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讯     
枯草杆菌突变株肌苷发酵研究获得新成果 肌苷即次黄嘌呤核苷,在医疗及食品工业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广泛的用途。由我院食品工程系发酵教研室承担的枯草杆菌突变株肌苷发酵研究最近获得可喜成果。他们以枯草杆菌7171—9—1为出发株,经过一系列诱变处理,从大量突变株中,获得了能积累较多肌苷的GMS7突变株。该株在最佳摇瓶发酵条件下,平均积累肌苷为21.35g/L,最高可达23.21g/L比原菌株提高了1.4倍。  相似文献   

2.
葡萄糖酸钙对肌苷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肌苷的摇瓶发酵过程中,10g/L的葡萄糖酸钙适于肌苷的合成和菌体生长。初始培养基中加入10g/L的葡萄糖酸钙,能够诱导葡萄糖酸激酶的生成,大幅提高其比活,增大磷酸戊糖(HMP)途径的通量。肌苷的产率由10.76g/L提高到18.36g/L。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不同有机氮源对肌苷合成的影响,结合蛋白、核酸及菌体生长的分析测定,结果显示:国产酵母膏A是肌苷发酵的理想氮源。此外,由于国产酵母膏A部分可溶,其水解出的氨基酸的碳骨架可能作为前体物质直接进入糖酵解和三羧酸途径,使得以国产酵母膏A为氮源时肌苷生产期的呼吸熵(RQ)由1.0降至0.6左右,从而促进了肌苷的合成,糖苷转化率由原来的15%提高至29%。  相似文献   

4.
以肌苷产生菌枯草杆菌7171—9—1为出发菌株,经物理、化学诱变剂连续处理,获得一株腺嘌呤营养缺陷型并对8—氮杂鸟嘌呤、磺胺胍、链霉素有三重抗性的突变株GMS7,在最佳摇瓶发酵条件下,平均产肌苷为21.35g/L,最高可达23.21g/L,比原菌提高了1.4倍。此外从形态学角度,跟踪观测了肌苷发酵过程中菌体形态的变化,并探讨了各种因素对发酵产苷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模式识别方法对肌苷产生菌枯草芽孢杆菌TX 3的培养基进行优化得到最优配比,同时对种子生长状况和发酵培养中温度与通风条件进行了研究,最终确定该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在最适条件下该菌株肌苷产量可达18.53g/L。  相似文献   

6.
根据肌苷的代谢调控机理,选择柠檬酸钠、NaF、CaCl2、次黄嘌呤、MnSO45种肌苷促进剂,考察它们的不同添加量对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简称Bs)CICC20958菌株产肌苷的影响,采用均匀设计法得到最佳组合添加方案.结果表明,在促进剂柠檬酸钠、NaF、CaCl2、次黄嘌呤、MnSO4质量浓度分别为7.9、0.001、0.032、2.1、0.2 g/L的条件下发酵,菌株Bs CICC20958的肌苷产量达到7.81 g/L,比不添加促进剂实验组(对照组)的肌苷产量提高了5.38倍.  相似文献   

7.
肌苷分离技术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近20年国内外肌苷分离技术发展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在分析检测和工业生产中肌苷的分离技术,并简要介绍了肌苷的用途及工业生产方法。  相似文献   

8.
回顾了发酵过程优化与放大所依据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认为采用以动力学为基础的最佳工艺控制点为依据的静态操作方法,实质上只是化学工程宏观动力学概念在发酵工程上的延伸,往往忽视细胞代谢流的存在。以细胞代谢流的分析与控制为核心的生物反应工程学的观点,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基于参数相关的发酵过程多水平问题研究的优化技术和发酵过程多参数调整的放大技术。随着过程传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设计了一种定型为FUS50L(A)的新概念生物反应器。这种新型生物反应器是以物料流检测为手段,过程优化与放大为目标,成功地应用在青霉素、红霉素、金霉素、肌苷、鸟苷发酵和Pichia酵母表达系统的基因工程人血清白蛋白(rhSA)、疟疾疫苗等高密度高表达培养,大幅度提高发酵水平,并直接放大到几百升,甚至100 m3以上生产规模发酵罐。  相似文献   

9.
通过改变搅拌桨叶间距,对50 L的气液搅拌生物反应器在指定转速、每升发酵液中每分钟通入空气1 L条件下的搅拌流场、剪切力、空气体积分率进行模拟,从流体力学角度对反应器进行了优化。将模拟优化结果用于实际肌苷发酵过程中,结果表明: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优化后的搅拌桨位置能改善发酵罐内部的流场和气体分布,从而对菌体代谢和肌苷合成产生影响,使每升发酵液的产苷量提高了4.06 g。  相似文献   

10.
枯草芽胞杆菌肌苷发酵过程参数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参数相关的研究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多个发酵产品的过程优化,本文通过对枯草芽胞杆菌肌苷生产过程的尾气变化规律、碳氮源消耗和产物浓度的分析和计算,并根据摄氧率(OUR)、二氧化碳释放率(CER)、呼吸熵(RQ)和产物得率(YP/G)的相关性,在工程尺度将发酵过程分为4个阶段,为其他尺度的研究和过程优化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1.
以固定化核苷磷酸化酶(EC 2.4.2.1)、黄嘌呤氧化酶(EC 1.2.3.2)与过氧化氢电极构成电流型酶电极,研究了肌苷酶电极分析法的各种分析条件及参数,并与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比测定了肌苷片中肌苷含量。酶电极法测定结果与紫外法测定结果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采用酶电极法测定肌苷片中肌苷含量专一性高、成本低、分析速度快。  相似文献   

12.
采用均匀设计对肌苷工程菌枯草芽孢杆菌株Q2901-4-35(SGr)的最佳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质量分数)葡萄糖12% ,药用酵母粉1.4% ,硫酸铵1.3% ,玉米浆0.5% ,Na2HPO4·12H2O 0.5% ,KCl0.6% ,MgSO4·7H2O 0.22% ,CaCO3 2.0% ,尿素0.2% (分消)pH7.0,在上述发酵培养基中发酵产苷达15.20g/L,该菌株的产苷能力比在原发酵培养基中的产苷能力提高了10% 。从而证明均匀设计实验所给回归模型对发酵条件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动态及不同pH值条件下,讨论当温度分别为30、50、70、90℃时发酵液中的肌苷降解情况,即:在强酸性环境中,当温度超过70℃时,肌苷迅速降解,且温度越高,降解速度越快;弱酸性环境中的肌苷降解只与时间有关,与温度无关;弱碱性及强碱性环境中的肌苷均稳定不分解.比较了静态和动态环境下的肌苷降解,其关系为:两者的降解情况完全相同,即膜分离装置的引入不会造成肌苷的降解.考察滤液中的肌苷降解行为可得:在常温及不同pH值条件下,滤液中的肌苷均不降解.试验结果对膜过程操作参数的选取有着重要的意义.图6,参8.  相似文献   

14.
肌苷的理化性质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肌苷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该性质肌苷的分析检测及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并简要介绍了肌苷的医疗作用及生产方法。  相似文献   

15.
超滤法提取肌苷几个主要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对超滤法提取肌苷乾地了研究,采用超过滤膜对肌苷发酵液进行超滤,再经浓缩、结晶、干燥,得到粗苷,实验确定最佳超滤条件为:压力0.15Mpa,温度64.9℃,肌苷提取收率为:85.7%,其粗苷中粗苷含量为:73.2%,比离子交换法提取肌苷,收率提高15个百分点,肌苷成本降低40%左右。  相似文献   

16.
长花马先蒿核苷类万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长花马先蒿全草乙醇提取物中的进一步分离出2个核苷类化合物,经UV,IR,^1HNMR,^13CNMR,DEPT,EIMS和FABMS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它们为6-肌苷和腺嘌呤核苷,其中6-肌苷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PHB—PEG共混物为载体药物缓释微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聚β-羟基丁酸酯(PHB)与聚乙二醇(PEG)共混物为载体材料,以肌苷为模型药物,利用W1-O-W2型复乳蒸发技术制备肌苷缓释微球,探讨了溶剂、稳定剂、药物浓度、载体材料等因素对微球产率、包埋率及体外释放率的影响,并优化了微球制备条件,实验结果表明,以二氯甲烷为溶剂,当明胶质量分数为0.6%、肌苷质量分数为5%、PHB与PEG的质量比为7:3时,掉得的微球收率为70%,包埋率为81.6%,且微球外观圆滑,研究微球体外释放行为时发现,用上述条件制得的肌苷微球在释放的第18小时时,达到了最大释放量,并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8.
《安徽科技》2007,(10):F0004-F0004
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由国家发改委批准,以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为主体,联合江南大学、天津大学、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组建的国家级发酵工程中心。  相似文献   

19.
运用核苷酸补救途径理论,采用枯草杆菌肌苷产生菌,在培养过程中添加次黄嘌呤,作从头合成途径(de novo)的补充,此方法应用于工业化生产,肌苷产率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20.
自从克隆羊“多利”问世以来 ,生物工程或技术便妇幼皆知。生物工程或技术已成为 2 1世纪各国竞相研究与开发的重点技术。生物工程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 ,主要由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多糖工程和生化工程等组成。其中 ,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 ,而发酵工程和生化工程是生物工程的目的和归宿。由此可见 ,发酵工程和生化工程在整个生物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发酵工程、生化工程等专业的教学中 ,工业发酵分析这门课是大学生们必修的专业课之一。因此 ,工业发酵分析课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