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改革是凝视伤痕和深入反思的必然结论,改革大潮成为“改革文学”的催化剂。本文论述作为文学潮流的“改革文学”的兴起和嬗变轨迹,对其中的代表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文学”这个概念几乎是包罗万象的。它可以指涉“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等政治家口号下的文学写作;它也可以指涉“创作自由”、“人道主义”、“新启蒙”、“个性解放”、“表现自我”等知识分子与文学家们的倡导。它可以用来概括“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也可以用来概括“朦胧诗”、“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仍处在“新时期”。组成我们现如今的广泛的“共识”,广泛“认同”的观点,都是由“新时期”来提供的。90年代以后,往往是对80年代某些观念的强调、延续或者以此为基础的推断。“新时期文学”的最基本态度还可以用这几个概念来描述:“人道主义”、“个性主义”、“文学独立”。人道主义精神是“新时期文学”的最强音,也代表了1970年代末以来文学的最感人最健康的声音。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以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为文学资源,“新时期文学”展开了对文化大革命传统社会主义“极左”政治的全面否定和批判。“新时期文学”的人道主义旗帜上有“自由”、“博爱”,却鲜有“平等”。人道主义者更倾向于把当下的问题看成是“社会转型”中的问题,这种态度一致延续到1990年代。但是没有对平等价值的奋力追求,又何来人道主义呢?而人道主义者的现实和历史位置究竟又在哪里呢?“新时期文学”10年盛会那段时间内,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是关于“忏悔”。忏悔在当时的表述下,是对今日之我的肯定,是自我与历史的“切割”。让文学与时代、社会“切割”,让文学回到文学本身,考察“人本身的灵魂”,在这一点上,“新时期文学”与“五四”新文学有着本质的差异。后者也有所谓“忏悔意识?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的“改革小说”正面响应了文学现代性的要求,反映了中华民族迫切现代化的呼唤。其发展经历了初期的物质现代化转向人内心现代性的追求;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逐渐深入的时候,改革小说却出现停顿。探索这段时间里它的变化,可以更好地为文学发展提供一个参考。现代性的复杂与多元,要求“改革小说”既要适应时代变化发展,又要时刻贴近人心,更多地关注于现代性过程中人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据说文学界近来对“大厂文学”讨论得颇为热闹。面对着不少陷入“穷庙富方丈”困境的国企,时值“改革阵痛”,“分享艰难”之说大兴。褒之者谓之“新现实主义”,贬之者谓之“伪现实主义”。不管是“新”是“伪”,总之是“现实”已经使人们不能不关注它了。我也是“现实”的关注者之一,但对文学却是外行,也没有时间去看那些“大厂文学”的名作,自然没有妄加褒贬的资格。不过对老百姓而言,如今电视的影响远比纸上的“文学”为  相似文献   

5.
"应用性"、"大文科"--培养中文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传统专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遇到了专业陈旧、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对于城市地方性院校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应以为区域经济服务,为社区经济服务为改革基本方针。以“大文科”、“应用性”为改革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讲读课的教学方法正在进行积极的改革。传统语文教学中那种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讲听法”,五十年代在苏联文学教学影响下的那种脱离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文学分析法”、形式主义的“谈话法”等等,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都不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科学的方法。当前,对语文讲读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五年的中国文坛,特别是小说创作,是很难用什么文学、什么派别或者说什么创作手法占主导地位来下定语的。这一年的小说既有改革题材,又有反思主题,同时还出现了“现代派”、“寻根文学”、“西藏魔幻”、“纪实小说”等一些新的文艺思潮。鲍昌同志把这一年的文学概括为是中国文学进入“全方位”的文学,这无疑是很有道理的。这一年产生的有较大影响的作品如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阿城的《孩子王》、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王安  相似文献   

8.
“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化,并具有更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深层的历史意识。论述作为文学潮流的“反思文学”的兴起和轨迹,分析其中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文学”绝非一个望文生义的时间概念,其文学史意义在于可以借助它从当代文学清晰地划分出“新中国文学”、“新时期文学”和“新世纪文学”等三个不同历史时段。这对于我们理解和阐释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的历史具有重大的意义。从历史起源来看,“新世纪文学”与“新时期”有着密切联系,它是一个“重返八十年代”的文学命题。  相似文献   

10.
张清祥 《凉山大学学报》2001,3(2):126-128,132
“五四”新文学的价值转向:由“非人”的价值取向转向人的价值取向。从“五四”新文学“白话文学”和“人的文学”两个“中心理论”全面考察和剖析,从文言话语模式向白话话语模式转向,实际上在文学本体的表层呈现着“五四”新文学的价值转向;从“载道文学”向“人的文学”转向实质上是在文学本体的深层透射着“五四”新文学的价值转向。  相似文献   

11.
马大康、叶世祥和孙鹏程合著的《文学时间研究》一书结合具体的文学现象,对文学时间问题作了深入探讨,阐释了文学时间特性即“封闭性”、“现实性”、“包容性”、“双重个体性”以及既“异在”又“属己”性,同时又从怀旧、悲剧、庸常生活和后现代等方面探索了文学时间的生存维度,拓展了丈学时间研究的空间,对文学时间研究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任何启蒙运动无法只靠热情维持着.如果说五·四狂飚正是由救国救民的启蒙热情推动起来的,那么随着逐渐平静下来,启蒙热情显然已无法独立承担起时代的命题.当1921年改革后的《小说月报》出台时,其恢宏的西方文学介绍,冷静的文坛现状剖析,谨慎的古典作品再评估,再加上“实地观察、照实描写”的为人生派文学创作,将一股务实的理性精神之风吹进了启蒙热情沉寂的二十年代文坛.《小说月报》作为商务印书馆的老牌刊物,创刊于1910年8月,本来是王蕴章、恽铁樵主编的鸳鸯蝴蝶派阵地.改革后的《小说月报》以“灌输文学常识,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并发表个人的创作”为宗旨,易帜为文学研究令的专门刊物,并由沈雁冰、郑振锋、徐调孚先后主编,叶圣陶曾于1927年6月至28年底郑氏旅欧期间代为主编.1932年终刊于“—·二八”战火,被誉为“二十年代第一刊”.  相似文献   

13.
教学活动是文学研究和承传的独特方式,《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已近八十年的历史,我们站在21世纪的今天总结这门课程的教学历史时,它应该纳入文艺学的范畴而非历史学.从而更新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思路。即在学科名称上沿用“中国新文学”的最初称谓,在学科含义上紧“现代性”的核心概念;在文学性质上突出“审美性的根本要旨”;在文学分类上摒弃传统的按体裁的“四法”,而将这一百年的文学分为“使命文学”、“情趣文学”和“新锐文学”;在教学上以历史走向为背景、以关思潮为依托、以文学作品为对象和以读者接受为重点。  相似文献   

14.
“秦皇”、“汉武”已经作为“原型”进入了炎黄子孙的“集体无意识”。《文心雕龙》通过对“焚书”导致“法家少文”的秦始皇进行了批评,同时又写了秦始皇和文学的互动。刘勰对汉武帝主要涉及对其文学实践的认识和评价;武帝“崇儒”、“爱文”对文学的影响;对文学知识的礼遇。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表达了其“风动于上,波震于下”的“帝王文学观”。  相似文献   

15.
“伤痕文学”和“解冻文学”都是转折时期特有的文学思潮.它们的出现都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对前一时期文学的挑战和否定,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伤痕文学”的兴起,标志着革命现实主义从恢复进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解冻文学”的兴起,标志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旧公式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化,并具有更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深层的历史意识。论述作为文学潮流的“反思文学”的兴起和轨迹,分析其中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7.
在反思“纯文学”的问题中,不能仅仅以文学为中心来讨论20世纪80年代确立的“纯文学”的观念,或者通过揭示文学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并不能面对“纯文学”所带来的“去政治化”的逻辑。本文通过对瞿秋白临终遗言《多余的话》的细读,认为在瞿秋白看来,认为“文学”比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更能把握现实,这种对“文学”的理解并不是说文学相比政治更“自由”,而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出现了问题,所以,这里的“文学”不过是在“政治与文学”的二元结构中凸显政治困境的他者,或者说文学比政治更“政治”。  相似文献   

18.
谈“报告”与“文学”的统一蔡顺林(中共湖北省委机关工委,武汉,430071)报告文学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中出现的一种新形式,高尔基称之为“战斗的文学”。它是“报告”与“文学”的统一,是运用文学手段、文学形式和文学要求所撰写的真人真事。在党的十一届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的发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每逢文学改革,诗界都走在了前面.只从近代说起,黄遵宪提出的“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提出了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改革更新,为后来的“小说界革命”发出了先声.作为现代文学革命肇始的成果,胡适、沈尹默、刘半农的几首诗是应该给予注意的.它们宛若几朵稚嫩的小花,略带几分羞涩却又是倔强地开放在荒凉的文坛上,虽然比不上鲁迅的《狂人日记》那样石破惊天,但他们作为尝试首先问世,其意义是深远的.6O余年后的“四五”天安门诗歌运动,是与政治斗争密切相关的旨在唤起民众觉悟的文学参与.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没有提出明确的文学革新主张,但诗歌刺激、引发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思想的活跃、观念的变革,对政治、文学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影响,成为标志一个时代终结、一个新时代开始的界碑,代表着一个新的文学发展史的开端.  相似文献   

20.
“文学即心学”包含着十分深刻的思想内容.可是,长期以来,在某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对“文学即心学”的思想却没有认真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本文在辨析“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思想的基础上,从文学的认识对象、认识方法、认识目的三个方面阐述了“文学即心学” 的思想,分析了“文学即心学”在理论、创作与欣赏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