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伦理叙事既折射出时代风尚的文化变迁,也传递着生命情感的社会基因。阎连科小说的父子伦理叙事有着鲜明的孝亲情怀和父性崇拜。情爱叙事里爱情没有独立的空间,它不仅总是受到各种欲望的挤压和侵犯,而且常常成为女性自囚的牢笼。婚姻注重仪式化的礼教“名分”,缺乏相爱和分享。耙耧世界的叙事伦理深受河洛地区“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形塑。  相似文献   

2.
杨沫的《青春之歌》成功地进行了三重置换,即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一个革命者的话语转换,爱情话语向政治话语的转换,个人记忆向集体记忆的转换。从而形成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红色经典文本。  相似文献   

3.
《倾城之恋》和《不谈爱情》的叙事风格不同 ,但它们的叙事又是殊途同归的。从叙事结构主干来看 ,两则故事的核心部分几乎一致 ;而它们所传示出的“人生经验的本质和意义”都是对世俗生活的认同。“贵族才女”张爱玲与有“小市民作家”之称的池莉都“参悟了‘庸俗’”  相似文献   

4.
李洱是当代极具自觉意识的智性作家。李洱充满"智性"的知识分子叙事体现在重建"现在"本体论的"体验式"写作和包含多种叙事手段的智性表达上;而其对知识分子的认同、对"思"与"不会思"精神困境的思考及对"午后"难度的追求所形成的独具个人特色的知识分子智性叙事,使作者自觉站在知识分子的人文立场,审视和批判当下知识分子的悖谬与复杂,关怀历史与现实中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李洱试图在智性叙事中走出知识分子"围城",在其知识分子智性叙事的成果与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对其作品的经典建构做出思考。  相似文献   

5.
微观地理空间是由标示里坊街巷等较小范围的地名建构的地理空间。本文重点关注古代小说中的一种独特的叙事技巧——微观地理空间叙事,对其在唐传奇中的相关例证做了重点解读,进而总结出这一技巧的基本功能,分析了其在小说史上的渊源与成因,并且梳理了其在宋元小说中的演变,在此基础上指出:唐传奇中微观地理空间的基本功能是以其真实的地理方位增强小说的真实感,部分作品中运用的微观地理空间链则承担了推动情节发展和增强叙事合理性的双重功能;唐传奇微观地理空间链叙事,可能与文本写定前的口述需要、作者本人的长安空间经验以及“长安想象”这三个因素有密切关系。由于作者与读者不再具备同城化的空间默契,宋元传奇小说中的微观地理空间呈现式微之态;反之,由于“说——听”环节上的同城性,宋元话本小说中继续运用微观地理空间叙事。  相似文献   

6.
《珠郎娘美》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侗族叙事艺术的经典之作,直至当下它仍是侗族戏剧叙事模式的典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以爱情为叙事主线,二以反封建与反礼教为叙事诉求,三以悬念与悲喜交融为情节结构,四以女性为主导的人物形象。对少数民族戏剧叙事模式的研究,有助于在源头上为村落提供理想的戏本,也是当下村落戏剧文化困境突围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相对于1980年代诗歌的“宏大叙事”,1990年代的诗歌则是“边缘叙事”。“边缘叙事”与1990年代特定语境中诗人及诗歌的不断边缘化有关。它带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诗歌的“向内转”及对“当下性”的强调。“边缘叙事”的策略效应呈现为三个放逐:对抒情性的放逐,对主流叙事话语的放逐,对精美语言的放逐。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在叙事风格上发生的从写实到反讽的明显转型:当代作家重新调整了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叙事立场,从“自赏”转为“自审”。90年代以来,“反右”“文革”小说叙事风格的演变,是作家从政治反思到人格反思,从“感谢苦难”到直面精神创痛的嬗变过程,深刻传达出作家的创作立场、价值取向和历史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鞋”意象在《金瓶梅》小说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首先,“鞋”是小说行文的重要标记性意象,直接与人物性格产生联系,鞋的样式转变也与小说情节的炎凉转换相关联;其次,“做鞋脚”是女性世界的度量衡,鞋既是私密的闺阁社交针线,也是女性地位和人格的外在表现,小说的叙事节奏与循环往复的做鞋过程紧密相关。对鞋的关注,体现了一种普遍的对女性身体的理解方式,“鞋”意象与女性角色的生命建立了一种映射关系。小说的叙事围绕着中心意象“鞋”展开,在鞋的制作、交换与失而复得中循环前进。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的女性小说一个极为显著的特点是对成长经历的的原生态描述,并借此表达对女性生存状况的深层思考。女作家们成熟的现代意识和深刻的自省精神,以及她们在实践中对“生命化”写作传统的自觉继承和构建女性自身的话语系统的叙事策略,构成其热衷于成长叙事的重要背景。  相似文献   

11.
“讲好中国故事”对弘扬中华文化、塑造中国形象有重要价值意蕴。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样本,依托影像作品的叙事与传播,需要从叙事主体、叙事内容及叙事手法三个层面提升叙事策略,同时还要从媒介生态、技术应用等多维度创新,“讲好中国茶故事”,提升民族文化影响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花腔》是新历史小说的新突破,重点分析了小说中个人的命运和小说的叙事策略,前者从人的个体性与群体性、工具性与目的性,后者从多个叙事者叙事、肢解故事、“史料的引用”、开放的语义场等具体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3.
在《红楼梦》宝黛爱情结局的叙事处理中,存在着贾宝玉“声音消失”的现象。而以叙事学理论为基础,从宝玉“声音”消失的角度入手,可探讨高鹗的创作意图和其所遭遇的困境,亦可观照出其处理方式的得失。  相似文献   

14.
班维尔在其小说《海》中运用不可靠叙述这一强有力的叙事策略探讨了死亡、记忆、创伤、表达及自我这些深刻的主题。首先明确了小说主角兼叙述者莫顿的不可靠叙述者的身份,分析其叙述在“事实/事件”、“价值/判断”及“知识/感知”三个维度上的偏离;接着通过分析小说中三个明显的不可靠叙述的叙事特征,即第一人称叙事、创伤叙事和写画来具体探讨小说的不可靠叙述的呈现;最后指出班维尔通过不可靠叙述这一叙事策略,质疑了记忆的客观性、语言表达的可靠性和自我身份的确定性,并通过不断的质疑和解疑最终完成了主角自我身份的建构。此外,通过不可靠叙述,作者还邀请读者积极地参与到文本互动当中,增强了小说的文学张力并鼓励他们思考自己的主观性如何影响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东西对现实世界有着清醒澄明的洞悉,他善于用委婉幽隐的反讽叙事来冲击悖立的本真生活。他的反讽叙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言语反讽、结构反讽和情境反讽。他的反讽叙事不仅揭示了生存的艰辛与苦难,颠覆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等神话,颠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直指我们的心灵,对中国人当下的人性给予了犀利深刻而又不失诗意的剖析。  相似文献   

16.
严歌苓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透过“我姨妈”书娟讲述了南京大屠杀中教堂女学生与十三个窑姐的故事.“我姨妈书娟”的表述使得作品实际具有了两个叙述者:“我姨妈书娟”、“我”.这两种叙述人称的并存与转换增加了叙事的多样性,丰富了叙事角度,强化了叙述者叙述、交流、证实、说服等功能.“我姨妈书娟后来知道”的叙事方式凸显了叙述者“我”的声音,使得个体经验与历史叙事交织在一起,极大地拓展了故事空间,深化了故事内涵.  相似文献   

17.
大禹叙事传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先夏部族的流动与整合为夏文明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由此造就了尊夏、共祖的华夏文化认同观,成为大禹叙事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缘起与基石。大禹叙事以治水、立国为核心符号,其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的时空维度,是我们理解大禹叙事“天下为公、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大禹叙事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主要有四重路径:个体—社会共育家国一体情怀的价值共同体;黄河—长江流域共叙治水英雄的记忆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建大禹治水谱系的景观共同体;海峡两岸共享大禹精神传统的仪式共同体。全面发掘大禹叙事这类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资源”,深入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路径”,既是凝心聚力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考察,也对彰显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的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震惊文坛,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入手,从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角度三方面分析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交汇的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9.
文学叙事首次出现于战国晚期,它有别于以歌谣为主体的抒情文学以及源于巫官文化的史传叙事,是故事性、虚构性和寄托性的有机整合。文学叙事的初步发展,标志着个体文学创作时代的来临。以辞赋文学为代表,屈宋首创的人神之恋是文学叙事的典型主题,人神之恋最初表现为“以性娱神”和“性梦之爱”两种叙事模式,文学叙事的本质和意义,最终决定了人神之恋的基本特征以及后来相关文学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20.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个少有的自觉为女性而写作的作家。她将叙事革新和女性主义思想揉和在创作实践中,建构起突破性的女性主义叙事形态。其女性主义叙事立场即为发出“女性的声音”。为了发出这个声音,伍尔夫作了极大努力:挑战男性中心主义的叙事权威氛围;从发掘女性文学传统中获得动力;诉求女性叙事自由的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