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了藏嵩草构件群体特征及火烧对此特征和草甸群落组成的影响,所得主要结论为:(1)藏嵩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稳定型;(2)随其株丛增大分蘖密度减少,有性枝/无性枝的比例增加;(3)分蘖群体中的分蘖均重与密度关系不符合“恒定最终产量法则”,不发生因分蘖间竞争而致的密度自疏现象;(4)火烧显著提高每株丛地上部生物量,增加无性枝数量、降低有性枝数量;(5)火烧使群落组成显著变化,物种多样性提高.  相似文献   

2.
2013年11月利用路线调查法研究了火烧对机场草地鸟类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记录鸟类11种,隶属于5目8科,其中优势种为麻雀(Passer montanus)、短趾百灵(Calandrella cheleensis)和喜鹊(Pica pica).同火烧区域相比,未火烧区具有最高的鸟类密度、Shannon-Weiner指数值(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值(E);火烧显著降低了鸟类群落的密度、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P0.05),且鸟类密度随着火烧程度的增加而降低;但火烧没有显著改变鸟类群落的物种数(P0.05),火烧区域与未火烧区域鸟类群落物种组成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3.
野火及各种人为原因导致的火烧事件是生物圈常见的扰动方式,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土壤生物群落的组成及结构.本研究采用野外控制实验方法,研究域控火烧对中国北方弃耕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及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域控火烧显著增加了土壤线虫的多度和物种丰富度,这种正效应与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pH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域控火烧显著提高了群落中植食性线虫的比例,显著降低了食真菌性线虫比例.以上实验结果表明,低强度火烧可通过资源与环境两种途径间接作用于土壤线虫群落,促进群落向更丰富和更多样转变.  相似文献   

4.
燕麦表型可塑性与繁殖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不同的种植密度(种子数/m^2.D1,75;D2,300;D3,525;D4,750;D5,975)下,燕麦(Avena sativa L.)表现出较高的表型可塑性,其单株分蘖数、穗数、小穗数、不孕小穗数、种子数、植物体大小、繁殖体大小、营养体大小、穗粒数、穗粒重和单分蘖重等性状值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表现出明显的密度依赖性。无效分蘖数及其占分蘖总数的比例、种子单粒重及株高在密度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这些性状是非密度依赖的,植物体几何形状的变化模式属异速生长型,繁殖分配比例为一恒定值,对性状间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处子数量和种子大小间不存在负的表型相关,植物单株与单分蘖大小依赖的繁殖输出以及繁殖体与营养体大小间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都是线笥的,由于单位面积上的繁殖输出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植物个体繁殖输出的变化不足以补偿因密度变化而造成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林火干扰对栎类群落幼苗天然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地表火干扰下不同恢复阶段栎类幼苗库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火后不同恢复阶段栎类群落内有木本幼苗25科37属49种,随着火烧迹地植被的恢复,乔木幼苗种类数量增多,灌木幼苗数量减少,但栎类幼苗始终占据优势;林下幼苗库的密度随恢复时间增加逐步变小,栎类幼苗密度则呈现出从高到低再升高然后变低的趋势,栎类幼苗密度在火后1年最高,平均达到(2.30±2.9)株/(10 m2);栎类幼苗密度变化出现2个过程,恢复1年与恢复5年、恢复10年与恢复15年幼苗密度之间有显著差异,但不同恢复阶段的栎类幼苗库与对照林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幼苗库不同恢复阶段的Shannon-Wiener指数(H′)之间有极显著差异。随演替时间的增加,乔木实生苗比例逐渐增加,乔木根蘖苗的比例不断减少。林火干扰对栎类Ⅰ、Ⅱ和Ⅲ的幼苗高度分配和苗木转化率有显著影响,但火烧干扰对Ⅳ级以上幼苗的高度分布和转化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互花米草引种到中国北方的天津滨海滩涂以来,生长良好,扩散较快.对在天津滨海滩涂生长的2种分布类型(斑块分布和连续分布)的互花米草的群落面积、群落密度、地上生物量以及生物量在各器官上的分配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互花米草根茎的延长和无性分株的不断产生使群落快速扩增,年扩增达4-9 m2,其中在生长季初期扩增最快;整个生长季内都有新生无性分株产生,群落密度在生长季内亦不断增加;地上总生物量和各器官生物量呈单峰增长,在9-10月份达峰值;F/C(同化器官生物量与非同化器官生物量比值)呈单调递减趋势.连续型分布的互花米草群落的密度和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斑块分布,F/C值小于斑块分布型,群落平均高度二者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在羊草群落中,未经火烧的部分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平均每平方米中有16-20种植物,占整个群落组成(38-47种)的42%左右,同时,生物量、个体数量和群落学作用在各个物种间的分配也都达到了一种相对和谐的水平,反映出天然羊草群落具有较高的均匀度,由于火生态因子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都具有一定的影响,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状态,致使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发生一定的变化,一次火烧以后,在短时  相似文献   

8.
在羊草群落中,未经火烧的部分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平均每平方米中有16~20种植物,占整个群落组成(38~47种)的42%左右.同时,生物量、个体数量和群落学作用在各个物种间的分配也都达到了一种相对和谐的水平,反映出天然羊草群落具有较高的均匀度.由于火生态因子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都具有一定的影响,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状态,致使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发生一定的变化.一次火烧以后,在短时期内,通常会降低草原群落的多样性及均匀性水平,一般需要6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达到正常状态.但在连年重复火烧的群落地段上,群落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性.上述观测结果与火生态因子对羊草群落不同生活型的植物的影响和群落火烧演替规律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9.
水葫芦是雨久花科水生植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够快速大量繁殖。水葫芦兼有无性和有性两种繁殖方式,无性繁殖的能力极强,在水温30度下,通过匍匐枝增殖5天就能生成一棵新的植株,数量呈几何倍数增加,迅速挤占水面;进行有性繁殖时,每个花穗可结300~500粒种子,种子在水中休眠期可达15-20年,在适宜条件下萌发生长。  相似文献   

10.
药厂污水处理池微型生物群落与水质净化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2006年,对哈尔滨哈药总厂污水处理厂各处理池中的微型生物群落动态与水质净化效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处理系统中,共发现微型生物48种,其中出现量大的种类有有肋楯纤虫(Aspidisca costata)、小球藻(Cblorella rulgaris)和广缘小环藻(Cyclotella stelligera);红眼旋轮虫(Philodina crythrophthalma)和懒轮虫(Rotaria tardigruda)也是经常出现在该水处理系统中的种类,但数量不多;采样点距排污口越远,水质则越有明显改善,微型生物群落的种类数目和群落密度明显增加,群落多样性指数也随之上升。实验证明,利用微型生物的群落组成和变化规律快速检测污水处理厂水质处理结果的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1.
喀斯特山区森林火灾后火烧迹地植物更新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安定  彭熙  张建利 《贵州科学》2014,(1):40-46,57
本文通过不同森林火灾程度火烧迹地样地调查,研究火烧迹地幼苗库及芽库的物种种类、数量,并计算重要值,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火灾程度火烧迹地幼苗数量、种类有较大差异,优势种不完成表现为火灾前群落特征;不同森林火灾程度火烧迹地芽库数量、种类也有较大差异,森林火灾后火烧迹地上芽库的数量占优势,主要以萌发能力较强的植物组成,一般、重大、特大森林火灾在100 m2内芽库数量占总数量的比例分别为91.67%、67.19%、75%。因此,在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除了以种子萌发来恢复植被以外,其最主要方式取决于芽库的数量。  相似文献   

12.
不同人为干扰对草原植物与群落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通过对内蒙古草原植物和群落的研究,探讨了火烧和放牧等人为干扰对草原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从能量的角度得出并验证了以下结论:1. 长期过度放牧使绝大多数植物个体发育受到明显抑制,单位重量含能值降低,植物与群落的初级生产力也显著降低.2. 轻度放牧可以刺激植物的补偿性生长,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增加,并使其初级生产力保持稳定.3. 火烧能有效提高群落净初级生产力,但在整个群落水平上频繁火烧与一次火烧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3.
水深对刺苦草生长和繁殖策略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研究西凉湖的刺苦草(V.spinulosa)在不同水深下的生长和繁殖策略,试图弄清是否水位的变化影响刺苦草的繁殖策略,进而影响刺苦草在湖泊中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深1.4~2.2 m的范围内,刺苦草有性繁殖体的生物量、有性繁殖体的收获系数和繁殖体个数都随水深的增加而减少.水深2 m以下,随着水深的增加,刺苦草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逐渐增加;水深超过2 m后,生物量显著减少,刺苦草的有性繁殖受限.随着水位的变化,有性繁殖体的投资比率发生变化,从水深1.4 m的2.77%±0.96%到水深2 m的0.13%±0.22%;而无性分株繁殖方式水深2 m以下没有显著差异.当水深超过2 m时,无性分株数明显减少,约为492株/m2.水深不影响刺苦草的根冠比.  相似文献   

14.
草原火烧后土壤微生物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研究了不同时间不同频次的草原火烧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火烧主要影响土壤表层的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随着生长季由春到秋的推进而升高。与春烧地相比,秋烧地更有益于土壤微生物微量的增加。火烧后不久,火烧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低于未烧地;经过一定时间的恢复(尤其在火烧次年),火烧地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逐渐升高并超过未烧地。  相似文献   

15.
长江滩地造林对湖北草本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通过对湖北鄂州长江外滩草本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滩地造林和林下间作对草本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原生优势种的重要值及生物量变化的影响。在此次观察期内的研究结果表明:(1)滩地造林使草本植物物种增加16种,群落类型增加7种,(2)滩地造林使原优势种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和荻(Miscanthus sacchariftorus)的重要值和生物量都有所下降;(3)滩地造林明显增加草本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H和丰富度R,使Pielou均匀度指数J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不影响S指数D;(4)林下间作能提高草本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濒危红树植物红榄李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属于极小种群保护物种,野外更新困难。 为了解红榄李原生群落的红树植物物种多样性特点,对当地的群落特征、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进 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红榄李的2个原生群落中,红树林物种组成差异显著,三亚铁炉港样 地物种较丰富,陵水新村港样地物种较少;(2)红榄李的2个原生群落均为结构简单的乔灌型群落, 群落内乔木层和灌木层均为多物种形成共建种,红榄李竞争力较弱,均不是优势种;(3)三亚铁炉 港样地的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高于陵水新村港样地,红榄李植株数量较多,说明物种丰富更 有利于红榄李生存。  相似文献   

17.
在松嫩草原野外条件下,采用模拟升温和氮沉降的控制实验探讨了羊草(Leymuschinensis)种群数量特征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施氮可以显著促进羊草生长,增加羊草种群的高度和密度,加快羊草种群的分蘖速度,进而增加羊草种群在整个群落中的重要值,从而提高羊草的竞争力.增温处理对羊草各项数量特征的影响不显著.增温加施氮处理可使羊草的重要值显著增加,具有协同作用.在整个观测期中,从5月21日到6月17日,增温、施氮处理后的羊草物候期分数均高于对照;从6月24日到8月10日,增温和施氮处理后的羊草物候期分数均低于对照.这说明处理后羊草的春季物候期提前,种子的脱落期延后,落叶推迟,生长期延长.而增温加施氮的交互处理对羊草物候期则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糯玉米群体的双穗率、空秆率、倒伏率、穗位高等主要群体性状均受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显著影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糯玉米双穗率显著降低、空秆率明显增加、倒伏率极显著提高、穗位高有所增加;随施氮量的增加,糯玉米双穗率先增后降、空秆率显著增加、倒伏率明显增大、穗位高表现一定的增加趋势;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主要群体性状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交互效应;进一步的相关分析表明,除种植密度与双穗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施氮量与穗位高的相关性不显著外,种植密度、施氮量与糯玉米主要群体性状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宁夏盐池沙地不同密度人工柠条林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西北干旱风沙区植被恢复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以宁夏盐池退化沙地种植不同密度的人工柠条林为研究对象,用稀释平板法对3种不同密度柠条林及对照(封育沙地)土壤微生物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人工柠条林对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产生不同的影响.与对照相比,随着人工柠条林密度的增加,土壤肥力状况总体呈下降趋势.不同样地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差异显著,柠条林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1665丛/hm^2,2490丛/hm^2,3330丛/hm^2,封育沙地,且4种类型的微生物群落数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少.细菌数量与有机质、总氮、速效磷、速效钾的质量含量呈显著相关,与总钾的质量含量呈极显著相关;放线菌数量与总氯的质量含量极显著相关.可为在退化沙地改良过程中大面积营造柠条灌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巨尾桉萌芽更新不同密度处理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每个伐根保留萌芽条1株,2株和3株的方式进行巨尾按萌芽更新试验,以探讨不同留萌方式对林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年生巨尾按萌芽林的胸径生长量(cm)序列为留萌1株(11.03)〉留萌2株(9.26)〉留萌3株(7.82),差异极显著;3种留萌方式的树高生长量差异不显著,但提高留萌密度有利于萌芽林枝下高和高径此的增加;林分蓄积量以留萌2株(121.584m3·hm^-2)的最高,分别比留萌1株和留萌3株的高37.59%和1.99%,适当增加留萌密度对于提高短周期按树萌茅林的蓄积量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