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31I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自然转归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采用131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后如何进行暂时性甲状腺机能低下症的调整、治疗问题进行了分析,为甲状腺机能低下症的调整、治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制备载131I-OVA的荷正电聚乳酸-乙醇酸(PLGA/DDAB)纳米粒,探讨其在活体动物体内的生物分布与转运研究。氯胺T法对卵清蛋白(OVA)进行131I标记,Sephadex G 25纯化标记抗原,纸层析法测定标记物的生物活性和体外稳定性。纳米沉淀法制备PLGA/DDAB纳米球,将其与131I-OVA共混吸附,制备载131I-OVA的PLGA/DDAB纳米粒。动物试验选择C57/BL6小鼠,肌肉注射载131I-OVA的PLGA/DDAB纳米粒,分析131I-OVA在小鼠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情况,并于注射疫苗制剂后不同时间行SPECT正位静态显像,观察小鼠不同组织内放射性浓聚情况。结果显示,标记抗原经纯化后,测得131I-OVA比活度达32~42 μCi.μg-1,标记率达(71.92±0.08)%,放射性化学纯度为(85.94±0.15)%。标记物在新鲜血清中存放72 h后,仍保持很高的反应活性,表明标记的OVA稳定性良好。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PLGA/DDAB纳米球,平均粒径、分散系数和Zeta电位分别为122.8 nm、0.084和+31.5 mV。将其与131I-OVA共混吸附,抗原携载率达(89.60±0.21)%。注射载131I-OVA的PLGA/DDAB纳米球疫苗制剂,与无佐剂疫苗相比,抗原在注射部位消失的速度更为缓慢。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载131I-OVA的PLGA/DDAB纳米球,生物活性较好,可用于抗原在活体动物的生物分布与转运研究。  相似文献   

3.
4.
田琳  陈斌  王亚兵 《科技信息》2013,(2):454-455
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癌是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以乳头状癌最为常见。桥本氏甲状腺炎可合并甲状腺癌,尤其是甲状腺乳头状癌,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二者的关系也已成为研究热点。现就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流行病学、病理形态学改变、可能的发病机制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1 病例患者 ,男 ,4 4岁 ,于 1997年 4月、1999年 10月先后两次因甲状腺癌接受了甲状腺癌切除加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病理报告示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术后曾接受 3次131I治疗 (剂量分别为 3 7× 10 9、7 4× 10 9、11 1× 10 9Bq)。 2 0 0 0年 3月复查 ,头颅及颈部CT平扫加增强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2 0 0 0年 11月复查 ,外院颅脑磁共振(MR)平扫加增强检查示 :左侧顶叶见一大片异常信号影 ,大小约 3 5cm× 3 7cm。左侧额叶见两个小异常信号影 ,较大者约 0 5cm× 0 7cm ,结合临床考虑脑内多发性转移瘤。随后在外院接受 1次全脑外照射治疗。2…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原则,以提高对该病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2009年间4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本组42例占同期甲状腺癌患者的50.6%,占同期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的14.43%,其中微小癌占了38.1%,颈淋巴结转移率23.81%。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率较高,结肿背景干扰甲状腺癌的检出;重视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临床表现及B超特征;对可疑结节术前在B超引导下穿刺活检可提高术前诊断率;冰冻切片快速病理检查是预防漏诊,提高术中甲状腺癌检出率的关键;甲状腺癌行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加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术或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加改良颈部淋巴结清扫是适宜的手术方式,术后辅以左旋甲状腺素片治疗,对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2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行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健康观察组(65例,行单侧或双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与对照组(63例,行单侧或双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随访2 a,对比两组患者的中央区食道旁淋巴结转移、外侧区淋巴结转移、复发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观察组随访期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5例,转移率为7.69%;颈侧区淋巴结转移3例,转移率为4.62%;对照组随访期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1例,转移率为17.46%;颈侧区淋巴结转移7例,转移率为11.11%;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8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38%,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行中央区食道旁淋巴结清扫治疗术后复发率与并发症发生均较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小切口下行甲状腺乳头状癌联合根治术的应用和经验.方法:福建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2006年6月~2011年11月期间对33例甲状腺癌病人施行了低位领式小切口保留颈丛的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结果:颈部淋巴结转移主要分布在Ⅵ区(74.7%) Ⅳ区(68.9%)、Ⅲ区(60%)、Ⅱ区(10.2%)、VB区(15.3,%).保留颈丛病人术后无明显耳部感觉异常,所有病人均无下颈部和肩部感觉异常.术后经6~60个月随访无局部复发.结论:对于临床考虑颈侧区转移(CN1b)或临床未提示颈侧区转移(CNO)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对没有颈部手术史、放疗史或无淋巴结明显外侵的手术病人,低位领式小切口行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可作为一种新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和不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提取RNA进行转录组高通量基因测序,经过基因本体注释分析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百科全书通路富集分析,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找出核心差异基因,在GEPIA网站对核心差异基因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无复发生存期分析.取只在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组中表达的差异基...  相似文献   

10.
131 I治疗Graves病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重新认识^131I治疗Graves病在临床应用中的地位,为临床选择起指导作用。方法:对国内外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结果:综述^131I治疗Graves病的利弊。结论:应将^131I治疗作为成人Graves病的常用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1 病例 患者,男,44岁,于1997年4月、1999年10月先后两次因甲状腺癌接受了甲状腺癌切除加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病理报告示甲状腺乳头状腺癌.  相似文献   

12.
13.
131I治疗Graves病43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31I治疗Graves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43例确诊Graves病具有适应症患者,采用以^131I为主的综合治疗,治疗后定期随访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均无早期不良反应发生,随访4~19月,治愈27例,治愈率62.8%,明显好转15例,有效率97.7%,无效1例,无效率2.3%。甲状腺体积明显缩小。结论:^131I治疗Graves病安全高效,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探讨身高体质量指数(BMI)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PT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BMI指数将PTC患者分为低体质量组、正常体质量组、超重组和肥胖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等比较不同BM...  相似文献   

15.
林喆 《海峡科学》2014,(8):26-27
131I是在甲亢和甲癌治疗过程中常用的放疗试剂,由某公司根据各医院的用药量统一分装,可以降低放射试剂与相关人员的接触几率,减少各医院的防护成本,便于放射性试剂的统一管理.该文对分装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故,溢出的131I对职业人员以及周围大气环境的影响做理论预测,为类似应用项目的屏蔽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放射性131I治疗后全身显像的影像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53例接受131I 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 (去除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治疗48例和转移灶治疗5例)在给予74 MBq(诊断剂量) 131I 2~3 d 后进行全身显像;给予治疗剂量131I 7~10 d 后,用相同的采集条件进行全身显像; 给予治疗剂量3~6个月后进行131I随访全身显像,并对其图像进行分析.结果:在48例接受131I去除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患者中, 3~6个月后进行131I全身显像随访,甲状腺一次完全去除率为91.7% (44/48),其中3例在完全去除后发现新功能性转移灶; 8.3% (4/48)未获完全去除.在5例接受131I转移灶治疗患者中, 131I全身显像随访显示功能性转移灶(如颈部淋巴结)消失, 肺和骨转移灶减少.结论:131I全身显像是评价甲状腺癌患者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和转移灶131I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探讨其甲基化与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对5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RASSF1A基因的甲基化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率为68.6%(35/51),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未检测到该基因的甲基化,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SSF1A基因甲基化与患者年龄、性别无相关性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RASSF1A基因甲基化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常见的分子生物学事件,在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突变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法(mutant auele specific amplication,MASA-PCR)检测了125例甲状腺石蜡包埋组织中BRAF^V600E点突变(包括94例甲状腺癌,15例甲状腺腺瘤,1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和1例癌旁正常组织),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与其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仅在VIE和1例甲状腺未分化癌中检测到BRAF^V600E突变,PTC中突变率为68.4%(57/83),主要见于经典型PTC和微小癌,其突变率分别为73%(52/71)和2/3,在其它类型的甲状腺癌及良性病变中均未检测到BRAF^V600E突变。临床病理资料显示,患者发病平均年龄为45岁,突变率在40岁以上者显著高于40以下者(X^2=4.69,P〈0.05),而与性别、淋巴结转移、慢性淋巴细胞浸润无显著关系(P〈0.05)。结果显示,1)BRAF^V600E突变仅发生于PTC和部分未分化癌,是PTC中较常见的遗传学事件,可为PTC的发生机制提供新的视点。2)BRAF^V600E突变主要见于经典型PTC和微小癌,可能是甲状腺乳头状癌表型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放射性碘(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对甲状旁腺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行131I清除残余甲状腺治疗的DTC术后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基线组)和服药后6月(6月组)、服药后12月(12月组)检测血清中甲状旁腺素(PTH)和钙(Ca)水平.结果:6月组、12月组分别与基线组比较,PTH和血Ca均有升高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月组与6月组比较,PTH和血Ca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对患者甲状旁腺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结合蛋白(HABP)和CD44s在乳腺浸润性微小乳头状癌(IMPC)的表达特征及与其高淋巴结转移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21例IMPC及13例假性IMPC(Pseudo-IMPC)中HABP和CD44s的表达.结果:HABP在16例(76%)IMPC的癌细胞团与间质相接的外侧面以及间质细胞均高表达,而仅在3例(23%)Pseudo-IMPC中癌细胞膜或间质细胞弱表达,两组间差异明显(P=0.0042).CD44s在15例(70%)IMPC中癌细胞连接面高表达,在8例(62%)Pseudo-IMPC中癌细胞膜全周表达阳性.此外,临床数据表明有18例IMPC及5例Pseudo-IMPC表现出淋巴结转移,且两组间差异显著(P=0.0078).结论:HABP及CD44s的特殊表达作为两个重要的危险因子促进了IMPC的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