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美国杰斐逊州境内.有一座大型生物工厂,如今成为积极探索人类长寿奥秘的圣地。据报道,在那里工作的科学家从老鼠身上发现了一种生物机制,并相信运用这一机制能延长人的寿命。一、吃不饱的老鼠活得长杰斐逊州的这家生物工厂,有21000多只老鼠为设在这里的国家毒理学研究中心的400余名科学家提供实验服务。该中心隶属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负责研制用于食品和药物生产的化合物的毒性。1年前,该中心以高级科学家罗恩·哈特为首的科研人员在老鼠身上取得了一项极不寻常的发现。哈特是当今美国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得过许多奖,在癌症的 DNA 修复研究领域中成绩斐然。在科学界,他的话大有一言九鼎之势。哈特研究小组发现,自由进食的老鼠患肝肿瘤的可能性要比限制进食的老鼠高4倍。他们还发现,一只老鼠体重与其健康状况及寿命长短的精确对应关系。他们已经能够把老鼠的寿命延长一倍。办法是把喂养饲料削减70%。二、格林希尔的食谱实验表明,鼠类节食能长寿,但这不是哈特他们追寻的最终目标,真正重要的是人类如何延年益  相似文献   

2.
1996年,克拉伦斯·库克·利特尔决定研究遗传学,并听从一位同事的意见开始利用老鼠进行实验。利特尔是哈佛大学的生物学家,当时遗传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利特尔对它充满了兴趣。他将一个老鼠家族的后代相互交配繁衍后得出了一种近交鼠,这种老鼠被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基因变异,对遗传学研究意义重大。利特尔的工作受到科学界的肯定,他后来成了美国缅因州立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校长。1929年,利特尔转而利用他培育的老鼠研究癌症和哺乳动物的其他问题,然而不久金融市场出现危机,股票下跌,利特尔的研究经费面临枯竭。在万般无奈下,利特尔和他的同事…  相似文献   

3.
按照美国华盛顿生物电磁学研究试验室研究人员新近的一项研究结果,微波这种不可见的电磁振荡有可能诱发癌症。研究人员将100只老鼠暴露在微波环境中,微波水平相当于美国标准规定的人体最大允许剂量。25个月后发现有16只老鼠有肿瘤,多数生长在内分泌系统,对照组的老鼠未暴露在微  相似文献   

4.
石左虎 《世界科学》1999,(11):16-17
一项关于记忆的研究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是否应该将遗传学运用于提高人的智力?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对一只看上去很普通的老鼠进行了能力测试,结果发现这只受试啮齿动物很快作出一系列反映出其智力的动作:它有较快的学习能力,有较强的记忆力和对环境适应能力,它比普通的老鼠灵活得多。毫无疑问,受试者是一只超级老鼠。原来科学家对这只老鼠作了生物手术,即改变它的DNA,确切地说,就是改变它的祖先遗传给它的DNA,其方法是改变老鼠小小头颅深处神经原之间的对刺激的反应。实验的结果是造就比其分系聪明得多的新一族老鼠。…  相似文献   

5.
美国和加拿大几个研究小组,正力图借助某些微生物在试管里制造胰岛素。哈佛大学的吉尔伯特(Gilbert)所领导的一个科学家小组,已经使老鼠胰岛素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现出功能。微生物生产胰岛素,在达到中试之前,仍有许多技术障碍,不过  相似文献   

6.
节食与长寿     
人们总想知道长寿的秘密,也希望自己长寿。假如有人劝说你每顿饭少吃一点,你会听吗?不过现在你得考虑一下这样的劝告,因为科学家有大量的证据表明,你吃得少,可能就活得更长。 科学家研究发现,如果将食物中的热量适当地减少,但不减少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就可以延长老鼠、蜘蛛和虹 (一种鱼)的寿命。科学家将这种情况称之为低营养状态,注意这绝对不是营养不良的病理情况。下面,我们将要谈到科学家们所做的一些实验,讲一讲那些喂养在实验室里的节食动物,科学家们只让这些节食动物得到其他动物所得到的2/3的热量。 虽然用节食的方法来延长寿命目前还没有在人群里系统地验证过,但科学家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低营养状态可以延长人的平均和最大寿命。每日削减30%热量的摄入可以使老鼠的平均寿命延长30%。除此之外,这些老鼠到非常老时不会得一些与器官老化有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其实,科学家早在70多年前就发现了这一现象,但是许多科学家当时对此并没有多大兴趣,认为这些不过是实验室中类似“小儿科”的事情,不屑一顾。直到1970年,一些科学家才意识到,他们一直苦苦寻找的永驻青春的秘方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减少热量的摄入。 1987年,美国国家健康...  相似文献   

7.
老鼠在干啥     
正右图中的这只老鼠正在非洲某国嗅闻地雷。科学家训练了27只这样的老鼠,让它们帮助清除内战留下的大量地雷。非洲巨囊鼠的体重为1.5千克,不足以引爆地雷,但它们却能轻松嗅探地雷。它们能探查微量梯恩梯,哪怕这些梯恩梯埋在地面下20厘米。训练一只这样的老鼠要花8000美元和9个月时间,但却很值得。每只老鼠每天能嗅探400平方米,是工程师采用探雷器探雷效率的15倍。一旦老鼠探测到少量梯恩梯,它就会把  相似文献   

8.
<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一种可清除记忆的基因Tet1。科学家分别对两组老鼠进行了实验,一组老鼠的Tet1正常,而另一组的Tet1则遭到破坏。为了让老鼠对笼子产生恐惧感,他们把这两组老鼠放进同一个笼子,并对它们进行了轻微电击。但当研究人员再把它们  相似文献   

9.
利用基因工程的产物——一只比普通鼠更机昃的老鼠,科学家们合成了一些与学习和记忆有关的主要分子成分。  相似文献   

10.
<正>借助激光再生人体部位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但是研究人员已经证实,这项技术或许将在未来的牙科医学领域掀起一场革命。最近,来自哈佛大学的科研团队借助弱激光,在实验室中激活干细胞,成功地刺激老鼠和人类牙组织的牙齿生长。其实,科学家早就提出相关理论,证明借助激光刺激干细胞生长是有可能实现的,因为激光能够以某种未知的  相似文献   

11.
美国缅因州的巴尔—哈波尔镇可称之为世界实验老鼠培育中心。这里有一座世界最大的杰克逊老鼠研究和培育实验室,该实验室为各种遗传学、医学和生物学实验培育和繁殖着1700多种老鼠。仅1993年就从这里向世界32个国家输送了150万只实验老鼠。该实验室就象一座大型工厂,它占地38公顷,在36座大楼内,有13座专门用于培育老鼠,里面喂养着65万只老鼠。600多名专家、研究人员和职工整天为饲养这些小动物忙碌着。实验老鼠每天需饲料2吨,笼内的铺垫物(术屑、稻草)每天约需1350公斤。  相似文献   

12.
动态点击     
《科学24小时》2013,(9):18-19
<正>在一项最新的研究中,美国神经系统科学家利用光线控制神经活跃性,通过激活控制强迫性行为的大脑回路,成功阻止了老鼠的强迫性行为——梳理毛发。研究人员发现,具有强迫性行为的老鼠大脑中,都有一种名为Sapap3的基因,其基因蛋白质代码存在于大脑纹状体神经突触中,该大脑部分与沉溺和重复性行为问题有关。同时,他们发现Sapap3基因具有光敏性,可通过光线进行控制。这项研究结果不仅将有助于科学家研制新型强迫症的治疗方案,还能帮助研究人员识别具有强迫行为信号特征的大脑活跃类型,拥有更精确的时间实现深度大脑刺激。  相似文献   

13.
苏光陆 《自然与人》2010,(2):F0002-F0002
瑞士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人们可以通过一种治疗技术使瘫痪的老鼠重新恢复奔跑,这一技求同样能用于人类。  相似文献   

14.
广角镜     
高智力的“天才老鼠”诞生美国科学家最近利用基因工程培养出一种异常敏捷的老鼠。研究人员称这将为早老性痴呆症、智力迟钝患者找到一条治疗途径。蛋白质GAP—43很久以来一直被认为与学习有关。美国西北大学的阿耶·鲁登伯格和他的同事的研究发现,经过增加GAP—43基因处理的老鼠在老鼠迷宫中的表现比普通老鼠要出色得多;这种老鼠迷宫是专门用于测试啮肯动物智力的。有些老鼠天生更聪明一些,鲁登伯格发现这些老鼠的GAP-43浓度很高。这证明他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鲁登伯格反对为想变得更聪明的人或想让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中更有优势的…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实验——美国科学家麦开将一群刚刚断奶的幼鼠一分为二,放在两只不同的笼子里区别对待:第一组老鼠享受“最惠国待遇”,每天予以充足的食物,让其饱食终日。而第二组老鼠则遭受“歧视待遇”,每天只提供相当于第一组60%的食物,故意饿其腹。结果却大大出人意料,第一组的老鼠难逾千日,没到中年就“英年早逝”;而第二组经常饿着肚皮的老鼠则寿命翻番,而且长年皮毛光滑,皮肤紧绷,行动敏捷,更耐人寻味的是:其免疫力乃至性能力均比饱食终日的老鼠要胜出一筹。在麦开的实验之后,好多科学家用同样的方式对兔、猴等其他动物及细菌和鱼…  相似文献   

16.
《科学之友》2008,(3):13
一项对老鼠的新研究表明,老鼠大脑处理暴力行为的感受就像它获得了奖赏一样,充满快感。科学家认为,老鼠大脑和人类大脑类似。这意味着人类渴望暴力就像渴望爱情和食物一样。  相似文献   

17.
美国费城福克斯蔡癌症中心研究所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证实,实验室里培养生长多年的老鼠的癌细胞,在插进正常的鼠胚胎之中,发育成长后,就会在幼鼠中长出正常的组织。实验时,癌症中心研究所的明茨博士及其小组把老鼠的早期胚胎放在培养皿中培养生长到多细胞阶段后,把一种叫做畸态瘤的癌细胞插进生长细胞中的空隙中去——癌细胞不和正常细胞融合,而只是和正常细胞一起生长。然后把插进癌细胞的胚胎移植到母鼠的子宫里,胚胎发育成长后产下来的幼鼠中,癌细胞成了正常生长的细胞。鼠身上的癌细胞可以一代复一代地传下去,但它们  相似文献   

18.
《大自然探索》2005,(8):7-7
老鼠在被搔痒痒时,会发出超声波的“哈哈”笑声;黑猩猩在玩耍打闹时,会发出快乐的喘气声。科学家最近指出,动物的这些兴奋表现显示,笑的意识很早就已在哺乳动物的大脑中进化出来。早在2003年就有人发现,当人用手指给老鼠搔痒痒时,老鼠会发出快活的叫声;甚至,你只需要对老鼠晃动你的手指头,就能引起它的嬉戏欲望,并且引它发笑。科学家说,老鼠的这种反应同人  相似文献   

19.
孙安珍 《知识就是力量》2011,(3):F0002-F0002
一只小老鼠可以改变其肌肉,以适应极端情况的需要。在慕尼黑环境与健康中心(GSF)的研发中心有一个德国鼠科医院,科学家们对鼠类的力量进行了测试。他们通过一种无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几乎每个有25年生物学经验的人都希望有一份帕特里希亚·贝克曼那样的简历:享受傅尔布莱特奖学金的博士后(傅尔布莱特奖学金是由美国政府资助、用于学生、学者、教师和专业人士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奖学金——译者注),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的访问科学家,发表多篇论文,拥有多项专利以及从制药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到国家经济发展机构的一系列头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