0"战略时,同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也宣布,将通过三个十年行动纲领,力争在2045年左右成为工业强国。这一重要信号源自于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中国制造2025"概念。3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这一信号引发外媒高度关注,最新一期Ⅸ经济学人》杂志将"中国制造"作  相似文献   

17.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在厘清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基础上,我们会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理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均富"思想、"民本"思想、"德行仁善"思想、"和谐"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紧密契合,它们不仅仅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阶段。面对文化产业飞速发展的大趋势,人才建设势必被摆在文化强国建设的突出位置,时代需要的高素质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应该是既懂文化艺术又懂经营管理,并擅长创意策划、文化经纪、市场营销、资本运作、项目实施,还掌握现代数字、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人才基本素质应该呈现为复合的知识结构、综合的能力结构和理想的人格结构。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文化强国与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分析了文化强国视域下加强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意义,提出了文化强国视域下加强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正>无论是德国版的工业4.0,还是中国版的制造2025,其核心就是"人、机、物"的智能信息化融合。回顾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同时针对制造业发展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可以看到的是,如何以"互联网+制造业"来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工作。深耕企业管理软件领域三十年有余的鼎捷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鼎捷")目前累积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