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用等位酶分析技术研究了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分布区内位于高潮带和低潮带桐花树亚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结果表明,不同潮位的桐花树种亚种群维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观察杂合度为0.235,预期杂合度为0.186,不同潮位的桐花树亚种群的遗传分化很低,亚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为FST=0.058,表明总的遗传变异中有94.2%来自亚种群内。基因流顺畅,Nm=4.06。亚种群间的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分别为0.976和0.024。  相似文献   

2.
不同纬度地区桐花树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垂直板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了不同纬度地区桐花树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 .桐花树种群维持有较高的遗传变异性 ,观察杂合度为 0 2 51,期望杂合度为 0 197.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较小为GST=0 .2 15,表明总的遗传变异中有 2 1 5%来自种群间 .种群间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度均值分别为 0 0 93和 0 912 ,基因流较小 ,Nm =0 .887.研究还发现纬度为2 2°N的深圳福田种群、 2 1°N的广西英罗湾种群的遗传变异要高于纬度为 19°N的海南东寨港种群和 2 4°N的高纬度的福建浮宫种群 .  相似文献   

3.
鼎湖山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不同年龄级种群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鼎湖山常绿阔叶林中的演替顶极种厚壳桂不同年龄级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同其它生活史特性相似的物种相比较,鼎湖山厚壳桂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偏低(H-T= 0.109 0).3个不同年龄级--成体、小树、幼苗的遗传多样性(H-e)分别为0.075 9、0.095 6和0.126 5.幼苗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高于成体及小树.3个不同年龄级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Gst和φst(AMOVA)分别为0.089 0和0.064 4(P<0.000 2),表明厚壳桂年龄级之间遗传分化较小,但分化显著.成体、小树、幼苗之间,其遗传距离随着年龄级逐渐加大.鼎湖山厚壳桂低的遗传多样性是由于缺乏不同地区种群间基因流造成的,但世代间遗传分化可能由取样误差所产生.  相似文献   

4.
黄、东海中华哲水蚤种群遗传的初步研究Ⅰ: 等位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采用等位酶分析技术对采自黄、东海4个站位的中华哲水蚤进行了种群分化的研究。共检测了4种酶(EST,MDH,ME和SDH)的5个多态位点。等位基因的有效数目Ae为2.1459,来自4个站位的中华哲水蚤均有较高的杂合度,实际杂合度为Ho=0.5776,预期杂合度He=0.5264;种群间的遗传相似度(I)很高,平均为0.9815,平均遗传距离(D)为0.0193,种群遗传分化程度很低。本研究结果推论,黄、东海之间中华哲水蚤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其差异应为地理种群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叉叶苏铁[Cycas bifida (Dyer) K.D.Hill]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了解广西崇左叉叶苏铁野生种群和迁地保护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可为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及管理提供指导。本研究利用筛选得到的6对稳定且多态性良好的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引物,对位于崇左的4个叉叶苏铁野生种群和迁至桂林的1个叉叶苏铁迁地保护种群共109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4个野生种群的观测等位基因数平均值为2.875,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值为1.796,Shannon信息指数平均值为0.637,观测杂合度平均值为0.363,期望杂合度平均值为0.373,说明广西崇左叉叶苏铁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迁地保护种群的观测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Shannon信息指数、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3.000、1.865、0.686、0.323和0.391,说明迁地保护能提高叉叶苏铁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中群体间遗传呈中度分化(0.134),种群间遗传变异占25%,种群内遗传变异占75%,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非加权组平均法(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s,UPGMA)、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PCoA)和Structure分析表明109份样品可分为2类,迁地保护种群ZWS和野外种群PR为一类,其余3个种群为一类。野生种群中MALL的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Shannon信息指数为0.711,期望杂合度为0.394),应将该种群作为重点保护单元进行保护。迁地保护种群ZWS的Shannon信息指数和期望杂合度均高于野生种群平均值,但Shannon信息指数略低于野生种群MALL,期望杂合度略低于野生种群MALL和YCLL。建议继续加强野生种群MALL和YCLL种群资源的引种工作,以便更有效地保护叉叶苏铁的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6.
飞蝗五个自然种群的遗传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检测飞蝗Locusta migratoria(Linnaeus)2个亚种5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11个随机引物扩增共产生了163条带,其中多态性片段为156条.Shannon信息指数和Nei’S指数对RAPD数据的分析表明: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不同种群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同时,东亚飞蝗种群间出现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遗传分化系数分别为36.09%和33.85%.用UPGMA对Nei’S遗传距离作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东亚飞蝗不同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近,而它们与亚洲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igratoria(Linnaeus)关系较远.由Nei’S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可以看出,东亚飞蝗不同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均小于东亚飞蝗与亚洲飞蝗之间的遗传距离.由Mantel软件检验得出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的相关性系数r〈0.7,表明这5个种群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地理距离无相关性.同时,还结合等位酶种群遗传结构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了上述东亚飞蝗4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化,表明RAPD可检测出更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用ISSR分子标记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砂珍棘豆(Oxytropis racemosa Turcz.)3个不同生境的地理种群进行了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砂珍棘豆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14个ISSR引物扩增出284条带,Shannon多样性指数,一0.3630,Nei’s多样性指数H=0.2234,物种总基因多样性(HT)为0.2236,种群内基因多样性(Hs)为0.2085,大部分遗传变异(93.27%)存在于种群内,6.73%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0673,基因流(Nm)为6.9318,说明种群间有很强的基因交流,遗传漂变不会引起遗传分化.UPGMA遗传距离聚类结果表明,3个地理种群中,乌审旗和伊金霍洛种群先聚在一起,然后与鄂托克种群聚在一起,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  相似文献   

8.
采用等位酶分析技术对采自黄、东海4个站位的中华哲水蚤进行了种群分化的研究.共检测了4种酶(EST,MDH,ME和SDH)的5个多态位点.等位基因的有效数目Ae为2.1459,来自4个站位的中华哲水蚤均有较高的杂合度,实际杂合度为Ho=0.5776,预期杂合度He=0.5264;种群间的遗传相似度(I)很高,平均为0.9815,平均遗传距离(D)为0.0193,种群遗传分化程度很低.本研究结果推论,黄、东海之间中华哲水蚤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其差异应为地理种群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井冈山长柄双花木种群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采用不连续系统垂直板聚丙烯配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分布在井冈山的长柄双花木5个种群的5种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柄双花木种群表现出相对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测出的多态位点百分数P=62.70%,平均等位基因数4=1.63个,平均等位基因数有效数Ne=1.55.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1-0.13,其Gst=0.09,表明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分化程度相对较低.种群间分化的时间为4.10-65.32万年,基因流Nm=2.30.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开口箭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应用7对微卫星引物对15个产地72份开口箭样本以及4个弯蕊开口箭样本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分析,并对这些样本进行UPGMA聚类分析和主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开口箭15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范围为0.082 1~0.303 5、Nei’s遗传杂合度HE的变化范围0.139 8~0.170 2,弯蕊开口箭4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范围为0.162 9~0.369 1、Nei’s遗传杂合度HE的变化范围为0.112 4~0.128 1。7对SSR引物表现出了较高的多态性,可以区分19个居群的开口箭属植物样本;开口箭和弯蕊开口箭在物种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高,遗传分化显著,聚类分析和主相关性结果表明地理位置相近的种群亲缘关系较为相近。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SSR分子标记对麻栎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进行分析,为麻栎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分布于我国7个省8个麻栎天然群体的150个个体为研究对象,利用筛选出的18对SSR引物,使用GenAIEx 6.51、MEGA 7.0.26和Structure 2.3.4等软件,采用AMOVA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Structure分析等方法,对麻栎群体及相应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分子方差、遗传距离及遗传结构进行研究。【结果】18个SSR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平均为5.625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为4.104个,Shannon指数(I)平均为1.338,观测杂合度(Ho)平均为0.895,期望杂合度(He)平均为0.645,筛选出的18对麻栎SSR引物具有丰富的多态性。8个麻栎群体的遗传距离为0.222~1.587,遗传一致度为0.205~0.801,遗传分化系数(Fst)平均为0.252,基因流(Nm)平均为1.140,固定指数(F)均为负值且平均为-0.441。麻栎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遗传分化小,且群体间存在杂合子剩余;其98%的变异来自群体内, 2%的变异来自群体间。UPGMA聚类分析、Structure分析均将8个群体分为2组,二者的个体组成成分存在一定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与上述基本一致,存在一定的交叉引种及基因渐渗现象。【结论】麻栎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遗传分化水平较低,遗传差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部,并呈现出沿“西南—东北”方向地理变异规律。因此,对麻栎天然群体的保护应该采取原地保护和异地繁育保存相结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不同时期广西马尾松优良种源的遗传多样性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尾松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乡土树种,近30年来,受人为干扰和破坏十分严重。为了解目前广西马尾松天然遗传资源现状,评价当前种质资源收集对遗传多样性保护的有效程度,采用SSR标记对3个时期收集的广西马尾松3个优良种源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马尾松桐棉种源群体的Shannon 多样性指数(I)为 0.64,观测杂合度(Ho)为 0.35,期望杂合度(He)为 0.36; 古蓬种源群体Shannon 多样性指数(I)为 0.53,Ho为 0.36, He为 0.32。说明广西马尾松遗传多样性仍处于较高水平。将3个种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对比,发现桐棉种源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古蓬种源次之,云开大山种源相对较低。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04,Wright固定指数(FST)平均值为0.026,基因流(Nm)大小为9.56,说明3个种源间不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群体间基因交流顺畅。将不同时期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对比分析可知:桐棉种源在18 a内 Shannon 多样性指数(I)下降了5%、期望杂合度(He)下降了10%; 古蓬种源Shannon 多样性指数下降了13%、期望杂合度(He)下降了14%。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尾松天然资源受到人为干扰愈来愈强烈,遗传多样性正逐步丧失,急需开展有针对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南京椴(Tilia miqueliana)为江苏省重要的乡土树种,野外资源稀缺。南京椴野外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探索,可为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及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方法】 以南京椴5个天然群体[江苏宝华山(P1)、牛首山(P2)、安徽皇藏峪(P3)、安徽蜀山(P4)和浙江天台山(P5)]93个体为实验材料,选用15对多态性EST-SSR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 ①用15对引物共检测等位基因数(A)总和为96,平均值为6.4,四倍体基因型(G)和四倍体特异基因型(Gi)总和分别为441和251,特异基因型比率(R1)和种质鉴别率(R2)均值分别为45.73%和17.99%。②在5个群体中,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Aloc)和四倍体基因型丰富度均值(Gloc)分别为5.50±2.43和9.41±4.29;平均观测杂合度(Ho)和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61±1.43和0.62±0.14。参考各群体GlocHe值,确定遗传多样性较高的群体为P1和P3。③群体间遗传分化较小,遗传分化系数(Gst)仅为0.030;AMOVA分子变异分析显示,群体多样性水平变异来自于群体内(96%)。④聚类和遗传结构Structure分析显示,5个群体可划分为2组(组1包括P1、P2和P5;组2包括P3和P4)。Mental检验结果表明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无显著相关。【结论】 南京椴群体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宝华山群体和皇藏峪群体多样性较高,群体扩张可能是以这两个种群为中心,经人类活动迁移至其他区域。但南京椴群体间未形成明显分化,主要是由于植株寿命长,群体缺乏自然更新,加之群体间存在人为种子传播。因此,本研究提出通过建立隔离区,明确优先保护群体、加大植株异交,并采用人工繁育及种质回迁的方式保护南京椴野外群体。  相似文献   

14.
新疆3个地方品种绵羊微卫星遗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利用10个微卫星标记对新疆北疆地区3个品种绵羊品种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统计了各品种的等位基因组成、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E)和平均基因纯合率(Ph),利用等位基因频率计算出各品种的平均遗传杂合度(h)、多态信息含量(PIC)和品种间的遗传距离。结果表明:10个微卫星位点在3个绵羊品种中的多态信息含量除BM1824、MAF65、OarAE101、OarFCB48为低、中度多态外,其余6个微卫星均为高度多态,可作为有效的遗传标记用于绵羊品种之间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的分析;各品种绵羊总的平均PIC、h和E均低于、Rh高于国外其他品种的绵羊,其基因多态性和遗传多样性相对贫乏;各品种的分子系统发生关系与其来源、育成史、分化及地理分布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应用等位酶技术对漳浦、连江和温州3个地理群体的中国鲎遗传多态性进行分析.实验结果发现:6个酶系统的10个位点中有6个为多态性位点,共获得21个等位基因;大部分位点在3个群体中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在物种水平上,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635,观察杂合度为0.456,期望杂合度为0.306,香侬指数为0.48...  相似文献   

16.
了解广西区内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长叶苏铁(Cycas dolichophylla K.D.Hill)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特征对广西长叶苏铁的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筛选出的6对稳定性好的SSR引物对分别来自广西百色市田阳县梅茶镇(PL)、德保县那甲镇(NL)和德保县城关镇(QH)的3个长叶苏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对引物中,高度多态性引物(GZST055、GZST065、GZST088)和低度多态性引物(GZST002、GZST013、GZST019)各占50%。广西长叶苏铁3个种群的平均观测等位基因为2.83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为2.005,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为0.657,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259,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359。群体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049,说明群体间遗传分化小,且群体内遗传变异占所有遗传变异的97%,3个种群的基因交流频繁且遗传背景相互混杂。总体来看,广西长叶苏铁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而德保县那甲镇(NL)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相对最高,应将该种群作为重点保护单元进行保护。本研究还对广西长叶苏铁资源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目的】闽楠(Phoebe bournei)是珍贵的用材树种,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以福建省内保存较好的3个代表性闽楠自然群体为对象,研究其群体间及群体内的遗传变异水平及遗传结构特征,探究其成因,为闽楠天然群体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自行开发的18个多态性SSR标记,对3个群体共计88个样本进行检测,利用Popgene 32软件,分析群体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基因分化系数(Fst))等,利用Structure软件研究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3个闽楠群体的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29,表明遗传多样性较丰富;3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明显低于期望杂合度,群体内近交程度较高[近交系数(F)=0.280)],尤其是罗卜岩群体Ho/He差异大(0.399/0.608)、近交程度高(F=0.378);分子变异分析显示,闽楠的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群体间存在中等程度的分化(Fst=0.197)。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个群体闽楠样本可明显区分为两类,两类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福建罗卜岩和福建顺昌群体为第Ⅰ类,且两者地理位置较近;福建政和与其距离较远,为第Ⅱ类。【结论】福建闽楠3个代表性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但具有小群体特征,群体内近交程度较高,而地理隔离和人为活动使闽楠具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应采取措施使群体内充分异交,以维持闽楠群体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II类MHC基因单基因座位Odto-A作为分子标记,对皖南山区凹耳臭蛙6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皖南凹耳臭蛙总的基因多样性为0.812,核苷酸多样性为0.018.局域种群单倍型多样性变化范围为0.531-0.864,香溪种群单倍型多样性最高,最低的是漳河种群.与线粒体cyt b基因所揭示的单倍型多样性差别不大,但B基因的核苷酸多样性较之线粒体cyt b基因的高达一个数量级.暗示MHC基因丰富的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其病原体抗性多样性密切相关.分子变异分析结果显示,皖南山区凹耳臭蛙种群MHC II类B基因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种群间发生了显著的遗传分化(Fst=0.05644,P=0.00391).成对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分析结果显示,直线距离最近的浮溪和香溪种群间也发生了显著的遗传分化,暗示这两个种群经历了不同的选择压力.受平衡选择的作用,MHC基因与基于中性分子标记所揭示的遗传格局不同,基于MHC基因的种群遗传分化与水系和直线地理距离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与种群所经历的选择压力密切相关.结果表明皖南凹耳臭蛙不同局域种群所经历的环境病原体的选择压力存在时空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