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热导检测器,通过几种柱的组合.采用多维柱切换系统,并自动完成阀的驱动和信号切换,实现性质不同的人工煤气和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一次进样全自动分析,该方法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2.
针对黄磷尾气化学活性强和腐蚀性强的特点,采用改性复合硅胶柱作为CO2与O2、N2及CO的预分离柱,然后采用5A柱分离O2、N2和CO,通过双柱切换,反吹预柱的方法保护了5A柱,有效实现了黄磷尾气中O2、N2和CO的分离测定.色谱条件为进样口与柱温:室温,检测器(TCD):100℃,桥流100mA;柱头压:0.075MPa,载气流量:32ml/min.CO2反吹切换时间:4min.仪器工作状态稳定,分离效果良好,分析结果RSD%小于0.7.  相似文献   

3.
烟道气中O2,CO及CO2含量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使用一台单气路、单检测器(TCD)气相色谱仪分析烟道气中O2,CO及CO2含量的研究结果。通过对原有气相色谱仪的气路系统进行改造,在气路中连接一个普通的六通阀,将原来的单色谱柱单气路系统,改变为双色谱柱单气路系统。在分析过程中,该方法采用恒定色谱柱温操作,通过改变六通阀的位置,依次将色谱柱1(GDX-101)和色谱柱2(TDX-01)切换到气路系统中。色谱柱1用于分析CO2的含量,色谱柱2用于分析O2及CO的含量。被分析方法与原来的奥氏气体分析法相比,操作简便,分析精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同时也缩短了分析时间,在生产控制中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自行设计组装的一套三带模拟移动床色谱系统基础上,对三带模拟移动床色谱系统的分离过程和主要的操作参数切换时间及柱不对称性的影响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通过具体的分离实验,验证了三带模拟移动床色谱的主要操作参数切换时间对分离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非线性三带模拟移动床色谱的半解析优化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三带模拟移动床色谱的实际模型,用一种融合了前馈与反馈的半解析优化计算方法对三带模拟移动床色谱过程进行了模拟.首先,由非线性单柱色谱理论解析地给出一个三带模拟移动床色谱的主要操作参数即切换时间值,然后利用所得结果与目标量之间的偏差来校正切换时间,在理论指导下进行优化搜索,切换时间能很快达到最佳值.将测得的系统参数引入计算,并将计算结果用于实际操作,得到了很好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6.
针对具有参数不确定性的海洋钻柱运动补偿系统,根据滑模控制原理并利用模糊系统的逼近能力,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方案.由于海洋钻柱运动补偿过程中钻柱船的运动难以确定,在控制结构中采用模糊策略去逼近实际的输入值,设计了合理的切换函数,并利用李雅普诺夫函数实现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和跟踪误差的收敛性,仿真和实验结果证明了所提出的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一种电脑控制的视音频切换器,它采用了大规模集成块作为切换网络,可实现8路输入/8路输出,具有手动切换、自动切换、定时切换及电视会议等功能。  相似文献   

8.
石巧云 《科技信息》2009,(28):I0211-I0212
用CLC018作为数字视频矩阵切换器件,STR712微处理器作为控制单元,设计了一种带CAN总线接口的智能数字视频矩阵切换器,采用嵌入式UCOS-Ⅱ操作系统作为软件控制方式,使视频矩阵切换可以实现立即切换、同步切换、计划切换等多种工作方式。并且可以通过远程计算杌进行实时监控,生成操作日志和错误报告,提高操作效率和工作稳定性。本文指出了系统软硬件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利用二维气相色谱的原理和反吹技术,将预柱中的待测组分切换到分离柱中,建立汽油中甲缩醛、甲醇、乙醇和苯含量的检测方法。在进样状态下,待样品中被测组分(甲缩醛、甲醇、乙醇和苯)从预柱(SE-30)中流出后,将六通阀切换到反吹状态,重组分被反吹出预柱放空,被测组分(甲缩醛、甲醇、乙醇和苯)进入强极性的PEG-20M毛细管色谱柱中进行分析。采用氢焰离子化检测器(FID)、外标法定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检测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甲缩醛、甲醇、乙醇和苯4种组分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8 7、0.999 2、0.999 5和0.999 4;对标准样品进行6次重复实验,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2%,回收率为95.5%~105.3%。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保证矿井安全生产,减少井下掘进工作面无计划停风,采用双风机双电源自动切换对掘进工作面供风。介绍了双风机双电源及自动切换通风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阐述了自动切换装置的设计思路和工作原理以及日常运行和维护的要点。  相似文献   

11.
利用数值积分法,并考虑损伤积累对钢材性能的影响,模拟了钢结构在任意空间交变受力下的非线性滞回过程,以代替试验手段进行钢结构柱空间恢复力特性的研究.最后,通过计算机对2根H形钢柱的空间恢复力特性的模拟仿真,验证了提出的数值私分方法的可行性.考虑损伤累积影响的钢柱空间滞回过程的仿真@董宝@沈祖炎@孙飞飞  相似文献   

12.
视频镜头自动分割的若干方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针对突变切换和渐变切换,分别提出了滑动窗口检测算法和步长为10的帧间直方图差值判定算法,并提出了闪光检测的算法,采用不同的电影片段作为测试数据,镜头分割实验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对上述两种不同的镜头切换均有较好的判定效果。  相似文献   

13.
具有选路与循环的视音频切换电路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一种新设计的观、音频切换电路,可以八路的视,音频信号实行选路或循环切换,并具有二路至八路任意路数输入的循环切换设置,设计的电路采用CMOS模拟开关,控制电路由轻触开关和数字集成电路组成,循环切时每一路图像在监视器上的驻留时间可以调整,电路中的Q0输出选通控制电路与复位控制电路,解决了数字电路在选路与顺序循环切换中控制信号的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使用一台单气路、单检测器 (TCD)气相色谱仪分析烟道气中 O2 ,CO及 CO2 含量的研究结果 .通过对原有气相色谱仪的气路系统进行改造 ,在气路中连接一个普通的六通阀 ,将原来的单色谱柱单气路系统 ,改变为双色谱柱单气路系统 .在分析过程中 ,该方法采用恒定色谱柱温操作 ,通过改变六通阀的位置 ,依次将色谱柱 1 (GDX- 1 0 1 )和色谱柱 2 (TDX- 0 1 )切换到气路系统中 .色谱柱 1用于分析 CO2 的含量 ,色谱柱 2用于分析 O2 及 CO的含量 .被分析样品通过定量管引入色谱柱中进行分离分析 ,分析结果采用外标法进行定量 .该分析方法与原来的奥氏气体分析法相比 ,操作简便 ,分析精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同时也缩短了分析时间 ,在生产控制中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  相似文献   

15.
在自行设计组装的一套三带模拟移动床色谱系统基础上,对三带模拟移动床色谱系统的分离过程和主要的操作参数切换时间及柱不对称性的影响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通过具体的分离实验,验证了三带模拟移动床色谱的主要操作参数切换时间对分离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主机的移动性,IETF提出了Mobile IP。为了解决Mobile IP中的三角路由问题,人们又提出了MIP RO。当Mobile IP切换时,会造成TCP连接中断一段时间,因此提出采用MIP RO中的绑定更新消息作为Mobile IP切换的标志,从而改善Mobile IP切换时的TCP性能。  相似文献   

17.
陈微 《科技促进发展》2010,(8):141-141,142
高层特别是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在结构底部常常形成短柱。短柱的延性很差,在地震作用下很容易发生剪切破坏而造成结构破坏甚至倒塌,无法满足“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计准则。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判断高层建筑中短柱的正确方法,并提出了采用使用复合螺旋箍筋、采用分体柱、采用钢骨砼柱、采用钢管砼柱等具体措施来提高和改善高层建筑中短柱延性。  相似文献   

18.
接力切换是TD-SCDMA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技术的不成熟和种种原因,接力切换并未在现有网络系统中完全实现。提出了一种基于硬切换并带有接力切换部分特点的切换模式,该模式基于硬切换的演变而来,同时又借用智能天线产生的定位信息,不仅缩短了切换延时而且相对接力切换减少了信令交互的复杂度。基于3GPP的各项标准,按照这种切换模式分析了同步同频和异步异频时的切换具体时延,为将来的TD-SCDMA网络规划和优化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接力切换是TD-SCDMA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技术的不成熟和种种原因,接力切换并未在现有 网络系统中完全实现。提出了一种基于硬切换并带有接力切换部分特点的切换模式,该模式基于硬切换的演变而 来,同时又借用智能天线产生的定位信息,不仅缩短了切换延时而且相对接力切换减少了信令交互的复杂度。基 于3GPP的各项标准,按照这种切换模式分析了同步同频和异步异频时的切换具体时延,为将来的TD-SCDMA网 络规划和优化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针对微观移动协议现有切换机制的缺点,提出了主动切换机制,利用移动预测技术,在切换发生前预测移动主机将要切换的下一蜂窝以及切换的时刻,为移动主机预先建立新路径;为了保证主动切换机制的实现,提出了一个适用于主动切换机制并易于实现的移动预测算法;同时还提出了主动切换过程中分组丢失和重复避免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和系统仿真的方法对主动切换机制进行了性能评价,结果表明主动切换机制以较小的代价获得了可观的性能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